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化歌詞為同名小說:《來自戰場的信》

週六下午待在公司處理幾本書訊,說好不去看公司郵箱,最後輸給薄弱的意志力,打開吧。掃過幾封能夠當下回覆的郵件後,索性讀起昨日寄到的新書訊,驚喜讀到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將根據自己唱紅大街小巷的福音歌曲〈來自戰場的信〉(Letters from War)改寫成同名小說,全美預計於9月出版。

這本小說是美國基督教出版社Howard Books的2011年秋季主打小說。它原本是家小有名氣的獨立出版社,在三年前,就被西蒙•舒斯特集團併購,成為該集團經營基督教叢書的搖錢樹,出版有《標竿人生》作家華里克的《這一天,是為了你》(究竟)、感動全美的暢銷書《互換的人生》(木馬)等膾炙人口作品。雖被大集團出版社併購,它們不改其出版理念,仍以廣宣基督而經營,只不過書類拓得更寬,觸角延伸到小說。《來自戰場的信》就是這樣誕生的。

《來自戰場的信》是由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與美國浪漫小說家又被稱是「基督小說界的尼可拉斯•史派克」Travis Thrasher 共同合作的小說。精彩的是,本小說結構是根據於馬克•休茲2003年暢銷專輯《故事和歌曲》(Stories & Songs)裡收錄的一首同名歌曲〈來自戰場的信〉的歌詞。

〈來自戰場的信〉這首歌在馬克•休茲的渾厚又傷感嗓音下,詮釋地盡善盡美。它曾於2004年被美軍採用為「Be Sefe-Make It Home」活動的主題曲,更是全軍電台點播排行榜的冠軍。

這首歌曲是由馬克•休茲與著名鄉村歌曲女作家辛蒂•摩根(Cindy Morgan)聯手譜寫,因當時美國正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許多年輕男子都被派往海外的戰場,也難以避免有傷亡,造成不少家庭的破滅與哀痛。

歌詞中,年輕男子詹姆斯被派往戰地後,他的母親收到兒子從戰地寄來的家信,寫著自己經常想起父親和過去的生活,為了維護生存的尊嚴和權利,他來到戰地,最後更表示自己是為了母親而戰。母親讀完信後,感慨萬分地回信,希望兒子珍重,平安歸來。在書信的魚雁往返之後,母親收到從戰地寄來的最後一封信,這次寄信人不是兒子,而是與兒子一樣的參戰軍人。信中說,當他孤立穿梭在槍林彈雨中時,有位人英勇跑回來救他,最後卻不幸被敵軍俘虜了,而那位英勇軍人就是您的兒子。他之所以寫這封信,就是因為他答應過救命恩人的要求,寫一封信給他的母親。從這封信後,不再有從戰地寄來的信了。

儘管萬分的悲傷,這個母親仍堅信兒子還活著,每天為他祈禱,不斷地寫信給兒子,請他一定要平安回家。兩年後,一個落葉凋零的秋天,有輛汽車駛進她家門口,她心裡不由地猜想是不是美軍前來通知兒子死亡的噩耗。當車門打開,一位穿著軍服的英挺軍官下車,這不就是她整日思念的兒子嗎?兒子告訴母親,我遵照您每封信的吩咐,終於平安回家了。他衝向母親的懷抱,緊緊地抱著,被他丟在一旁的行囊裡,裝滿母親這些年來寫給他的每一封信。

小說的開場白是兒子的一段簡短告別信,結尾處寫下:

我不是在道別,而是在給個承諾。
I’m not writing to say good-bye. I’m writing to make a promise.

他果然遵守諾言,平安歸家。

馬克•休茲除了是位歌手之外,也是一位牧師。從小失去父母的他,在兩歲時被善心人士收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長大後,他曾是位運動健將,卻始終鍾情於音樂。自勘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市場行銷學位後,他本想一圓音樂夢,卻因對宗教的熱忱,陰錯陽差成為一位青年牧師,在一所基督教長老會擔任團契領導人。因這份工作給予他許多靈感,使得他漸漸將身邊周遭的人的故事譜成歌曲,在聚會中演唱,不著痕跡地宣傳神恩,自己能寫能唱的音樂才能也逐漸遠播,推出一張張的流行福音音樂專輯。

我也在Youtube上找到馬克•休茲自彈自唱這首深刻著墨母子間動人親情的歌曲〈來自戰場的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u1Cwq1DiM


〈來自戰場的信〉的中、英文歌詞(收錄自銀行網站 西洋音樂):

She walked to the mailbox on that bright summer’s day
她在那個明亮的夏日走向信箱
Found a letter from her son in a war far away
發現她在一處遙遠戰場的兒子寫來的一封信
He spoke of the weather and good friends that he’d mad
他談起天氣和他結識的好友們
Said I’d been thinking ‘bout dad and the life that he had
說,我時常想起爹和他曾經有過的生活
That’s why I’m here today, and at the end he said
那就是為何我今天會在這裡,而在最後他說
You are what I’m fighting for
你就是讓我奮力怔戰的理由
It was the first of the letters from war
那是來自戰場的信件中的第一封

She started writing
她開始寫信
You’re good and you’re brave
你是個好孩子,你很勇敢
What a father that you’ll be someday
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父親
Make it home, make it home
你一定要回來,平安回來
She wrote every night as she prayed
她每天晚上都一邊祈禱一邊寫信

Late in December, a day she’ll not forget
十二月末,一個她將不會忘記的日子
Oh her tears stained the paper with every word that she read
啊,隨著她讀到的每個字,她的淚水沾濕了信紙
It said, “I was up on a hill, I was out there alone”
信上說,「那時我在一個小丘上,那裡只有我自己一個
When the shots all rang out and bombs were exploding
當槍聲隆隆響起,砲彈四處爆炸
And that’s when I saw him, he came back for me
就在那時我看到了他,他回來救我
And thought he was captured, a man set me free
而儘管他被俘虜了,有一個人讓我得以逃生
And that man was your son, he asked me to write to you
而那個人就是您的兒子,他要我寫信給您
I told him I would, oh I swore”
我告訴他我一定會的,啊,我發誓」
It was the last of the letters from war
那是來自戰場的信件中的最後一封

And she prayed he was living
而她祈禱他還活著
Kept on believing
也始終相信著
And wrote every night just to say
並且每晚都寫信,只為了說
You are good, and you’re brave
你是個好孩子,你很勇敢
What a father that you’ll be someday
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父親
Make it home, make it home
你一定要回來,平安的回來
Still she kept writing each day
她仍然繼續每天都寫信

Then two years later, autumn leaves all around
然後兩年之後,當秋葉四處飄零
A car pulled in the driveway, and she fell to the ground
一輛車開進車道,而她跌坐在地上
And out stepped a captain where her boy used to stand
車中走出一個上尉軍官,不再是她昔日的那個小男孩
He said, “Mom, I’m following orders from all of your letters”
他說,「媽,我遵照著你所有信中的吩咐」
And I’ve come back home again”
而我終於再度回家了」
He ran in to hold her and dropped all his bags on the floor
他跑進門擁抱她,把她所有的袋子都放在地上
Holding all of her letters from war
那裡面裝著所有她在戰爭中寄去的信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超級黑人名模華莉絲•迪里是活出堅毅又美麗的花朵:《沙漠之花》

我在亞馬遜書店無意間看到華莉絲•迪里多年前寫的傳記《沙漠之花》(Desert Dawn),也搜到有電影公司已於幾年前根據其傳記拍成電影,已在22個國家上映,深獲好評,但是台灣似乎一直沒有片商引進該片。一天,與一位從小看電影長大的出版友人在MSN上聊起她及她的電影。他,果然是熱愛電影之人,不僅知道這部電影,還記得它的電影海報,最後在他的熱心幫助下,找到電影播放連結,讓我周末在家觀看【沙漠之花】。電影拍得真實,我的情緒幾度很激動,而她的傳記,是用她自己的文字,寫得更扎人,讀來更刺痛。

從索馬利亞走到世界伸展舞台的超級黑人名模華莉絲•迪里(Waris Dirie),擁有一張美麗姣好面容,但她站在舞台上的燦爛笑容背後,刻有一段她洗不掉、忘不了的悲慘童年的刺青。

她曾公開說過,她不斷說服自己不要再想那段在索馬利雅遭受割體的不堪往事,但一看到世上還有其他女孩正在忍受與她過去一樣的痛苦時,由衷地想藉由自己的知名力量,引起全世界人對於尚存的割體舊俗文化的撻伐,挽救正在受苦或即將遭受不人道對待的女性。

她於2004年親撰的傳記《沙漠之花》中,悲傷回憶起出生於索馬里沙漠的她,四歲遭到父親的朋友的強暴;五歲被迫接受女性割禮,手術後有數月無法下床,一直到她現在成年後,她因不人道的割體無法感受到性愛歡愉;十二歲時,她的父親為了5頭駱駝竟將她嫁給一位六旬老翁。

當時正值似懂非懂男女之愛的她,想起同村的姊姊都被父母當作交易品,嫁給父叔輩的男人當老婆,生活悲悽不堪,這讓她害怕過同樣的生活。一個寂靜的深夜,她對著躺在床上睡覺的母親悄聲說:「我要逃走!」然後,她逃出家門,穿過沙漠,渾身被樹枝劃得傷痕累累,有好幾次差點淪為獅子口中的食物。

一路輾轉遠離家園後,她在親友幫助下打過許多零工,付出體力的勞苦,卻能篤定自己真的逃出那個可怕之家,心底更確認自己的生活是自主安全。一次偶然機會下,她到倫敦幫傭,卻有人發掘她的美,幫她拍了許多照片,訓練她成為伸展台的模特兒。當時十八歲的她,還不懂說英語。她想在時尚伸展台上力爭一席之地,除了必須克服語言障礙之外,更得比其他新進模特兒更努力,因為她是一位黑人。

《沙漠之花》是由她自己述說華莉絲•迪里的故事,字字含淚細數她如何從一位索馬利亞牧羊女搖身變成美國超級名模的不平凡人生,也將她曾遭受痛苦的私人隱私勇敢公諸於世,藉助破除一個已經殘害無數婦女的舊習俗。

華莉絲•迪里現在是超級名模,也是聯合國反割禮組織的發言人。《沙漠之花》一書出版後,不僅感動許多讀者,至今仍是美國暢銷傳記,更於2008年被改編成電影【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全球已有22個國家已經上映這部電影,撼動無數觀眾。美國也將於今年全美上映,讓這位勇敢女生大膽說出的不幸及奮鬥故事,能夠鼓舞陷於時運不濟的悲傷人與救出蒙受割體痛苦的不幸人。

她的傳記之所以取名為「沙漠之花」?那是因為「華莉絲」這個名字在她的故鄉索馬利亞中意喻為「從沙漠開出的花朵」,而她的故事也如其名,堅毅又活出美麗。

電影【沙漠之花】榮獲西班牙聖沙巴士提安影展(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觀眾票選最佳歐洲電影獎。其電影的精彩預告片,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sFybvh4Iw


這款就是出版友人記憶中的【沙漠之花】電影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