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已逝英國製作人柯林‧克拉克生前與性感女星瑪莉蓮夢露的一週生活:《我與瑪莉蓮夢露相處的一周時光》

下午讀了麥田出版的卡夫卡的《變形記》修訂版後,憶起9年前第一次旅遊捷克,第一次走進卡夫卡生前住在一間窄小壅塞的家,宛如《變形記》男主角葛雷戈住在龐大怪物的身體裡(世界),頭腦思緒卻被侷限於殼裡無法伸展(他的家)。

在卡夫卡之後,我的思緒突然有個插隊念頭:先讀昨晚收到的書稿──傳記文學《我與瑪莉蓮夢露相處的一周時光》(My Week with Marilyn)吧!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聯想,老實說,我也搞不懂。

生於1932年10月9日倫敦的柯林‧克拉克(Colin MacArthur Clark)是位英國製作人暨編劇。有過三段婚姻,卻僅與第三任太太生下一子。他於2002年12月17日病逝於倫敦,走完70年的人生。他生前參與多部電影的製作,是位頗有名氣的電影人。想當年他之所以會踏進電影之路,應與1956年遇見一位大明星有關。

1956年,瑪莉蓮夢露逃離好萊塢式生活,飛到英國跟導演勞倫斯‧奧利佛一起合作電影【遊龍戲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該片改編泰倫斯‧瑞汀根(Terence Rattingan)的劇作《睡王子》(Sleeping Prince),是部描寫歐洲某小國的王子邂逅美麗女合唱團員的異國戀情,而兩個家世背景不同的戀人是否能夠克服一切廝守一生。


(1957年電影【遊龍戲鳳】的劇照)


電影【遊龍戲鳳】開拍那年,柯林‧克拉克才23歲,剛從大學畢業準備找工作。由於他的父母與導演勞倫斯‧奧利佛、他的妻子也是名女星費雯麗是交往甚篤的好朋友,便將他交託給勞倫斯‧奧利佛,先到片場擔任製片助理。當時一股熱血的青年柯林‧克拉克就這樣走進了片場,也讓他意外目睹到當時到倫敦拍片的大明星瑪莉蓮夢露的迷人風采,整整與她相處一周。在這7天,他就像是瑪莉蓮夢露的私人保鑣,除了護送她到片場住家兩地外,也帶著喬裝的她走訪倫敦,讓她認識當時英國的美好生活。

就在電影【遊龍戲鳳】上映後40年,也是柯林‧克拉克筆下獲選「年度書籍」的日記文學發表多年後,才被人發現:他的獲獎日記裡竟然缺少了一週。歷經多日翻箱倒櫃尋找下,終於找到他刻意抽掉的那一週生活,也就是紀錄他與瑪莉蓮夢露的7天相處際遇。日後,這一週日記也被單獨出版成書--《我與瑪莉蓮夢露相處的一周時光》。書裡,真情紀錄許多瑪莉蓮夢露的生活習慣、下了片場想找人談話的情緒、與當時才新婚的丈夫Arthur Miller分隔兩地的思念等,也收錄多張當年瑪莉蓮夢露在倫敦拍片的珍貴黑白照片。

這篇遺珠的一週日記自從出版後,至今仍在書市廣為討論,熱度不退。英國導演西蒙‧柯蒂斯(Simon Curtis)也根據他的日記改編成同名電影,已於10月在英國倫敦開鏡拍攝。本片重金力邀蜜雪兒‧威廉斯(Michelle Williams,【斷臂山】、【隔離島】等片)飾演當年好萊塢偶像明星瑪莉蓮夢露、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飾演勞倫斯‧奧利佛、茱莉亞‧歐蒙(Julia Ormond)飾演女演員費雯麗、茱蒂‧丹契(Judi Dench)則扮演英國銀幕老牌女演員桑戴克西比(Dame Sybil Thorndike),而【哈利波特】的「妙麗」艾瑪華特森(Emma Watson)也會參與演出。該部電影預計於2011年上映。


蜜雪兒‧威廉斯在片中飾演瑪莉蓮夢露的照型曝光了!)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全天下有多少這樣的犀利人妻?:《22號人妻》

在法蘭克福書展前,我先拿到預計於2012年出版的現代喜劇小說《22號人妻》(Wife 22)的前面三章初稿。九月份,本小說作者Melanie Gideon的文學經紀人見我劈頭就說:「我愛死這本了!」偏偏我又對別人下註「愛死了」的橫批的書特別感興趣,於是回去也蒙著頭讀完手上拿到的百頁初稿。放下稿,我想在「愛死了」的橫批上多加三個字「超讚啦」。

《22號人妻》的故事圍繞在人妻艾莉絲的婚姻生活。她育有一子一女──15歲女兒Zoe、12歲兒子Peter。結婚十多年後,她正處於全天下人妻都曾遇到的婚姻生活,跟丈夫不時有爭吵、有冷戰、有猜疑,甚至糟糕到感情轉淡到像是一杯白開水,還是一杯冰冷的水,誰也不想碰、不想喝。

她是小學戲劇老師,生活規律,而她的丈夫威廉生活忙碌,下班後也時常窩在書房裡的電腦前。她一晚好奇,趁威廉洗澡時,偷偷打開他的電腦,赫然發現他跟年輕人一樣瘋玩臉書(Facebook),甚至已經有321位朋友。艾莉絲很不懂,為什麼大家(包括她丈夫)都喜歡將自己早餐吃什麼的私生活公開化,她一點也不喜歡。

一天在家閒來無事,艾莉絲上網google自己的名字,搜到結果寥寥可憐,不是提醒她是位中年人妻,就是找到一票與她同名的陌生人。她好想哭,心中莫名的中年危機感油然而生。就在她沮喪之刻,電腦傳來一個呼叫聲:「你有一封新郵件」。她順勢打開郵件,是一間她不認識的研究中心寄來,郵件主旨是「在21世紀的婚姻」(Marriage in the 21st Century)。這個研究中心希望艾莉絲成為他們的研究受訪者之一,並請她根據自己的婚姻現況誠實回答中心設計的問卷調查。艾莉絲大略看過問卷調查後,覺得很有趣,再想到丈夫威廉背著她偷玩臉書,更加深她也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園地,於是她用「22號人妻」的代號成為該調查中心的受訪者。

該調查中心有位代號「101號調查員」(researcher 101)幾乎每天跟她用郵件聯絡,除了遞送問卷調查給艾莉絲,也不時會針對問卷答案適度給予關心,讓艾莉絲毫無戒心地視「101號調查員」為傾吐對象,同時,她也每天偷偷到威廉的臉書上看他寫些什麼秘密。艾莉絲以為威廉不會察覺到,但事實上,威廉完全知道,甚至他臉書上的朋友群都是他的樁腳,大家該聊什麼及該說什麼,都在威廉的指揮下配合演出。

自從參加調查中心的受訪員後,艾莉絲與「101號調查員」幾乎無所不談,讓她生活突然變得很有生氣,有時除了聊婚姻,她也會告訴他自己渴望的夢想──成為一位劇作家。因艾莉絲年輕時,完成她的第一部舞台劇劇本,當時也在緬因州的藍色山丘劇院上映,但因票房不佳,加上慘遭劇評家的無情砲轟,讓她心灰意冷不再動筆寫劇本,於是劇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埋葬在她的心裡。

日久下來,艾莉絲與「101號調查員」聊得越多,她越發現自己停不止對他傾訴,甚至發現自己好像有點愛上他。直到一天,從未蒙面的「101號調查員」對她提出一個要求:我們見面吧。這個要求攪亂了艾莉絲的愛戀,也讓她陷入該不該背著威廉去見他的煩惱?

煩惱的艾莉絲找上閨中密友Nedra商量。Nedra是一位英國人,一位知名的專辦離婚訴訟的律師,也是一位育有16歲兒子的單親媽媽。起初,當她知道艾莉絲秘密參加什麼鬼婚姻調查時,就已經勸她快收手了,現在又聽到艾莉絲好像愛上「101號調查員」,並渴望跟他見面,氣得罵她瘋了。她不斷勸艾莉絲打消見面念頭,因為她身邊已經有個威廉這位世界上最好的情人和丈夫。

事實上,當「101號調查員」提出與艾莉絲見面的要求時,艾莉絲的丈夫也跟著焦慮起來,因為策劃這個研究調查的人就是他、躲在發郵件背後的「101號調查員」也是他。

當初威廉會興起這個研究調查的幌子,就是想瞭解他的老婆艾莉絲,想拯救他們岌岌可危的「冷」婚姻。連續幾個月下來,他從艾莉絲誠實的問卷回答中更瞭解她在想什麼、渴望有什麼、夢想著什麼,但當他發現艾莉絲似乎漸漸愛上虛擬男人「101號調查員」後,他整個人陷入兩難局面。他害怕艾莉絲的答案,也苦惱碰面或不碰面哪個才是正確決定。如果艾莉絲答應見面,最後出現的人是他,知道整齣戲都是他一手導演的詭計,艾莉絲可能會尷尬崩潰,選擇離開「欺騙她」的他;如果艾莉絲不答應碰面,那麼他永遠只能當「101號調查員」,一個跟艾莉絲過著甜蜜的紙上婚姻的陌生男子,那麼最後艾莉絲也可能以為自己精神外遇而選擇離開他。

見面?或不見面?正考驗著艾莉絲與威廉這對夫妻的智慧和決定,也將故事拉到最緊張的高潮。

《22號人妻》是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上唯一一本天天被書展特刊報導的處女作小說。事實上,本小說作者Melanie Gideon已著有美國《紐約時報》的勵志成長暢銷書《The Slippery Year》,也曾寫過兩本青少年叢書,而預計2012年秋季出版的《22號人妻》是她跨刀到文學小說的處女作。

美國出版社Ballantine、英國出版社HarperColllins相繼競價標走《22號人妻》的美、英語版不久,已有電影製片公司高價買下本原著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預計在2012年開拍,隔年全球上映。小說至今已賣出14國語文版權。

不少讀過《22號人妻》的完整故事大綱和前3章內容的編輯、英美書探、電視電影製作人都一致稱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代喜劇小說,是繼《BJ單身日記》和《穿著PRADA的惡魔》之後,另一部最符合現代人生活問題的小說。在小說裡,你讀不到自憐自艾的深宮怨婦的憂傷,也讀不到暴力相向的夫妻爭吵,反倒說出了現代夫妻情侶,甚至於所有迷戀社群網站的朋友們,都太仰賴電腦網路來完成我們的每日生活,同時反映出:我們寧可將心事說給陌生人聽,也似乎不願告訴身邊最愛的人

雖然手上拿到的書稿還沒完成,在我腦子裡已經跳出幾張飾演小說女主角艾莉絲的女星臉孔--蕾妮‧齊薇格(Renee Zellweger,【BJ單身日記】)、凱薩琳‧海格(Katherine Heigl,【刺客公敵】)......。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2010年曼布克獎得獎小說:《芬克勒課題》

英國小說家霍華•傑克伯森(Howard Jacobson)生於曼徹斯特,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曾是電台主持人,創作小說的起跑點較晚。當他撰寫一部關於嫉妒而生的心理嘲諷小說《Coming from Behind》得以注目時,他已年屆40歲了,之後他發表了《Kalooki Nights》和《Howard》,這兩本小說讓他連續兩年抱走英國文學獎項Wingate Literary Prize,及《The Act of Love》這部描寫欲望本性的小說等多部作品。但這些絕佳書評都是奠定他往後創作每本作品的利基。而他的最新力作《芬克勒課題》(The Finkler Question)於英國時間10月12日抱走2010年曼布克獎。他的大師級寫作才能終於真正嶄露頭角,獲得高度激賞肯定。

這本被喻為「大師之作」的《芬克勒課題》圍繞在「人的處境」的課題。它運用三位年長又是多年舊識的男人(失去摯愛妻子的男人)勾勒出猶太性(Jewishness)的核心問題,從中探究身份認同、遺憾、友誼、歸屬、愛與失去。

他應該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他的生活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厄運組合而成。他這次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一次的厄運......

朱利安•特雷斯夫是位英國廣播公司的製作人,在職業生涯中沒有太大建樹。他恥於承認自己是猶太人,曾經公開譴責猶太復國主義;山姆•芬克勒(Sam Finkler)是位廣受歡迎的猶太哲學家、作家和知名電視人。他們兩人是老同學,儘管彼此情誼始終不算融洽,也各自過著南轅北轍的生活,但他們一直透過老師利波爾•斯維克的關係維持著某種聯繫。利波爾是位猶太裔的捷克人,他總是關心廣闊的世界,而非拘泥於成績的高低。而多年來下來,利波爾開始明白反對閃族人(anti-Semitism,尤指猶太人)是無法避免的信仰,這也催促山姆心中最根本的信念產生動搖。

利波爾和山姆在差不多時間失去妻子,成為鰥夫,而周旋於錯綜複雜男女關係的朱利安也等同名義上的鰥夫。當利波爾和山姆疲於應付罪惡感、遺憾、渴望和存在迷思時,空氣中凝聚一個讓他們無法平順呼吸的惱人問題:難道失去摯愛會讓一位理性的人拒絕再對愛承諾嗎?

這晚,三個男人聚首在利波爾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公寓裡一起晚餐,回想起美好的舊時光,感到五味雜陳。那時候的他們沒有子女,還沒經歷生離死別,也從來沒有珍惜某個東西到擔心失去的程度。對他們來說,能夠安然度過這一生,永遠不瞭解幸福的真諦,也許是最好的安排,因為這樣就不會對失去的幸福而悲泣。

飯桌前,朱利安沉思說道:「猶太人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因為這些人身上有太多的記憶碎片。」這段話也讓山姆憶起妻子寫下一封有關他省思反對猶太性的信。

直到夜晚11:30,朱利安離開利波爾的家,獨自走路回家。當他停駐在一家最古老的小提琴經銷商家的櫥窗前,竟意外遭人襲擊。棒喝當頭的那刻,朱利安對於「自己是誰」的意識正逐漸地改變......。

這部小說的主題既清晰又明確,精彩描寫了友誼與喪失、排斥與歸屬感、智慧與成熟,故事充滿憤怒與堅定。小說家霍華•傑克伯森用三個男人的故事述說人們生活的瑣事,以瑣碎的(不重要的)和純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兩條軸線並進而行,以及創造力(的語言)和生命力(的思想)深入探究人的處境。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雨捕手》

英、美文壇新崛起的新生代暢銷作家 Julia Stuart 出生於英國中部,在學校修讀法語和西班牙語,並曾在法國和西班牙教授英語,之後返回英國便進入報社工作,現在是《獨立報》的記者。她近十五年的記者生涯,已為自己積累不少豐富生活歷練,這些自然成為她創作小說上的最佳題材。她的首部小說《佩里戈的媒人》初試啼聲便得到讀者熱烈迴響、躋身英美暢銷小說書榜、譯成11國語言發行後,她的寫作文采贏得各方讚賞。事隔兩年後,她推出的第二本小說《雨捕手》(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一樣攻佔英美暢銷小說排行榜,並獲選美國獨立書商的「八月選書」,更奠定她身為暢銷作家的實力。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

故事的主人公巴薩札是名普通的倫敦塔守衛,與妻子希比一起住在塔區,每天生活得應付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像是為了幫助教會募款而偷偷躲起來寫色情小說賺稿酬的教士,還有總是露出對守衛一穿象徵歷史意義的制服感到好奇的遊客們。這些人對他們來說不難應付,最困難的是他們要如何共同建築一個真正的家。

三年前,他們的孩子不幸夭折,在他們的婚姻劃下一道永遠不可彌補的傷痛,而不斷為愛子之死感到沮喪自責的巴薩札將生活精力轉移到收集雨水標本,試圖擺脫心中的陰鬱寡歡。

就在此時,中國政府聽聞贈送給英國的金絲猴死掉了,為了表現兩國邦交情誼,二話不說又贈送一隻金絲猴到倫敦。英國女王不想因金絲猴死亡事件而破壞與中國的外交,決定將這隻從中國運來的「外交動物貴客」請到倫敦塔,甚至白金漢宮也宣佈其他來自各國的動物貴客也將從倫敦動物園一併遷移到倫敦塔。這個主意乍聽起來很荒謬,但也不盡然。早在13到19世紀期間,倫敦塔的主要職責就是保管邦交國贈送的各類珍奇動物。

為了妥善照顧這些珍奇異獸,巴薩札引發一連串意想不到又不可收拾的麻煩事,將倫敦塔搞得烏煙瘴氣,甚至讓他的妻子希比對他不諒解,最後選擇離開他,獨自一人到倫敦地鐵公司的「失物招領部門」工作生活。

面對妻子的離開,再看到一批批動物送進送出,巴薩札頓然失去生活的重心,只能在獸籠前如同無靈魂之軀遊蕩著。他為了挽回希比的心,有天故意將多年來收集珍藏的雨水標本遺失在地鐵裡,期盼有善心人士能夠將他的失物送交到妻子工作的部門。當希比看到乘客送來的失物時,她才解讀到那些存放在試管中的雨水等同收集丈夫巴薩札無數的悲傷淚滴,更恍然明白他一直以何其錯誤的方法在為自己贖罪,為他自認應該對兒子的死負起莫大責任的自我懲罰。

這是個感人的故事,也是一部感情至深、觸動人心和異想天開的小說。奧德賽書店的經營代表愛蜜莉‧克洛(Emily Crown)日前在紐約的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台大力推薦《雨捕手》是她近期最喜愛的小說,並稱讚:「它是一本我會一讀再讀的小說。」



(英國版封面)

〈後記〉
作者的處女作《佩里戈的媒人》締造暢銷佳績後,她的英、美出版社不約而同先發制人以高價合約簽下她的第二本小說,描述一對住在倫敦塔的夫妻的《雨捕手》(The Raincatcher,這是原初的書名),後來作者交稿後,英美編輯讀完稿,腦力激盪來回在紙上列出好幾款書名,後來美國版改為《倫敦塔‧動物園‧烏龜》《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英國版決定用《巴薩札與他的倫敦動物園塔》(Balthazar Jones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Zoo)。但我個人還是偏愛《雨捕手》這個沒有被沿用的書名。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華麗男孩》

再一部有關猶太的小說,再一次讓我從不同的「他」看這段過去。

《華麗男孩》(Rich Boy)是一部為了那些閱讀過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的《再見吧,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卻仍懷念書中那個具有深遠意味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一直被著名猶太作家伯納德‧馬拉末(Bernard Malamud)在代表作《店員》(The Assistant)中描寫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猶太貧民區一家小雜貨店的義大利浪蕩青年法蘭克最後皈依猶太教、改邪歸正的故事所震撼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喜愛電影《癡鳳啼痕》(Marjorie Morningstar)的影迷們而寫的小說。顯然地,它不單是為猶太人而寫,也為欲瞭解過去這段經歷與感受的讀者而寫。這個故事能夠讓你產生強烈共鳴,也會是你一直尋覓的故事。

故事描寫:1970年代,費城,藍領階層的猶太社區。男孩羅伯特生在一個平庸家庭,住在這個貧困破舊的猶太社區,但他英俊如天使般乾淨而無辜,聰明如天才般讓人自行慚愧。當原本心如白紙的他燃起第一個欲念後,簡單生活轉成複雜,單純思想化成邪惡。

天生俊俏又聰明的羅伯特從費城的窮巷破弄社區考上新英格蘭大學,再因天賦聰穎爬到曼哈頓市的金字塔頂端生活,穿梭在不同的誘惑、心傷和交易之間認識女人。這時的他已被眼前欲念吞噬,並察覺到自己身上所剩的僅是皮骨血肉之身。他一腳踩在眾人之上,擁有一切他人嚮往的地位與富足,但他開始徒增悲傷,心智迷惘。究竟這是欲望的溫床,還是欲望的墳墓,他始終理不清也思不透。

就在羅伯特苦惱自己已經不身處在當初乍來的那個世界時,他邂逅了一位美麗的猶太女孩。她的出現慢慢地喚醒他淡忘自小生長的舊破社區及猶太生活,揭開他一直小心呵護編織的新身份。

躋身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小說書榜的《華麗男孩》是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它採用幽默又中立的態度來領悟、來聆聽這個具有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的故事。

本小說作者Sharon Pomerantz 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外交系。她的短篇小說經常發表於美國知名報章雜誌。1998年,她筆下的故事《鞋》(Shoes)在NPR的廣播節目〈精選短篇〉(Selected Short)中朗讀。2003年,她的小說《Ghost Knife》曾刊登在《犁頭》(Ploughshares),被選為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她目前在密西根大學教授英寫作課。《華麗男孩》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住進精神病院意外找到人生的「有趣」:《不可笑的人生》

《不可笑的人生》(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是一部以精神病院生活為故事背景的喜劇小說。它描述一位16歲男孩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治療的短暫生活裡,相遇相愛病院裡的一位憂鬱症女孩,從此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愛情和成長的壓力。

故事男主角克雷格就跟現代許多紐約男孩一樣,充滿野心與夢想,將考進曼哈頓最好的明星高中視為人生第一志向,因為唯有考進眾人擠破頭的第一志願高中才能考進常春藤的一流大學,大學畢業後才能躋身社會受人尊重的高薪職位。就在克雷格日以繼夜挑燈夜戰讀書下,終於如願考進人生第一志向的明星高中,但是他的惡夢生活隨之而來。

克雷格考進這所集合全美天才學生的高中後,發現他的資質不像班上其他同學的天生聰明,不管他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個中等生,或者名次更後面的差勁學生。這樣的爛成績讓他憂鬱起自己的未來,開始食不下嚥,也無法入眠睡覺,逐漸扼殺自己的青春性命。他的父母因擔心他這種自殺傾向的行為,便將他送到精神病院治療。很無奈的是,青少年病房沒有空病床,他只能暫時被扔進成年人精神病房住下來。在這所病院裡,他接受一位喜歡碎碎念的精神科主治醫師鮑比的心理治療,最後鮑比成為他的心靈導師;他也遇見一位患有現代憂鬱症的漂亮女孩諾艾爾,最後愛上了她,倆人一起扶持走過憂鬱症。住在院裡的短短幾天,他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那顆孤獨無助的心也重新找到對付生活焦慮的力量。

這部充滿幽默喜感的小說是年輕作家Ned Vizzini的第二本小說,也是發生在他23歲那年的真實故事,因此讀起來比其他一些述說青少年成長問題的小說更為真實。

1981年出生的Ned Vizzini,曾是校內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學生時代就為一些非主流的報紙寫文章。但他後來因面對越來越重的課業壓力,產生沒有食慾和嚴重失眠的後遺症。他剛開始想以吃藥控制,卻毫無起色,讓他崩潰地想從布魯克林大橋上往下跳自殺。就在想往下跳的那刻,他看到橋邊有一間精神病院,心想:「或許去哪裡會有救吧!?」

這本小說就是他踏進精神病院後的真實生活紀錄。雖然故事裡的大多病患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卻寫盡他與形形色色病患相處的生活點滴,精彩描寫他在那段沒有網路科技打擾的生活裡,如何開始找到人生的「有趣」,讓自己擁有平靜心靈去思考未來人生。他說,得到憂鬱症並不可恥,重要的是你如何重新拉回自己。


(美國電影海報)


 
《不可笑的人生》在2007年出版時,躋身全美各大書店的青少年小說暢銷排行榜,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即將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由美國夫妻檔導演萊恩‧弗雷克(Ryan Fleck)和安娜‧巴頓(Anna Boden)共同執導,力邀新生代男演員凱爾‧吉克瑞斯特(Keir Gilchrist)飾演男主角克雷格,與出生演藝世家的影壇漂亮寶貝艾瑪‧羅伯茲(Emma Roberts,她是「鳳凰女」茱莉亞‧羅伯茲的姪女)飾演憂鬱症女孩諾艾爾,將兩個人送作堆成為最佳銀幕情人。

本原著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可笑的人生】已在美國各大戲院和電視台強打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P_pq7HKc9z8&feature=related),敲定於9月25日全美上映,但台灣上映時間還未定。


(電影劇照)

在磨難中掙扎生存的城市邊緣人只為一圓「北京夢」:《天上人間I:新北京》

我先讀了徐則臣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再從往返信件中真正認識到他是個謙遜有禮又明是非的作家。《大家》說:「徐則臣是70後作家的光榮。」這點我會投下贊成一票。

徐則臣,1978年出生在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任兩年大學教師,也曾任職上海人民文學雜誌的編輯。他的作品在2005年榮獲第四屆春天文學獎、入選「21是祭文學之星」;2006年榮獲滇池文學獎、西湖中國新銳文獎;200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我們在北京相遇》改編成電影【北京你好】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2008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上海文學獎、上海文藝人才基金獎。他的作品包括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天上人間I:新北京》,及中短篇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本小說已賣出德語與韓語的版權)。他剛完成《天上人間II:把臉拉下》,出版時間未定。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當他榮獲《中篇小說選刊》2008-2009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快遞到我的公司,而我利用收到的那個週末在家認真閱讀後,對他筆下那群在北京市磨難掙扎生活的城市邊緣人(他們稱這群住在北京市卻沒有北京人身份的外地人為「北漂」)感到同情,卻又佩服他們外地追夢的勇氣。

《天上人間I:新北京》的故事一開頭就很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徐則臣開門見山說出「北漂」如何為求生存,鋌而走險當名非法辦假證販子。

故事中最先上場的主角邊紅旗,是個會寫詩寫文章的才子,懷抱夢想到北京揚眉吐氣,卻因懷才不遇而不得志,甘願為生計淪為北京街頭兜售假證的非法販子。他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在北京住下來。在一天夜裡的酒吧,邊紅旗遇見一位有志成為作家而來到北京的年輕小子穆魚。有才華的穆魚在北京唸完大學後,就跟同窗好友孟一明一起分租房子留在北京。對他們兩個年輕人來說,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比北京更迷人了。邊紅旗、穆魚、孟一明,以及放棄家鄉的教職工作跑到北京投靠男友孟一明的漂亮女孩沙袖,都是為了理想和生活而勇敢闖進北京的外來者。他們年輕也或者不年輕,卻同樣編織美夢,希望透過生活在大城市裡與全世界溝通。夢想很美,追夢更美,但物質生活的拮据讓他們成為一群偽證製造者,成為這個大城市裡的毒瘤。他們天天飽受法律和正義的逮捕追逐,學習在陽光下的陰影出沒生活。

徐則臣用四個中篇小說──《啊,北京》、《我們在北京相遇》、《天上人間》、《偽證製造者》──構成這部長篇小說。其中的《我們在北京相遇》已被青年導演金琛拍成電視電影【北京你好】,作為導演執導的《北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北京你好】去年在電影頻道播出後,廣受觀眾們好評,並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

(下午在網站上意外搜到且觀看了這部片長90分鐘的電影【北京你好】。http://www.56.com/u83/v_NTI0MDg4MjQ.html

徐則臣說,剛開始寫作時,的確想寫成一部長篇,但因種種緣故,最後決定按照故事發生先後順序,分別發表在《人民文學》、《大家》、《收穫》和《當代》雜誌上。即使這四部中篇小說的寫作與發表時間歷經四年多,卻都圍繞在「北京」與「假證」兩個關鍵。他補充說:「偽證製造者的生活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黑洞,充滿了想像中的驚險、可怕或者其他。我寫他們,不是要告訴大家這生活中的隱私,不是揭秘和解密,不是為了講幾個陌生的傳奇,而是因為我熟悉他們,像我一樣,他們與北京這個城市的關係一言難盡。」

在讀他小說裡的「新北京」時,讓我想起多年來看到新北京生活的小角落。這六、七年來,我每年至少進出北京一次,從第一次好奇打探天橋上或路邊上那群在日曬雨淋出沒的右手抱娃兒、左手舉著用簽字筆寫著「辦證」紙牌的假證販子婦女們,到見慣了且習以為常從她們面前走過。連我這個真正的北京外來客都能嗅到這群偽證販子生活在北京的悲喜兩面,既充滿希望又絕望、既深感堅定又疑惑、既活得卑微又理直氣壯。

《天上人間I:新北京》描繪出新北京下的活生生的「人」,勾勒出城市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性又意味著什麼?:《進化吧,布魯諾》

 >>>中繁版書名:《進化吧,布魯諾》(時報)

今年紐約書展(BEA)的氣氛比往年熱鬧,從出席簽書的作家群、大排長龍持書排隊簽名的讀者到出版社/文學經紀人介紹書的激昂,都是充滿生氣。記得在我出發飛往紐約的前兩天,就已收到《進化吧,布魯諾》(The Evolution of Bruno Littlemore)的書稿,當時隨意讀了簡單書介,覺得以黑猩猩為主角的故事很有趣,但因忙於臨行之務而沒打開書稿,只是腦袋中掛記著這本小說。星期四(5/27)上午與作者的文學經紀人碰面時,他劈頭就先翻開《出版人周刊》特刊上斗大報導「書展上的大書」的這一頁,興奮指著《進化吧,布魯諾》那段。我笑笑說,我早上進展場也看到了,並從背包裡拿出我自個兒那份特刊,秀出用螢光筆畫出報導本書的那段,倆人對視笑開懷了。回到家後,我立刻打開書稿,開始讀了...

《進化吧,布魯諾》是一本逗趣歡鬧、情節荒誕又意在諷刺的小說。簡單說,它像是一位繼承了葛拉軾的現代「流浪漢小說」《鐵皮鼓》與印裔英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的布克獎得獎小說《午夜的孩子》的聰明作家所寫的文學小說。是今年《出版人週刊》美國書展特刊評為「書展上的大書」之一,也被公認是2011年最期待的小說。

故事就由「我」來敍述。

我的名字是布魯諾•利特莫爾。布魯諾是別人幫我取的名字,但我喜歡叫自己是利特莫爾。我生於1983年7月20日,在芝加哥誕生,是個典型的「芝加哥男孩」。從小在林肯動物園成長。我的媽媽在這家動物園生活一輩子,整天抱怨動物園的單調乏味日子。相較之下,我那位出生在剛果的父親的生活歷練比較豐富,他當年在西北部森林被偷獵者抓到後,被賣給德國野生動物販子,德國人幫他取名為「紅彼得」。爸爸在柏林動物園待了五年,因一場國際黑猩猩交流活動中被轉送到林肯動物園,並且在這裡跟媽媽談戀愛,生下了我和小甜餅。爸爸有時會對我們談論自由的嚴酷,可惜我們年紀太小根本不懂獅子究竟是什麼,他有時也會用手語跟園區管理員討香煙,每次都能如願以償享受吞吐雲霧之樂,但後來動物園管理員發現他成了老菸槍,試圖想幫爸爸戒煙卻徒勞無功。

書中以「我」自稱的男主角布魯諾,被稱是莎士比亞、梵谷、普羅米修士和第一位教猩猩念自己名字的自閉守門員,但其實他是隻黑猩猩。布魯諾跟一般黑猩猩不同,他很早熟,擁有自我意識與異常天賦。在動物園出生的他,從小就是管理員一手拉拔長大,直到一天,他被送交給一位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莉蒂亞,她帶布魯諾回家,跟他整天生活在一起,研究他的說話能力,甚至培養他繪畫的興致。而布魯諾被牢固囚禁在他最初的本能與欲望,日積月累教育他成為一位會說人話、跟人一樣思考的黑猩猩,甚至不設防地跟人一樣瘋狂愛上人類女孩。當愛被啟動那刻,布魯諾體內注入的人性黑暗瞬間爆發了。

布魯諾的進化人生是從第一次邂逅莉蒂亞開始。當時莉蒂亞帶我到芝加哥大學生物行為學實驗室做實驗,學習發出各種母音、畫出各種線條圖,還叫我「可憐的小寶貝」。我那時恨死了人類,因為我喜歡冰淇淋,卻老是給我葡萄乾。他們研究我,我也在研究他們。人類世界與我們世界不同的是,他們有階級之分,而莉蒂亞就是這間實驗室的老大。

莉蒂亞很喜歡我,因為我比其他黑猩猩表現優異,進步神速,於是她為我舉辦一個個人畫展。這場成功畫展讓我們倆人一夜間成為風雲人物。但有天她回家後,沮喪說到大學經費不足,無法再支付她的實驗研究,於是我們被迫分開了。在莉蒂亞的薰陶培育下,我像極人類了,被送到百老匯當名演員,飾演莎翁名劇《暴風雨》中兇殘醜陋的奴僕卡利班。在人類的世界裡,我因嫉妒仇恨暴怒殺了一個男人,最後被囚禁在一間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監獄。

聰明的黑猩猩布魯諾被進化成人類,懂說話、能畫畫、會演戲、有愛有恨也有嫉妒的他犯下殺人罪後,人類法律應該如何制裁他呢?在小說結尾處,黑猩猩布魯諾大聲疾呼:「我不能埋葬身上的人性,不能退回去。進化就是一直前進,我不可能再退回沒有語言的動物狀態。我愛我的人性。」作者嘲諷一種情境,動物沒有謀殺人,但人本身有。

許多美國書評家讀過26歲美國新人作家班傑明•哈爾(Benjamin Hale)的處女作小說《進化吧,布魯諾》後,一致讚賞他寫作手法高超,每一情節橋段都鋪陳了一個陰謀──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性又意味著什麼?當我們人類有意無意貶低進化分支的其他物種時,可曾想到我們身上扛起的人性?藉由小說男主角黑猩猩的進化,我們瞭解到人類可以真正感受到愛、失去、學習、渴望、領悟和失敗。

故事裡的布魯諾像是擅長寫人格心理分裂題材的暢銷小說家丹尼爾•凱斯的《阿爾吉儂的花束》的低智能男人查理,都是非自願性或是糊里糊塗地成為人類自以為聰明的實驗室白老鼠,最後實驗失敗了,人們撒手不管,等於宣判實驗室白老鼠一個無期徒刑,讓他們無法再往前走,也回不到最初的自己。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好萊塢金童班‧艾佛列克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城市竊賊】改編自全美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

>>>>> 中繁版書名:《竊盜城》(馬可孛羅)

日前與朋友出席國賓長春戲院的開幕酒會,順便觀看開幕片【刺客公敵】。這是一部趣味性高的浪漫動作電影,男主角艾希頓庫奇將犯罪刺客一角演得活靈活現,不時惹得全場觀眾哄堂大笑。當時覺得這部電影跟前幾年布萊德彼特與安潔莉娜裘莉首度合作的電影【史密斯任務】有幾分相似,但這幾天在讀全美暢銷犯罪小說家查克•霍根(Chuck Hogan)的驚悚新作《流亡的魔鬼》(Devil in Exile,暫譯)時,腦袋想到他上本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The Prince of Thieves)與【刺客公敵】反而有更多相像情節。

全美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一書不僅得到驚悚大師史蒂芬‧金讚譽是年度十本最佳小說之一,華納電影公司也砸金買下電影版權,力邀好萊塢金童班‧艾佛列克自導自編自演。

這個故事描寫:四個出身於窮街破巷的蒙面盜賊男人,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他們聯手搶劫一家波士頓銀行,挾持銀行經理克萊兒掏空保險箱的鉅款,最後將克萊兒當作人質,幫助他們控制警方成功脫身。

這種搶劫銀行的戲碼,對蒙面盜賊首腦道格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但唯一不同的是,他愛上了漂亮聰明的克萊兒。當道格決定為她脫掉面具和拔除手槍追求她時,他面臨過去從未有過的人生挑戰。他必須與盯上他多年卻遲遲偵破不了他犯罪證據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展開一場智慧之鬥,同時也希望脫離現在這種粗俗又危險的竊賊生活,與克萊兒一起過著全新的平凡生活。就在道格決定洗心革面之前,他被迫必須與三位同伴幹完一票更危險、更有賺頭的搶案,更意外發現自己追求克萊兒正處於一張逮捕他的危險網之中。

《竊盜王子》故事情節緊湊,是部關於犯罪、愛、野心與夢想的浪漫犯罪驚悚小說。

這本由華納電影公司出資拍攝成電影的小說《竊盜王子》,已確定電影片名將改為【城市竊賊】(The Town),由班‧艾佛列克飾演竊盜首腦道格、【情遇巴塞隆納】女主角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飾演銀行女經理克萊兒、【當世界停止轉動】男主角喬‧哈姆(Jon Hamm)飾演緝拿演竊盜首腦的聯邦調查局探員。這部電影目前如火如荼拍攝中,導演班‧艾佛列克的緋聞女友也因經常到片場探班,讓狗仔隊有機可趁大做文章,佔據影劇娛樂新聞版面,讓這部預計於年底殺青、2011年全美上映的電影【城市竊賊】未上映先轟動。



(本圖摘自美國娛樂小報。她右手拿的書就是美版的《竊盜王子》)




(美國出版社即將發行的電影封面版)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對社會現實進行尖銳批判的文學小說:《暗流》

《暗流》(Black Water Rising)原本不是我們代裡的小說。但今年柑橘獎在倫敦書展期間宣佈六部決選小說後,它意外成為我們代理的第五本柑橘獎決選小說,為我們家摘獎機率大大提高到六分之五。在倫敦時,聽到許多人預測《騎綠腳踏車的白女人》獲獎呼聲高,但已入圍《洛杉磯時報小說獎》與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愛倫坡獎的「最佳首作」的《暗流》也是來勢洶洶,不容小覷。看來今年柑橘獎評審們將有場激烈口舌之戰。

以處女作小說《暗流》初試啼聲的新人作家Attica Locke,生於美國德州工業城休斯頓(Houston),是位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的電影電視編劇。她自西北大學畢業後,就在派拉蒙、華納、迪士尼、21世紀福斯等美國知名電影公司編寫電影劇本,同時為HBO電影台、夢工廠和銀像影業等公司編寫電視劇本。她也是聖丹斯協會電影製片人實驗室的成員,最近剛完成史蒂芬‧卡特(Stephen Carter)執導的電影《The Emperor of Ocean Park》的改編劇本。目前正為HBO電影台改編有關民權運動著作的電視劇劇本。目前與丈夫與女兒住在洛杉磯。

《紐約時報》稱讚:「《暗流》(Black Water Rising)是個寓意深遠的故事。」從小說故事層面來看,作者對讀者刻畫出一個男人形象,他不斷地鬥爭,想把過去痛苦的生活經歷和理想主義完美地融合。就像美國暢銷小說《隔離島》作家丹尼斯‧勒漢一樣,對社會現實進行一個尖銳批判。」

這本小說已是2010年柑橘獎決選小說,及榮獲2010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愛倫坡獎的「最佳首作」入圍提名、2009年洛杉磯時報小說獎的驚悚懸疑類決選小說。

小說故事描寫:傑伊‧波特是個自立門戶的黑人律師,目前手上最大的客戶是個低社會階層的應召女郎。他為了她成天穿梭於脫衣舞廳裡,即使日子過得有點尷尬,卻怡然自得,寧願永遠過著這樣的平靜生活,以擺脫過去那些無數黑暗的惡夢──槍擊、FBI訴訟,還有那場幾乎葬送他性命的審判......

1981年,傑伊剛來到德州工業城休斯頓,期待與妻子過著一段嶄新的生活,在這裡等待他們第一個孩子的誕生。但直到一天晚上,他在住家鄰區的海邊救起一位溺斃的女人後,生活步調全被打亂。這位被救活的神秘女人為傑伊打開一只潘朵拉盒子,讓他的生活陷入一種莫名的失控,無故捲入一場足以毀掉他的事業、家庭及威脅到他的生命的謀殺案。

隨著危險的逼近,傑伊逐漸意識到自己已掉進一張由貪婪、政治和腐敗織成的危險網裡。唯一能為自己解套的方法,就是解開藏在這個神秘女人身上的秘密,而在調查過程中讓他再度重新面對一段痛苦至極的過去。

《暗流》從第一幕就埋下既緊張又充滿懸疑的故事氛圍,緊扣讀者的心,並採倒敘法說出一個讓人拍案稱奇的戲劇性結尾。作者藉由一個發生在六十年代德州的真實事件作為小說故事背景,再巧妙揉合自己對於種族關係、經濟腐敗、社會安全等種種社會問題進行批判。這樣的寫作手法堪稱是當今懸疑犯罪小說的創新,也更體現其現實意義。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走訪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傳記:《迷失在書鎮裡》

書店對愛書人來說,絕對有致命的吸引力。就像茱莉亞羅勃茲與休葛蘭多年前合拍的浪漫愛情喜劇片《新娘百分百》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英國諾丁罕的一家旅遊書店「The Travel Bookshop」。據傳當時這家專賣旅遊書的書店經營慘淡,後因有兩位大明星加持後,觀光客門庭若市,也大大打響其特色書店的招牌,吸引上門購買旅遊書的讀者。

「書店」除了是我們購買知識天堂外,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有「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舉世聞名。我曾於2000年造訪威爾斯,卻忘記繞到那裡走走,大口呼吸釋放古書的氧氣,享受迷路在書鎮裡的樂趣。但幸好,有美國作家保羅‧柯林斯(Paul Collins)為我們寫了《迷失在書鎮裡》(Sixpence House)這本書,帶領我們走進這個迷人的書市小鎮。

作家保羅‧柯林斯是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的英語副教授,經常以「文學書探」身份出席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節目《週末版》,他的非文學作品充滿生命與觀察。

他筆下的《非關對錯:一段關於愛與自閉症的無聲之旅》是一本融合部份回憶錄與部份歷史的傳記,從他的自閉症兒子身上追溯到歷史上被視為自閉症患者的無聲世界;非文學《莎翁的書:〈第一對開本〉如何征服世界》是首部採取通俗易懂文字撰寫有關《第一對開本》的敘述史,這本被收藏在英國德倫大學圖書館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莎士比亞劇作集,價值高達1500萬英鎊(約台幣8億元),是英國印行的最重要書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紙本書之一。

在《莎翁的書》裡,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書的珍愛,而從他於2003年出版的《迷失在書鎮裡》中,我們看到他對「書」的狂熱。這本書自2003年出版至今七年,不斷再刷,始終躋身全美非文學暢銷書榜,是一本不被讀者遺忘的長銷書。

《迷失在書鎮裡》是一部揉合回憶錄與旅遊文學的敘述體,作者帶領我們走訪一個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故事。

書中所指的「書鎮」(book town)位於只有1,500人口的威爾斯的海怡鎮(Hay-on-Wye)。這裡以聚集最大宗的二手書店、古書店及特色書店聞名,也是愛書人的天堂、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藏書家的尋寶圖與作家們發表著作的場地,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饕客們聚集於此享受閱讀時光。

上世紀六十年代,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在這裡開張多家不同主題的書店後,為海怡鎮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書市小鎮」的美名。海怡鎮的定居人口稀少,卻擁有41家書店。這個統計數字只計算純粹賣書的書店,不包括賣書又兼售零貨業的店舖。根據海怡鎮人對於開書店的說法,鎮上每37人就擁有一家書店,而每家書店至少陳列數十萬本圖書,涉及二千多種類書籍。

生長於美國舊金山的作家保羅‧柯林斯與妻子曾造訪這個擁有「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並在書味街道的薰陶下,買下一間500歲高齡的老房子,也開張鎮上唯一一家專賣新書的「潘博敦斯書店」。《迷失在書鎮裡》這本書正是紀錄這個書市小鎮與他們狂熱書的生活故事。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特立尼達島上一段激情卻絕望的愛情故事:《騎綠單車的白女人》

2010年柑橘獎已公佈20本初選提名小說了,我們有9本進榜,並將於6月9日宣佈得獎小說。《騎綠單車的白女人》(The White Woman on the Green Bicycle)是今年該獎的初選小說之一,也是一部對世人油墨後殖民時期生活的畫像。小說故事背景拉到西班牙殖民地──特立尼達島(Trinidad),在這個時而美麗時而危險的小島上,悄然滋生一段激情卻絕望的愛情。

19世紀60年代,一對剛新婚的哈伍德夫婦從英國搬到西班牙殖民地的特立尼達島,隨身行囊簡單,幾只塞滿衣物的手提箱與一台賽賓娜最珍惜的綠色腳踏車。當他們抵達小島後,喬治很快適應這個加勒比海島的新生活,但賽賓娜恨透小島生活,要不是因為深愛丈夫,她會立刻收拾行李搬回英格蘭,不再強顏歡笑過著孤獨與疲憊的島嶼生活。

夫妻倆原本只打算住在這裡三年,可是喬治似乎愛上小島不想搬走,賽賓娜又對於住家附近發生的種族隔離與動亂實感不安,經常騎著她的綠色腳踏車在島上閒逛,企盼找到一個讓心靈自由的地方。

當喬治越沉迷於結交島上那群光怪陸離的鄰居朋友時,賽賓娜已偷偷為自己找到一個秘密世界。英俊挺拔的艾瑞克•威廉斯是特立尼達島上的新國家黨領導人,魅力十足,有他演說之處必是人滿為患。賽賓娜因緣際會聽過他的演說後,逐漸跟其他熱情特立尼達島居民一樣,成為艾瑞克演說台下的活躍聽眾。她跟著居民一致認同,艾瑞克是特立尼達島的救星,同時心中也暗自欣喜他是自己的救星,讓她找到愛上小島的情愫。

對艾瑞克燃起的情感,賽賓娜不敢大膽告白,只能透過寫信的方式傾訴自己對未來的希望與恐懼,但這些信一封也沒寄出,只是偷偷收藏起來。一天,當艾瑞克露出政治人物的醜態後,特立尼達島爆發動亂,讓崇拜他的賽賓娜徹底崩潰,試圖想逃離這裡,才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率性離開了。隨著時間推移,喬治與賽賓娜的婚姻時好時壞。當喬治無意讀到賽賓娜寫給艾瑞克的每封信後,他難過賽賓娜對他隱藏過去,迫切地表達自己對老婆的愛情,但一切都太遲了。

在白色沙灘、碧綠海水和藍色晴空下,這裡註定的黑暗地帶、奴隸制的陰影和對白人統治的仇恨從來沒有減少過,這就是特立尼達島。出生於特立尼達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V.S. Naipaul)在數十年前打開一扇通往特立尼達島生活的大門,而同樣生在這座小島的莫妮卡•羅菲(Monique Roffey)可說帶領我們探訪特立尼達島,用一種濃重色彩詮釋一個處於英格蘭統治下的島嶼生活和對人類精神的瞭解。《騎綠單車的白女人》是她繼贏得好評的處女作小說《太陽狗》後的第二本出色小說。

柑橘獎得主蘇珊娜•伯尼(Suzanne Berne)十分讚賞本小說:「小說一開始,就拉我掉進這個故事。莫妮卡•羅菲筆下的特立尼達島充滿了衝突、衰弱、暴力,又同時擁有和平與寧靜的時刻。她對特立尼達島的描寫既美麗又多彩,以至於在閱讀過程中,我對它的感覺似乎比住我隔壁的鄰居來得真實。書裡的夫妻檔主角真實地極具說服力,看他們每天為對方製造無數麻煩,卻又如此相配。它是一本充滿活力又刺激的作品。」

英國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將於6月出版平裝本。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柑橘獎得主最新力作探討生命價值多少?:《生命的盡頭》

記者出身的女作家蘭諾•絲薇佛在創作小說時,總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像是繼承狄更斯關心社會的傳統,也有後現代派對實驗技巧的迷戀。2005年,她以關懷少年犯罪為題的小說《凱文怎麼了》不僅摘得英國柑橘獎,更引發社會大眾討論。而最新小說力作《生命的盡頭》(So Much for That)同樣走關懷社會路線,以兩個被巨額醫療費步步逼退的家庭為故事軸心,探討時下許多家庭因無力支付龐大醫療賬單而選擇放棄治療的故事。《紐約時報》重量級書評家角谷美智子十分推薦這本小說,同時,美國邦諾書店評選它是2010年「夏季選書」。



你收到多少金額的醫療賬單
會讓你絕望地選擇放棄生命

故事描寫:謝普是位負責顧家的好男人,與朋友合夥經營一家裝修公司,將賺來的每分錢投資在家庭裡,讓妻女過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但在金融危機帶來的低迷經濟下,他開始擔憂未來,也害怕投資公司的資金隨時可能被低景氣拖垮,於是他想提前退休,帶著妻女離開美國搬到一個低消費的國家安度晚年。他調查各國的消費指數後,認為東非的海岸熱帶小島最適合他們居住。唯有在那裡,他的錢才不會貶值。最後他以100萬美元賣掉公司的股權。

妻子格琳妮絲得知他的荒謬想法後,完全不認同,甚至不願意搬離大城市生活。畢竟她才26歲,逃到一個熱帶小島安度晚年未免言之過早。無論謝普怎麼說服,她就是不點頭。最後倆人爭吵到感情轉淡了,形同陌路地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就在倆人處於冷戰期,格琳妮絲被診斷罹患一種非常罕見的癌症,讓謝普哪裡也不去,專心照顧生病的妻子,並眼見她日漸憔悴卻愛莫能助。為了醫治格琳妮絲,謝普決定讓妻子住進醫院接受最好的醫療團隊,但醫生開出的天價醫療費已超出他畢生積蓄,頓時陷入籌不出醫療費的徬徨與無助。

謝普的一位好友傑克遜得知此事後,以過來人身份表達自己瞭解「病」帶給家人的痛苦,因為他16歲女兒的大部分生活就是消耗在嘗試每一種新治療法。傑克遜與妻子卡蘿為了不讓女兒覺得自己拖累父母或有受到冷落的心情,他們夫妻一直守在她身邊,陪她走過每一天。日子久了,傑克遜自己也病倒了,卻還是得在吸血鬼般的醫療體制裡忍受病痛,及傷神那個永遠填補不滿的醫療費用黑洞。

謝普眼見自己賣掉公司股份作為退休金的儲蓄逐日遞減,很快就支付不起醫療費時,格琳妮絲說服他放棄吧,但謝普因為愛她而放不了。

謝普與傑克遜這對同病相憐的好友,在被現實的醫療給付擊垮之際,他們商量決定搬到東非的海岸熱帶小島,讓病人有尊嚴走完最後的生命。孩子們在魯賓遜式的生活下快樂成長,無師自通學會當地的斯瓦希里語,而比鄰而居的阿拉伯人和非洲人視他們是當地的保護人和建設人。在這片土壤上,格琳妮絲找回健康自己的溫柔、親密體貼及苦中作樂的幽默感,並沐浴著桑吉巴海面的海風,平靜地離去。

作者在近期專訪時提到,當初寫這部小說只是想寫一個關於「生病」本身的故事,描述當你目睹最親愛的人被病魔折磨到日漸憔悴,又或當生病成為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時,你會如何對生命能做出最有尊嚴的選擇。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一部能與《穿越時空救簡愛》和《蝕憶之鯊》相媲美的出色新人之作:《替身》

Dan O’Malley 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加入斐陶斐榮譽學會(Honor Society Phi Beta Kappa),隨後取得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中世紀歷史碩士學位。在校時,他因不慎跌落檢修孔和在郵局被蜜蜂蟄的出糗經歷在校園傳開,名聲大噪。回到澳大利亞後,他受到約翰威勒(John Wheeler)的邀請擔任檢查澳大利亞機場的安檢措施。等他完成論文之後,便前往運輸安檢局工作。目前,他在澳大利亞運輸安檢局工作,負責為政府對飛機碰撞和失控的船隻撰寫新聞稿。《替身》(The Rook)是他的處女作小說。

當年獨具慧眼出版《蘇西的世界》的推手編輯Asya Muchnick挹注六位數預付金pre-empt新人作家Dan O’Malley的首作小說《替身》,並視它為美國出版社Little Brown 的2010年冬季主打小說。不少美國書評家讀過初稿後,一致讚賞這是一部能與《穿越時空救簡愛》和《蝕憶之鯊》相媲美的出色作品。

一個失去記憶的靈魂奪舍在一具陌生軀殼後,
只能靠口袋裡那張「親愛的...」作為開頭的紙條拼湊出記憶。

倫敦市中心,一場暴風雨之後,一名女人甦醒過來,一臉茫然,記不得自己的姓名,也對過去不存記憶。她對自己躺在無數具帶著白手套的屍體堆裡深感害怕,更對口袋裡唯一一張能確認她身份的小紙條內容心聲惶恐。紙條清楚寫著:「親愛的,你現在佔用了我的身體。我的名字是米凡薇。既然你現在是我了,就請你當自己是米凡薇吧。最後提醒你,務必小心提防身邊帶著塑膠手套的人!」

暫時當自己是「米凡薇」的女人按照這具軀體原主人留下的紙條指引,前往銀行取回「前身」留下的東西。銀行櫃檯人員聽到「米凡薇」三個字後,驚訝尖叫並動手打她,米凡薇為了自衛跟對方扭打成一團,這一場架驚動了銀行裡其他三個男子前來圍事,但米凡薇輕而易舉制服這四個人,順利打開「前身」存放在銀行保險箱的盒子。

這只盒子裡裝有兩個文件夾。一是用來收放私人物品,另一裝著米凡薇簽署的信件。米凡薇索性打開第一個資料夾,發現裡面裝有一把鑰匙和一個不張陌生人的駕照,於是她根據駕照上的位址,尋址來到一間奇異的公寓。在這裡,絲毫感覺不到人類活動的氣息,但每項東西擺放地井然有序,宛如是供人參觀膜拜的名人故居。

看似無路可行的米凡薇,順勢打開第二個信封,這才明白原來眼前這間公寓是她的「前身」事先為她準備的,並在信中道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和關於她加入一個秘密團體的事情。這個秘密團體在大不列顛組織一些神秘的活動,專門應聘一些有特異功能的人,而秘密團體的領導人琳達女士會不時地進入團員們的夢境,進一步瞭解他們。

隨著打開一封封以「親愛的」作為開頭的信,米凡薇發現自己像個被人牽線操控的木偶一樣,離奇地按照「前身」遺留下來的信息走進莫名的秘密組織,像是參與一場調查是誰背叛了「前身」的危險遊戲,卻也從中逐步畫出腦袋裡的失憶碎片,拼湊出完整記憶。

這是一部充滿懸念與回憶的小說。雖出自新人作家之筆,他才華洋溢的原創功力和虛實交映的筆觸,已將讀者網進一個奇想的意識深層。

一個人的快樂真的由基因決定?:《你並非不快樂》

美國當代文學的天才作家 Richard Powers 生於1985年。他的處女作小說《Three Farmers on Their Way to A Dance》榮獲美國文藝學會獎,隨後出版的七本小說皆好評如潮。他筆下的科幻作品中,採用大量科學知識來探討最前端的科學問題,致力小說手法探討科學與人類的關係,因有「美國中西部繆斯的代言人」和「最後的通才」等美譽之稱。他的小說為他摘得不少座文學獎項,包括麥克亞瑟獎、蘭南文學獎、詹姆斯庫柏歷史小說獎,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1993年,他曾以小說《Operation Wondering Soul》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卻無緣摘獎。事隔十年,他以小說《The Echo Maker》二度問鼎美國國家圖書獎,並如願抱走此獎座,更奠定他在文壇的地位。

在讀他的作品前,我先收到他為偉大現代作家唐•里羅的25週年美版本《白噪音》撰寫導讀,精彩不已。讀後,我隨即翻開剛收到的新作書稿《你並非不快樂》(Generosity),開始喜歡上這位文學作家的小說。

你並非不快樂,
只是,你沒有快樂基因。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獎作家Richard Powers的最新小說《你並非不快樂》是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說,描寫一名芝加哥教授偶然遇見一位擁有快樂過盛的性格特質(hyperthymic,亦即性格野心勃勃追逐名利)的阿爾及利亞年輕女孩,從她身上發現快樂基因的故事。本小說自出版至今,仍居全美暢銷小說書榜,已授權的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5國語文皆是競價後的高六位數預付金售出。


小說出版後好評如潮,得到:

*《Chicago Tribute》評選為2009年最愛小說
*  Kansas Star 評選為2009年百大最佳好書
*《紐約時報》評選為2009年百大傑出好書
*《洛杉磯時報》評選2009年最喜歡的小說
*《書單》評選為2009年文學小說類的「編輯首選」

小說故事描寫:羅素在芝加哥教授寫作課時認識一位年輕的阿爾及利亞姑娘薩莎。她活力四射,像個發光體一樣吸引著性情憂鬱的羅素。他不明白眼前這位飽受苦難的小姑娘怎能過得快樂自得,疑惑活潑大方的人為何不容易受到傷害與折磨。羅素開始接近薩莎,著手研究她生長的滿目瘡痍火國家,翻閱時下的快樂手冊,試圖找出她的樂觀快樂是否就是醫學上所謂的情感過盛或是輕躁鬱症?

薩莎被寫作班同學戲稱是「大方姑娘」,她的開朗個性引起知名遺傳學家湯瑪斯的注意,歷經研究後發現她身上有快樂基因,並對媒體發佈這個醫學新案例。薩莎在飽受媒體鎂光燈嚴厲放大追逐下,她樂觀的天性受到最嚴峻的考驗。人們視她是一個新醫學的真實預兆,而她體內的基因秘密將會影響有憂鬱症的羅素,甚至衝擊到醫學界。

若是經科學證實下,一個人的快樂真的由基因決定,生活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有誰能獨享這個專利?我們有勇氣修改基因註定的性格嗎?整部小說夾雜了搞笑、離奇和快節奏,同時揉合了醫學科學與自由想像的張力,用為你我撰寫一部歷史般來思考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中國第七屆矛盾文學獎決選作品:《蒙古往事》

自中國現代小說《狼圖騰》、《鬼吹燈》、《盜墓筆記》陸續賣出中繁版權跨海進軍台灣書市擄獲我們讀者們的閱讀熱潮後,這類歷史文化題材的現代小說頓時間成為書市新潮流和讀者新選擇。在中國書海或是新人發表作品的網站平台裡,不難挖掘到不少這類佳作。就拿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於三年多前出版中國得獎電視編劇家冉平的長篇小說《蒙古往事》,就是一部描寫曠世英雄草原帝國成吉思汗的歷史故事,也是第七屆矛盾文學獎決選作品。

冉平是出生於1953年的漢族,現是內蒙古電視台電視劇部劇本科長、國家二級編劇,並兼任內蒙古電視藝術家協會團主席。在1990-1991年間,他曾到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進修,並在《電影藝術》發表專業論文《盲人騎馬:電影的敍事與表意》,一舉榮獲第四屆〈薩日納〉優秀論文獎。在1991年那年,他編寫大型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兩年後,他編寫的電視連續劇《東方商人》榮獲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連續劇獎;1995年,編寫的電視連續劇《武則天》在中央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播出,締造高收視率,並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改編本劇的同名長篇小說;隔年,他為中央電視台創作電視連續劇《水遊傳》四十三集(獨立完成其中二十一集)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劇本同樣交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創作的電視劇《溝裏人》讓他兩度摘下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及電視劇《煙事》榮獲華北電視一等獎。他創作編寫的電視劇本不僅是收視率票房保證,更讓他贏得最會拿獎的編劇家的封號。

除了電視劇之外,冉平於1997年首度創作的電影劇本《成吉思汗和他的母親》(上映片名改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讓他抱走〈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長春國際電節〉金鹿獎和美國費城國際電影節金獎。1998年創作完成的電影劇本《尋找英雄》已由山西電影製片籌備拍攝中。他的文采從電視劇成功跨到電影圈,並先後在國內發表影視評論、散文及小說,被譽是內蒙古十大電視藝術家和全國〈百家〉電視藝術家,甚至榮獲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傑出貢獻獎。

他在接受內蒙古衛視製作的電視節目〈蔚藍的故鄉〉裡接受專訪,展現自己獨特樸實性格及對浩瀚蒙古草原的研究與熱情。

http://tv.sohu.com/20080619/n257610623.shtml


他的長篇小說《蒙古往事》讓八百年前的表情和腔調一一復活──血仇與征馳、古老的習性、神秘的直覺……。故事從鐵木真的祖先、他的父母揭開序幕,再鉅細靡遺描寫他的成長、性格到領導成吉思汗帝國,文筆流暢地展現出當蒙古鐵騎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打破各個守土封疆民族的自足文明,引發深遠的變革,建立世界上版圖最大的草原帝國的壯觀氣度。

蒙古史學家、詩人暨翻譯家寶音賀希格稱讚冉平筆下的長篇小說《蒙古往事》會讓人忘記了歷史,沉迷於文學想像之中。雖整個故事情節循著歷史行文,尤其整本書從《蒙古秘史》所提供的痕跡展開劇情橋段,但冉平巧妙地打亂原有的秩序,重新進行排列,用非常文學的筆觸敍述「往事」。就像在書中的第二十八章裡講述了劄木合之死,卻在接續的第二十九章全章講述了他死之前的細節,急轉直下的敘述法,讓人讀來不傷心。

《蒙古往事》是一部描寫蒙古歷史與領袖的傳奇史詩,也是我近期讀得最暢快的一部歷史小說。

從美國靈媒的靈性經驗中找到提升自我生命品質的方法:《靈性的知覺》

  
從美國著名精神醫師布萊恩‧衛斯的代表作《前世今生》到近期一本由國內靈媒作家蘇菲亞的暢銷作《靈界的譯者》,我這幾年讀過許多與前世影響今生、生靈與亡靈在不同時空彼此聯繫等靈魂的書。這些閱讀跟我的宗教信仰無關,也不是志在找出其中破綻,只是好奇靈與魂、生與死如何影響我們。我曾讀過一本探討瀕臨死亡的書,它提到許多從瀕臨死亡的倖存者在重新活下來後,在生心理上都有可能產生大改變,但這個改變會因人而異。有些倖存者會開始見到鬼魂(或天使),並能與他們對話,成為我們所稱的靈媒。美國知名靈媒麗貝卡‧羅森(Rebecca Rosen)同樣是在一次偶然機緣下發現自己的靈媒天賦。

一天,麗貝卡跟平常一樣練習瑜伽時,耳裡不斷聽到自稱是莫瑞爺爺的聲音在對她說:「叫她離開那麼男人,這是最好的決定」,話一停,她的眼前馬上閃過她好友史黛西的臉,這讓她疑惑不解。在一次聚會上,麗貝卡將這件事情告訴史黛西。史黛西聽完後,傻眼地睜大眼睛說:「莫瑞是我的爺爺。」而她爺爺口中的男人肯定是史黛西的男友。莫瑞爺爺在麗貝卡耳邊第一次傳話的那天,史黛西正與男友大吵一架,吵到分手。但不久後,史黛西還是選擇與男友復合,並決定結婚時,麗貝卡再次聽見莫瑞爺爺的聲音說:「他不是終生伴侶,離開他。」站在好友的立場,麗貝卡將此訊息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好友史黛西,但她不聽勸,堅持嫁給男友。就在邁入第六年的婚姻生活時,史黛西與丈夫簽下離婚證書。

自有過這次初體驗後,麗貝卡‧羅森開始成為一位靈媒,透過與亡者對話傳遞訊息給他們深愛的生者,幫助生者放下痛苦與憂鬱,活出美好人生。

我在Youtube網站搜尋到許多麗貝卡‧羅森的演講與訪問,其中有一段影片是她對在場聆聽演講的觀眾當場傳遞他們已逝親人的訊息時,他們激動掩面落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MlqLZ-EtrQ


從事十年靈媒工作的麗貝卡‧羅森決定將這些真實感動故事寫成書《靈性的知覺》(Spirited: Connect to the Guides All Around You),並力邀美國知名靈媒與暢銷作家詹姆士‧凡‧普瑞撰寫推薦序。這本書美國Harper預計在二月出版,現已空降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預購書暢銷榜No.3。

在《靈性的知覺》書中,作者麗貝卡‧羅森回憶當年如何發現自己的靈媒天賦,並敘述自己如何透過與眾不同的靈力,連接起生者與死者之間來不及述說的遺憾。透過這些撼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我們學習到如何從過去生活中定義出當下承受傷害的根源,並揭露我們如何啟動自己的治癒能量,及仰賴自己的意識精神取得洞察力。同時,也解釋我們如何透過運動、冥想和指導找到解釋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遭的暗示的技巧,從中得到成功與滿足。

這本書擺脫宗教信仰,鼓吹靈知的重視。從靈媒麗貝卡‧羅森分享靈性經驗的文字裡,找到提升自我生命品質的方法。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帶有《不存在的女兒》細膩情感的感人小說:《神秘的女兒》

自法蘭克福書展回來後,筆記本裡清楚記下多位新人之作,其中有三位是撰寫有關女性成長的小說。一本是美國聖馬丁出版社力捧的新人 Randy Susan Meyers 的催淚小說《殺人犯的女兒》(The Murderer’s Daughters,直譯,中繁版已賣出),另一本是被《出版人週刊》喻是青年版的茱迪・皮考特的澳洲女作家 Rebecca James 的小說《美麗惡意》(Beautiful Malice,直譯,已賣出34國語文,中繁版權已賣出);再來就是得到美國書評人高評價的母女親情小說《神秘的女兒》(Secret Daughter)。

《神秘的女兒》出自新人作家 Shilpi Somaya Gowda 之手,帶有金・愛德華茲暢銷作《不存在的女兒》的細膩情感,深切描寫出兩個不同世界的母親命運因她們共有的女兒相生相繫的感人故事,是美國出版社 William Morrow 以六位數美金競價標下的春季主打小說。早在去年倫敦書展就已看到此小說相關文宣與書評,讓書未出版就賣出10國語文。

故事從門外不停刮起暴風豪雨,正值印度每年報到的雨季開始說起。一處偏遠村落的婦人卡維塔在風雨徐徐的夜晚臨盆生下一名漂亮女嬰後,心中百感交集,因她夫家想要的是兒子,一個可以下田耕農的壯小子。若是女兒的話,將遭慘殺。

憂心的卡維塔抱起睡夢驚醒的女兒,看著她那雙明亮的金黃色眼睛,驕傲她長得美若天仙。在替她取名為烏莎後,卡維塔開始害怕烏莎會落得被親人謀殺的命運,於是背著所有人將女兒偷偷放在孟買孤兒院門口,雖然心中有百般無奈的愧疚與惆悵,卡維塔卻很清楚:「一位母親能救自己女兒的唯一方法就是拋棄她。」至少這樣能讓烏莎有活下去的機會。

地球的另一端,一位美國醫師蘇瑪在確定自己的不孕診斷後,決定與丈夫一起收養個孩子。這對夫妻在孟買孤兒院網站上看到生有一對金黃色眼珠的烏莎的照片後,就愛上這個孩子,千里迢迢飛到孟買,抱著烏莎回美國。蘇瑪知道收養懷裡這個印度籍小女孩會在她的白人家族帶來許多耳語,但她還是堅持收養她,相信她和丈夫對她燃起的愛能克服一切障礙。

這兩個家庭形成了貧富的強烈對比,也讓印度女人卡維塔、美國女醫師蘇瑪和她們共有的女兒烏莎等三人命運彼此捆綁。拋棄女兒的卡維塔在貧民窟苦苦追查愛女的下落;物質生活無匱乏的蘇瑪擔心女兒在知道身世後會遠走;而成年後的烏莎決定拋棄自幼生長的白人世界,回到印度尋找生母。這三個女人──一個拋棄愛女的人、一個保密身世的人和一個渴望歸根的人──共同交織出一段關於親情、文化和認同的故事。

作者 Shilpi Somay Gowda 在多倫多生長,她的父母是從印度孟買移民而來。她在2006年搬到達拉斯後,報名 SMU 小說寫作課程,同時也以《神秘的女兒》這部首創小說的初稿被紐約作家研討會選入成員之一。

Youtube 網站上有段作者精彩訪問內容:http://www.youtube.com/watch?v=IUu3HTwsw4c

2010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初選小說:《主廚的眼》

經常有編輯問我:「妳怎麼挑小說?」怎麼挑?說白些,我沒有刻意挑故事題材,也沒有只找哪位作家,只要故事能引起我的興趣,我自然想翻閱。有陣子我偏愛書中書的故事情節,想是《風之影》、《墨水心》,又過一陣子特別鍾愛文化衝突性強的劇情張力。前幾個星期公佈的2010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初選提名小說名單中,我們家代理其中三部:《黎巴嫩女孩》(A Girl Made of Dust)、得獎文學家 Anne Simpson's 新作《Falling》(我正在閱讀中)和已摘下喬治斯巴格內特小說獎及入圍多項文學獎的《主廚的眼》(Chef),這三部小說都是這些年很討獎項評審青睞的異國文化作品,尤其是《主廚的眼》。


*榮獲喬治斯巴格內特小說獎
*入圍2009年IMPACK都柏林文學獎初選提名
*入圍2008年魁北克作家協會休邁克倫南小說獎
*入圍2009年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的加拿大及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區初選提名
*入圍2009年加拿大作家協會文學獎
*入圍2009年度卡爾加里市政府蜜契爾書獎
*英國〈每日電訊〉評選是2010年最佳新人小說


車窗外下起了雨,遮蔽了喀什米爾這塊土地上的滄桑與黑暗,
我與車窗上的倒影臉龐對視,想問這位頭髮斑白的男人是誰?
怎麼他跟我現在的模樣一樣……

被醫生診斷出罹患腦癌的柯帕爾・辛格(Kirpal Singh)這天接到上校的邀請,希望柯帕爾為他即將披嫁紗的女兒露比亞主廚一場婚禮喜宴。再度隻身喀什米爾對柯帕爾來說,不單只為了完成上校之托的盛情,更希望自己能藉此婚宴展現一手好廚藝討好上校,讓他用權勢安排自己住進醫院接受最好的醫療。

柯帕爾乘坐火車巔箥前往喀什米爾。望向車窗外,印度土地上的燈火、田地、人聲鼎沸的城鎮從他眼前排列掠過,勾勒出腦海裡記憶最深刻的一塊土地,一個他已離開十四年的軍營。

當柯帕爾第一次來到庫瑪(Kumar)軍營的時候,年紀未滿20歲,這裡的朋友們親切叫他基普(Kip)。事實上,柯帕爾的爸爸生前也在軍營工作,當時還是威嚴赫赫的上校,只不過在一場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中,父親駕駛的飛機意外撞到「世界上最高、最寒冷的戰場」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當場機毀人亡。父親辭世時,年幼的柯帕爾因無法接受親人離開的悲傷,性格開始變得內向又不與人交談。

父親死後,柯帕爾不再享有上校之子的驕寵,一夜間成為二等公民,被派到喀什米爾的軍營當廚師學徒,跟在老廚師基申(Kishen)身邊學做菜,當他軍營廚房裡的助手。雖基申這個老頭子脾氣暴躁,長相難看,說話更是尖酸刻薄,卻是少年柯帕爾的生活啟蒙老師。在基申身邊做事的日子裡,柯帕爾開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食物與女人。即使基申接受正統的廚藝訓練,但他在傳授廚藝時,總是希望柯帕爾勇於創新菜色,顛覆傳統佳餚,像在切番茄之前,我們得問躺在砧板上的番茄,今晚想成為餐桌上哪種菜餚。兩位素昧平生的男人在這間壅塞廚房裡培養出一段深厚的父子情。

這天晚上,基申喝了很多啤酒,微醺地對柯帕爾胡言亂語:「孩子啊,你知道嗎,世界上最美味的佳餚香味都比不上女人身上的香味啊。」聽完基申酒後亂語後,柯帕爾一陣臉紅心紅,感到害臊,因他從沒跟女人交往,更別說是與女人的肌膚之親。基申每天總在宿醉醒酒之後,傳授柯帕爾更多廚藝,逐漸將自己的廚房事業交給柯帕爾打理。

喀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是個充斥暴力、誘惑和權力的地方,柯帕爾在這裡學會怎樣烹煮令人饞涎欲滴的喀什米爾地方菜,甚至連佛羅倫斯、西班牙馬德里、希臘雅典和日本東京的各地美味佳餚都難不倒柯帕爾。

就在柯帕爾準備離開斯利那加不久後,基申卻自我了斷生命,幸好即時被人發現送進軍隊醫院急救。柯帕爾聽到基申的自殺消息時,駛車趕回斯利那加探望他,並看到基申收藏在軍營的日記。當他打開基申的日記,柯帕爾發現基申宛若第二個自己,甚至驚恐自己的命運像被揉成下一位基申。

在柯帕爾前往探望基申的路上,遇見一個被捕的巴基斯坦女子艾蘭姆。這個女人因想在那條印巴分界的河內了結生命,不小心越過對方的邊境。柯帕爾的周遭朋友認為,這個女人跨越邊境的行為不是單純「不小心」而已,也許她是敵方派來的女間諜。為了調查艾蘭姆的真正身份,柯帕爾被派負責查明這個女人的底細,於是柯帕爾經常藉故找艾蘭姆聊天,從談話中知道她因無法生育而慘遭老公與婆婆的嫌棄與離棄。善良的柯帕爾瞭解越多這個女人的悲慘故事,就越憐惜她,悄然愛上眼前這個過著悲劇般生活的陌生女子。這天,艾蘭姆對柯帕爾坦承自己懷孕了,卻誓死不肯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也不願意拿掉孩子,只是啜泣悲傷地說:這是上帝對她犯下錯誤的一種懲罰。她的懷孕消息傳開後,軍營士兵剪掉她的頭髮當作懲戒,最後更殘忍結束她的性命……。

過去悲痛記憶在火車隆隆聲配樂下生動重播,火車進站喀什米爾的鳴笛聲將沉思於過去回憶裡的柯帕爾拉回現實,緩慢推他踏進離開十四年的新喀什米爾。

《主廚的眼》(Chef)是一個關於戰爭年代的真情與背叛的出色小說。加拿大作家斯普瑞特‧辛格(Jaspreet Singh)透過一位年輕廚師再度踏進喀什米爾的旅程,勾勒回憶起眼見印度與巴基斯坦鬧分裂所導致的劫難,無情踐踏人與之之間的真情,讀來雖有點傷感卻又有感動。小說賣出8國語文,美國出版社Bloomsbury預計在2010年3月出版。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具有啟示意味的超自然小說:《無神世界的奇想》

午夜時分了,腦子裡倒轉著《無神世界的奇想》(Wonders of A Godless World)的故事

好奇地按下出版社為此書特製的宣傳影片連結(在下),我的思緒也跟故事裡的女孩一起飛進澳洲得獎作家精心設計的奇想世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SIANacUMc4


安德魯麥嘉漢(Andrew McGahan)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他在昆士蘭大學唸了一個月就輟學回家種田。即使沒有完整的大學教育,他的文采與生俱來,是生來當作家的寫手。他以處女作小說《表揚》(Praise,直譯) 1991年榮獲澳州國家文學獎(The Australian Vogel Literary Award);2001年出版的第三本小說《最後的酒》(Last Drinks,直譯)一舉拿下由澳大利亞犯罪小說家協會頒發的尼德凱莉(Ned Kelly)的最佳犯罪小說;2004年,筆下的第四本小說《白色地球》再摘澳洲《The Courier-Mail》評選的年度最佳小說;隔年,《白色地球》的聲勢水漲船高,囊括了年代時報年度好書、澳洲法蘭克林文學獎(The Miles Franklin Award)和英國聯邦作家獎(東南亞、南太平洋區)等三大獎項,甚至躋身同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的提名之林。他的兩部小說《最後的酒》和《白色地球》陸續搬上舞台演出,而《表揚》一書也被改拍成電影《生命中最痛》上映。


這個大男人除了寫小說之外,還燒得一手好菜,曾經出版發行過一套以亞洲菜餚為題的食譜書,與讀者分享他的做菜經驗。幸好他對做菜只是玩票娛樂,沒有就此荒廢創作小說的天賦成為下一位「澳洲的奧利佛」,否則我們可能讀不到他即將在20106出版的新作小說《無神世界的奇想》。


拜《暮光之城》之賜,超自然小說竄升為今年當紅炸子雞,每家出版社不趕潮流出版一本超自然小說(吸血鬼最好,天使也不賴),就像今年沒在出版界混過一樣。但是,安德魯麥嘉漢剛完成的新作《無神世界的奇想》雖將女巫、貞女、(羅馬天主教九級天使中的)天使長、公爵和孤兒全部集合到小說裡,卻不是你我猜想到的超自然羅曼史,反倒是讓他們共同交織出一個關於人類的心魔、欲望與破壞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從時間的起頭走到世界的盡頭,充滿力量與啟示。


他有體溫 有呼吸 眼睛像夜空星辰

但他不曾開口說話 不曾挪動身體 像個會呼吸的人偶

她記不起自己的名字 聽不懂人的語言

但她能預知天氣 讀懂人心

他們身邊的人遺棄了他們 也讓他們遠離了這個世界

但是奇蹟在他們相遇那一刻開始了......


小說的開場景就跟神話一樣:在一個被世界遺忘的不知名熱帶島嶼上,建有一家歷史悠遠且年久失修的精神病院。在這裡住有一位小孤女,她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別人的語言,更記不得自己的名字。她就像胎兒蜷縮在母親孕育孩子的子宮裡一樣孤獨呼吸。


談到小孤女的身世也算是悲慘。從病院人員那裡聽來有關她父母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父親是名惡棍,讓母親外出辛苦打工掙錢,最後染病。生下她後,就把她留給病院。


精神病院每天有病患進出不出奇,但今天不一樣。城裡救護車載來一位病人,是位小男孩,皮膚白皙、臉龐瘦削,他看起來像在睡覺,又像昏迷。小孤女對他產生興趣,左看看右瞧瞧,怎麼也猜不出小男孩得了什麼病被送來這裡。當病院員警準備登記小男孩的住院紀錄時,竟然沒有人認識他,即使張貼他的照片在報紙上和電視上,也沒有親屬認領他。


這位小男孩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憐他比自己更孤僻。剛開始,她認為小男孩生病了,需要睡覺,後來發現他的眼睛經常睜開,那是一對漂亮的深棕色眼珠,但從他的眼睛裡看不到意識與靈魂,簡直像一具屍體靜躺在那裡。


他為什麼變成這樣呢?病院有經驗的老醫生檢查他的身體,再翻閱從城裡醫院調來的病歷,一切都很正常,除了他皮膚表面的燒傷,全身找不到一絲受傷或疾病的跡象。由於城裡大醫院醫生對他的病情束手無策,迫於無奈只好將他送到精神病院。這裡是塊貧瘠之地,既沒有醫術了得的醫生,也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將他送到這裡不等於斷送他的性命。


院方安排小男孩住進一間精神病患的專用病房,距離小孤女的房間不遠。她站在小男孩的病房門外偷偷張望,覺得住在這間病房的病人們都行為怪異:有位沒有頭髮的女人天天梳頭;有位雙手抱膝天天在床上跳躍的男孩;其他人不是跟小男孩一樣只顧睡覺,就是眼盯天花板不發一語。就在小男孩住進來第二天,那位喜歡梳頭的女人憤恨地拿梳子梳頭皮梳到流血,其他病患在旁叫嚷和囈語,驚慌的護士們找不到他們失控的原由。直到這天,小男孩被護士推出房外盥洗,房內的病人才恢復正常。離奇的是,小男孩靜止不動,不說話,實在瞧不出異樣。


為了安定這間病房的病患,院方只能將小男孩轉到另間老人專用的病房。奇怪事情又發生了。那些老年人開始抱怨小男孩總是在半夜下床跳舞,跳了一整夜吵死了。每個人都知道小男孩不會動,根本不相信他會起床跳舞。值夜班的護士也證實小男孩沒有起身,他的床單沒有一個掀開的皺摺。但隔天早上,人們發現一個素來安守本分的老女人竟然赤裸躺在小男孩的身上。這名老女人自白:是小男孩的眼睛勾引了她,讓她動心,讓她想愛他至死。院方根本不相信,被迫再替小男孩轉病房。


小孤女聽聞許多關於小男孩的事情,卻沒有機會與他相處,這天機會來了。她被指派推著小男孩與其他四名病人出外曬太陽,她趁機端詳小男孩的眼睛,忽地有一股力量將她吸進一個深邃黑洞,耳邊仿佛聽到小男孩跟她說話。小男孩運用自己的意識帶著小孤女遊走許多地方,訴說自己已經存活三生三世的故事,這一世不是為求金錢而生,也不是為求名利而活,是為了拯救這個世界而來......


《無神世界的奇想》的故事在二十一世紀生活下點綴既古怪又具啟示的中古世紀精神,揉合了黑暗理想主義、推理小說及哥德式恐怖小說的元素,透過住在一間庇護孤獨靈魂的精神病院的一位不討人喜歡、外表看來「弱智」的孤女跟隨病院新報到的昏睡病人(小男孩)踏上一場奇特旅程,不平凡地探索人類的意識、現實與瘋狂,說出我們對於人道死亡的害怕和恐懼世界末日到來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