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外星人侵略地球的科幻大作:《第五波入侵》


美國獨立製片公司GK Films (成功打造《雨果的冒險》、《倫敦大道》和《飆風雷哥》等多部精彩電影) 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合作簽下20135出版的青少年科幻小說《第五波入侵》的電影改編版權。同時,美國媒體盛讚《第五波入侵將會成為繼《世界大戰》及《ID4》之後,另一部成功刻劃出外星人侵略地球的科幻大作。

2012年主打YA科幻小說《第五波入侵》(The Fifth Wave)三部曲,是一部激動人心又充滿奇想的反烏托邦小說,描述勇敢無畏的女孩凱西(Cassie Sullivan)在經歷當代地球遭到外星人入侵之後,頑強地生存下來,並與一位來歷不明的神秘男孩共同營救她那位可能被外星人綁架而失蹤的弟弟的動作冒險故事。

《第五波入侵》在三月義大利波隆納書展上已有5國語文以高價pre-empt簽下版權,此外,在四月倫敦書展開跑之前,又傳捷報,已賣出美(Putnam)、英(Puffin)、德(Goldmann)、荷、芬、挪、瑞、巴、泰國等9國語文,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一次簽下三部曲版權。

《第五波入侵》作家瑞克楊西已是美國響叮噹的青少年科幻奇幻小說家,尤以榮獲英國卡內基文學獎提名的《艾佛瑞奇幻冒險》系列 (The Alfred Kropp series,晨星出版,華納電影公司已買下電影版權) 以及獲媒體年度選書的《The Monstrumologist》系列最為稱著。正因他是榮獲青少兒獎項的作家、其著作廣受年輕/成人讀者青睞,建立好口碑,才讓各國編輯審讀《第五波入侵》的三部曲企劃案後,信心十足,不約而同挹注資金搶標版權。

這一切都超乎我們的想像,
沒有飛碟,
沒有外星人降落地球,
沒有最後通牒,
沒有發射死亡射線的機器人,
更沒有任何談判餘地。

舉世知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警告過我們人類:千萬不要跟外星人說話!他確定外星人的存在,曾稱:『外星生命幾乎是肯定存在的,但人類最好避免與其接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尋找它們。』

外星人存在與否似乎成為小說家天馬行空的科幻故事題材,向來以撰寫科幻小說稱著的美國著名小說家瑞克楊西在描寫外星人入侵的故事時,不再以外星人從天而降到地球作為開頭,而讓他們披上不同身份的角色出現,描寫了外星人入住地球的另一種充滿想像的可能方式:一個建立在重要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電腦專家、病毒學家和外星生物學家等奇想基礎上的可能情況。

從《世界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到《ID4》,我們幻想外星人入侵的戰爭,總是一個人類最終戰勝外星人的完美結局。在《第五波入侵》的故事開頭,作者巧妙安排外星人披著人類的衣著來到地球,與人類抗戰,讓人類開始用自己落後的技術反抗外星人先進技術的史詩般鬥爭。

《第五波入侵》的故事描述:少女凱西在三次外星人入侵中存活了下來,可是這時候的地球千瘡百孔,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廢墟。她深深知道第四次入侵又開始了,而這次的進攻將由『沉默者』執行。

『沉默者』的外表與人類長得一模一樣,當然他們其中有些是人類的叛徒,每天在鄉間巡視,殺掉尚存的人類。由於人類與『沉默者』擁有相同的外表,倖存的人類根本不知道究竟誰才能信任,使得人類內心深層充滿懼怕,沒有勇氣聯合僅存人類的力量組織一支反抗軍。

即便身邊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惡魔『沉默者』,凱西仍得尋找她失蹤的弟弟。她的弟弟與其他一群孩子被『沉默者』拐走了,至今沒人知道外星人綁架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更沒有人知道究竟哪些人是外星人、哪些人人類的叛徒。

某天,當她跟往常一樣無助地尋找弟弟時,遇見一位不知身份來歷的陌生男孩伊凡(Evan Walker)。她或許真的被無計可施給衝昏頭了,竟然不顧伊凡是不是『沉默者』,上前懇求他的幫忙,直搗外星人的窩,救出被綁架的弟弟。

這個外星人故事不停穿插在小說劇情中,絕妙萬分,而這些刻畫出來的外星人的確是我們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都時常目擊到的,他們在近幾十年完成他們計畫的第一部分。不過出乎這些外星人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其中出現了一個「敗類」。這位他們眼中的「敗類」對人類產生好感,甚至是任一位外星人都無法想像的感情。他們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先進與人類文明最後將被一名勇敢女孩的愛情牽制而行。

《第五波入侵》這本小說創造一個充滿奇想的虛擬國度,塑造一位英勇的女英雄人物,揉合了陰謀、懸疑、勇氣、機智、奇幻的故事元素,當然還有最吸睛的青春愛情(teen love),絕對是一部主攻成人和青少年讀者雙棲市場的科幻小說。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韓國最暢銷歷史小說家李千明的反戰小說:《罪囚檢驗官》

中繁版 罪囚654號》(麥田出版)

今年四月倫敦書展期間,韓國逾數百萬冊暢銷作家李千明(Lee Jeong-myeong)將於六月出版的新小說《
罪囚檢驗官 》(The Investigator,韓文書名直譯,分為上、下兩冊出版發行)是繼以《請照顧我媽媽》榮獲2012年亞洲文學獎的申京淑之後,更讓全球編輯為之一亮的韓國文學作品。英國出版社Pan Macmillan挹注高六位數美金預付金搶簽下《罪囚檢驗官》的英國版權,同時確定由英、美版《請照顧我媽媽》的譯者操刀翻譯,視作是他們2013年春季強打小說,行銷成本絕對與他們當年成功操作西班牙小說《風之影》一樣大手筆。

《罪囚檢驗官》小說故事背景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福岡市一座監獄。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監察員道山(Dozan Sugiyama)遭人謀殺了。這位行事粗暴又鄙視獄中囚犯的道山,頸部被人勒住,身子懸掛在半空中,濕漉漉的血流出體外,嘴巴被縫起來,死狀真是慘不忍睹。兇手致他於死地的手法極為兇殘。監察員的死令獄方咬定是獄中那群遭到囚禁的韓國獨立運動抗爭者所為,於是派遣一位調查員渡邊(Watanabe Yuichi,他也是一名敏感又熱愛文學的士兵)著手調查這起命案。

當渡邊開始調查監察員謀殺案時,他在這所監獄中開始挖掘到許多不為人知的駭聞陰謀。他起初懷疑獄中一名最活躍又最受擁戴的韓國自由運動者崔戚秀(Choi Chi-su),理由是渡邊發現他計畫偷挖一條從囚室通往外界的地下通道,密謀逃獄。可是,令渡邊十分不解的是,一個明明有完善逃獄計畫的人,為什麼在審問時又立刻俯首認罪?

除了崔戚秀之外,渡邊又發現另一名專門撰寫反日本運動的韓國愛國詩人允東周(Yun Dong-ju)也被懷疑涉案。

透過問訊崔戚秀與允東周之後,渡邊有了新發現。他發現道山這個大老粗在近年來學習閱讀,尤其迷戀文學作品。允東周透過文學作品一點一滴挖掘出外表粗鄙又險惡的道山的內在人性。有很長一段時間,允東周藉由提供閱讀書單來提升監察員的教育的名義,將自己鼓吹的獨立自由運動化成一組組宛如密碼的訊息置入詩作裡,送交到道山手上。更驚人的發現是,道山竟然幫助允東周設立一個秘密地下圖書館,收藏大量的禁書。當他找到道山與允東周兩人往來密切的線索後,渡邊剔除最初懷疑的嫌疑犯崔戚秀,認為他與道山沒有太多互動,沒有理由謀殺道山。

在渡邊定期向獄方回報調查進展的同時,他暗自深信獄中一定暗地進行一樁大密謀。在調查幕後陰謀時,他發現獄中許多囚犯被選為醫學研究的實驗品,遭到虐待和非人性的試驗。這個發現最後卻謀殺了允東周(他僅剩幾個月就可以出獄了)。允東周的死令渡邊極度震驚,除了悲痛失去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之外,也百般自責,認為自己設法拯救他的結果原來是個錯誤行動。

正當渡邊陷入調查的混沌與膠著時,聽到一個關於典獄長與崔戚秀的謠傳。傳聞,崔戚秀從日本偷來許多贓品,然後偷運到中國東北藏匿。而典獄長試圖捏造崔戚秀的死刑,幫助他成功逃出監獄,然後到黑市賣掉一半偷來的贓品。沒想到崔戚秀的逃獄計畫竟被知情的道山施行頑強的鎮壓手段,最後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韓國暢銷小說家李千明的歷史小說在韓國簡直就是家喻戶曉,因為其中多部作品皆已改編成韓劇播出,並在韓國創作高收視率紀錄,像是韓國歷史劇【樹大根深】(The Deep-Rooted Tree,就是改編自李千明的同名歷史推理小說)、台視播出的【風之畫師】(Painter of the Wind)等等都是改編自李千明的暢銷作。


以撰寫歷史小說稱著的李千明,他的最新力作小說《罪囚檢驗官》同樣表現自己最擅長的歷史題材。這本歷史驚悚小說在韓國出版前,已於四月在倫敦書展提早曝光亮相,不少國家編輯對它青睞有加,更認為比他過去任一作品更具國際市場。

雖讀過太多以二戰為題的小說/非小說,可是《罪囚檢驗官》的故事背景十分吸引我。當時是韓國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時期,有許多韓國鼓吹獨立自由運動者(包含政治家、詩人等)全被囚禁在福岡市的一所監獄,遭受殘暴又不人道的虐待。光是這些史實都足以激起我們對獄中發生的一切產生無數驚悚的想像畫面。

至於小說家李千明為何要重現這段殖民歷史呢?

那是因為已逝的愛國詩人尹東柱(Yun Dong-ju)。他因韓國獨立運動遭到日本囚禁,並在他29歲死於獄中的事件,帶給李千明許多疑問,也讓他對韓國當年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及獄中發生的一切產生無窮想像,於是他將腦袋裡蜂擁而出的畫面化成小說情節,寫成一本既驚悚又具推理元素的文學作品。

歷史驚悚小說《罪囚檢驗官》飽含戰爭、殖民、監禁等劇情,卻又混合懸疑、驚悚的故事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它恰如其分的點綴著尹東柱的詩,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文學經典名句,將詩韻與散文完美結合。小說明白地對一場戰爭做出嚴厲的激昂控訴,以及對於一名持不同意見的詩人作品竟在他死後才得以出版發表的悲悼歌頌。作者透過小說剖解了戰爭與殖民的結果,還有人性的泯滅。

韓國出版社特別為《罪囚檢驗官》製作一支驚悚味十足的新書宣傳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cY6xwWgJI

同時,韓國新聞台也特別推薦這本小說:
http://imnews.imbc.com/replay/nwtoday/article/3088426_5782.html


【關於尹東柱】

尹東柱 (1917年12月30日-1945年2月16日) 出生於吉林省龍井市智新鎮東明村,是韓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尹東柱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出生,卻以文學創作的手法描述民族處境與自己的信念。1934年曾發表《生與死》、《一只蠟燭》、《沒有明天》等作品,直到1943年因參與韓國獨立運動的罪名被日本下鴨警察署逮捕,判處2年徒刑,卻在29歲那年逝世於福岡。在他短暫生命裡,發表了117篇詩作與散文,當時許多作品都被列為禁作。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當一位長得不帥的英國佬遇到一位可愛的台灣女生...:《我的達令是台灣人》

異國戀情或是異國婚姻,對你來說可能聽多了,至少對我來說是的,因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嫁給『老外』,組織一個美妙的東、西方聯盟婚姻,也曾讀過日本漫畫家小栗左多里撰寫的生活雜記《我的達令是外國人》,描述她下嫁給美國記者兼大學講師的老公的異國婚姻點滴。

可是我必須說,《我的達令是台灣人》(Stranger In Taiwan)這本描寫異國婚姻的傳記絕對與你在書坊讀到的不同,因為它絕對是目前第一本由(英國籍)老公撰寫與(台灣籍)老婆的異國婚姻,同時還有他為愛走天涯的傻勁與勇氣。在搭乘數十個小時機程後,他抵達一個自己幾乎陌生的國家──台灣,然後在這個美麗的寶島,他的生活充滿無數個雞飛狗跳的冒險、啼笑皆非的鬧劇、笑淚雜半的感動。他將自己在台灣親身體驗認識到的台灣文化、美食、人民、傳統民俗,以及他最可愛的台灣老婆給他的『愛的震撼教育』有感而發地寫書下來。他那天生的英式幽默感,再搭配妙筆生花的文字,讓人從第一頁一直捧腹大笑到最後一頁。

作者是個來自北英格蘭的年輕男人,是位當地語文學校的英文老師,某天,他認識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學生安妮塔(Anita),對她一見傾心,可是卻對她出生成長的國家(台灣)一無所知。就在安妮塔回台灣後,他無法忘卻這段感情,毅然決然背起行囊飛往台灣繼續追求安妮塔,最後終於打動美人芳心,讓安妮塔願意與他廝守終生。他也就因為一場異國戀情認識了台灣,最後因一場婚姻在台灣住了下來。

在他的書中,他坦率又不諂媚地寫下發生在台灣的一切生活,包括台灣人的好鄰居(全年24小時不打烊的7-11)、擠滿觀光客和小吃攤的夜市、令家家戶戶做好防颱準備的颱風(作者有一章節談到自己第一次在台灣遇到颱風,安妮塔如何指揮他到7-11備糧,做好防颱準備,以及他匪夷所思的台灣獨有的「颱風假」文化)等等令我們台灣人讀來熟悉又親近的生活現狀,只是這一切不是由我們自己來談,而是從一個外國人的眼睛來說他所認識的台灣。

在這本異國婚姻的自傳小品裡,作者也直接回答了許多朋友的疑問:像他這樣一位長得不帥又超級沒有自信的英國佬如何找到一個可愛老婆?他如何在一無所知的異國(台灣)活下去?他怎麼就只交到三個台灣朋友?除了這些之外,他也感性說出他的台灣老婆為什麼還願意與他廝守在一起的答案?

即使書中充滿荒謬的笑話,可是毋庸置疑地,它就是一個甜蜜又溫馨的愛情故事。


【幕後花絮】


地點:
倫敦,Tavistock Hotel。


行動:
我正陪同同事辦理check in。


狀況:
安老闆從飯店門外走進來,看到我站在櫃台前,興奮拉著我說:「太好了,不用打房間電話找妳。」接著滔滔不絕說:「我一定要給你一本書,寫的內容都是台灣。」我這個愛台灣的人立刻睜大眼睛,點頭如搗蒜說:「好好好。是一本什麼書呢?」安老闆手舞足蹈地生動描述他讀到的前幾章節內容,幽默好笑極了。隔天晚上11點多,《我的達令是台灣人》這本書就送到我的飯店房間。我躺在床上,翻開第一頁接連讀了好幾頁,簡直太逗趣了,夜裡噗哧笑聲吵醒了同房的同事。在書展上,我決定簽下這本書的版權代理,原因是我非常喜歡作者的幽默文字、他那位台灣老婆的迷人可愛,以及它(或許)是每位對異國戀情/婚姻懷有浪漫憧憬的夢。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全球暢銷獲獎作家茱蒂•布倫與兒子合拍她的經典小說:《虎眼》

母女/母子搭檔合作又添一樁佳話。近二、三年來,出現不少母女/母子搭檔作家,如超自然吸血鬼小說《夜之屋》(母親菲莉絲.卡司特、女兒克麗絲婷.卡司特)、紐約時報暢銷青少年小說《病毒》(Virals,全球暢銷驚悚作《骨頭女人》作家凱絲.萊克斯與她的兒子Brendan Reichs)、《姊姊守護者》小說家茱迪.皮考特與女兒Samantha van Leer合著首部青少年小說《Between the Lines》也將於六月美國出版。這般親子作家合作除了在書市之外,現在也跨越到電影圈。

全球暢銷8千萬冊、作品譯成31國語文的暢銷獲獎作家茱蒂•布倫的經典作《虎眼》已被拍成電影,由她自己與兒子勞倫斯•布倫共同撰寫改編劇本,同時由勞倫斯•布倫執導演筒。

《虎眼》(Tiger Eyes)在青少兒叢書市場暢銷逾三十年的小說,期間不斷有製片公司向作者茱蒂•布倫提出改編成電影的計畫,她始終沒有答應,直到她的兒子事勞倫斯•布倫(Laurence Blume)提出拍成電影的想法時,終於說服了她。她的點頭,或許說明她終於找到引頸期盼的那位「對的導演」吧!

勞倫斯•布倫提及自己第一次閱讀母親的作品是在他大一時。他說:「當我第二次在讀《虎眼》時,直覺認為『它應該拍成電影』。這個聲音不停地告訴我。」當他告訴母親自己對於小說改編的想法時,茱蒂•布倫放心地將它託交給兒子。母子倆人從拍攝前置期到24天緊鑼密鼓的實際拍攝,幾乎天天一起工作。茱蒂•布倫對兒子的表現露出驕傲地說:『勞倫斯對我來說很珍貴。母子一起工作,你不會知道將發生什麼事情,可是我認為我們都是心智成熟的大人,足以判斷什麼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虎眼》的故事從一場告別式劃開序幕。一天深夜裡,17歲的戴薇(Davy)的父親在鄰近的便利商店遭歹徒持槍攔劫,不幸被射殺死亡。在他父親倒下的那刻,同樣在商店裡的戴薇眼睜睜看著父親孱弱的生命停止呼吸斷氣。

就當親朋好友紛紛前來參加父親告別式的早上,戴薇站在衣櫥前踱步懊惱,生氣自己不知道應該穿著什麼衣服。她發愁的煩躁反射出失去父親的痛苦,即使最後她換上活潑朝氣的衣服與鞋子,也遮掩不住她喪父的憂傷。

在告別式上,戴薇再次見到她的姑姑(她父親的姐姐)伊莉莎白以及她的姑父瓦特,他們倆人住在新墨西哥州。她記得上次見到姑姑和姑丈,應該是在祖母的告別式,當時她才五歲。她怎麼也想不到,大家再聚首時,竟又是在這般哭啼哀傷的告別式場合。

不發一語也不流淚的戴薇,在告別式上靜靜看著姑姑與姑父安慰站在她對面的母親。她的母親和弟弟跟戴薇一樣,流露失去摯愛的悲傷與痛苦。姑姑與姑丈憐憫她們孤兒寡母三人,提出隨同他們搬到新墨西哥州居住的建議。再三琢磨下,戴薇母親答應了,希望新環境的生活能夠療癒他們,走出失去摯愛的哀痛。

搬到新墨西哥州後,戴薇喜歡騎著姑姑的腳踏車到處閒逛。一天,她直直地騎往高山處,攻頂到懸崖凹處的山谷裡,她失控地放聲大哭,卸下在人前武裝的堅強,用力對山谷哭喊,等待她的聲音撞擊到密閉山谷傳回來的回音,當作是父親的回應。她聲撕力吼的喊叫一次比一次用力且強烈,突然間,山谷裡傳來一名男子的真實回應。他是沃爾夫(Wolf),一位年輕男子,與戴薇一樣擁有失去父親的痛苦,只不過沃爾夫的父親還活著,在醫院等待生命慢慢走到盡頭。

兩顆受傷的心彼此安慰。戴薇到醫院擔任志工,要求照顧沃爾夫的父親,成為他在醫院裡的好朋友之一,甚至逐漸帶她走出喪父之慟,也幫助她的媽媽和弟弟克服悲傷,有勇氣重返大西洋州,回到他們曾經與父親共享快樂的家。

這本小說初版於1981年,可稱是茱蒂•布倫的經典作之一。它出版至今逾30年,每隔幾年就推出新封面版本(如下),一直活躍於書市。



美國藍燈書屋剛與茱蒂•布倫簽下13本兒童叢書的電子書版權,《虎眼》就是其中一本,將於3月21日上市。有許多書評家稱讚《虎眼》在不同時間閱讀自有不同感觸,或許故事會讓你想起曾經失去的家人,也會讓你越來越理解女主角戴薇的行徑,懷疑自己若換作是她,應該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茱蒂•布倫在小說裡創造一個失去的痛苦,卻賦予一種繼續往前走的力量與強度。

《虎眼》是茱蒂•布倫全球熱銷的25部作品中,第一本被改編電影的小說。本同名小說的電影除了有茱蒂•布倫擔任編劇、茱蒂•布倫的兒子執導的幕後堅強陣容之外,演員實力也不容小覷,力邀美國熱門影集〈花邊教主〉(Gassip Girl)女主角薇拉•賀蘭飾演小說女主角戴維、美國熱門影集〈幸福〉(Felicity)女主角艾美•喬•強森飾演戴維的母親。本片預計於2012年底在美上映。


電影【虎眼】海報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普立茲得主寫給低智能兒的真情著作:《兒子,我們去旅行》

這本書自上個月拿到書稿後,我先被作者經紀人的介紹打動,接著利用幾天的夜晚,在睡前抱著ipad閱讀它。讀著讀著,腦袋也不經意地畫出這對父子一起旅程的圖像(我不認識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因此在腦海裡的畫面只是單有形影,而少去了清晰面孔),溫馨又令人憐憫。

普立茲獎得主巴茲.畢辛格是美國經典著作《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的作者,這本書被《運動畫刊》選為運動類最佳書籍第四名,並為足球類最佳書籍榜首,也被ESPN體育台選為二十五年來運動類最佳書籍。這本書的主要講述德州奧德薩市的高中足球運動,其銷售量至今已累計近兩百萬冊,還被拍成電影與電視影集。巴茲的著作包括《城市之禱》(A Prayer for the City)以及《紐約時報》暢銷書《八月的三個夜晚》(3 Nights in August),他同時現任《浮華世界》的特約作家。

眾人知道他擁有擅長書寫的好文采,卻很少人知道他育有一名低智能兒。在他撰寫數本膾炙人口的作品後,他終於做好準備提筆寫下自己與低智能兒子的生活旅程。因在過去數十年裡,他自認從來沒有真正認識兒子,直到兒子拿起一張地圖,一趟只有他們父子倆重遊過去24年停歇駐足的城市的旅程才就此上路,也帶領他走進那個他陌生卻是兒子一直身處的世界。

1983年8月,巴茲站在產房外,著急卻又歡喜地迎接一對雙胞胎兒子的誕生。這對雙胞胎兄弟雖然前後只差三分鐘出生,卻在呱呱落地那刻注定兄弟倆人從此生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哥哥葛瑞(Gerry)遺傳父母的聰穎,在校成績傲人,自費城大學畢業後,投入教職工作。晚他三分鐘出生的雙胞胎弟弟薩卡(Zachary)沒有跟哥哥一樣擁有高智商,卻繼承了父母的良善。

當時站在產房外的巴茲回憶起薩卡出生時,因他先天肺部生長不健全,導致他出生後,因肺部無法自行呼吸運送氧氣到大腦,導致大腦缺氧而受損,智力僅有70,比一般正常人的90還要低,卻幸運地比無法照顧自己基本生活起居的50高。

即使巴茲慶幸薩卡至少擁有基本照料自己的能力,卻無法用正常教育他,因此他從小就讀特殊教育。自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後,薩卡到住家附近的超商工作,每天八小時只能做些擺放雞蛋、牛奶瓶等簡單又重複的工作。他雖是成年人了,卻只有8-9歲孩子智力,因此他的理解力根本無法身任更複雜的工作。巴茲有時會到薩卡工作的超商,躲在一旁觀察他。一天,他看到薩卡坐在超商倉庫的階梯上休息,他的一位同事跑來戲弄他,告訴他有位女熟客喜歡他,鼓勵他大膽跟她搭訕。對於男女之愛沒有概念的薩卡,果然按照同事的話去做。當下看到這幕的巴茲很想上前給那位同事兩拳,可是他不但沒有衝動這麼做,反倒傷心地跑掉了。他自認當下的自己是個懦弱的父親。

就算薩卡的智能無法閱讀一本書,巴茲還是習慣帶他去邦諾書店買書。每次進入書店後,薩卡永遠只固定逛一個書區──地圖。巴茲任由薩卡認真翻閱每張地圖,他則獨自在鄰近的旅遊書區瀏覽,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一生必訪的1000個地方》。當他翻著書中介紹的地方、看著風景迷人的照片時,令他想起父親曾經帶著年幼的他去旅行。「旅行」這個詞,似乎在薩卡兄弟出生後,成為他最遙遠的記憶。站在一旁看著薩卡專注於費城的地圖時,巴茲上前詢問是否有想買的書,薩卡點頭想買手上的地圖。即使薩卡已經買了一屋子的地圖,他永遠像個大孩子,每到書店一定要買地圖,因為他想牢牢記下每個地方的路線,如哥哥葛瑞上學的學校、父母上班的地方等。

薩卡想要走遍地圖上每個地方的渴望,以及巴茲自個兒幾近遺忘旅行的快樂,讓這對父子第一次產生「出走」的共識,於是巴茲計畫帶著薩卡重訪過去他們一家人曾經去過的地方,一路從費城到洛杉磯,希望巴茲能在地圖上畫下記號,牢牢記住自己去過的每個地方。一趟原本單純為孩子圓夢的旅程,卻成為一位父親真正走進低智能兒子眼中看到的、心中所想的世界。

在閱讀這本書時,會讓我想起榮獲法國費米娜文學大獎的傳記《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都是一位父親寫給孩子的作品。即使孩子現在不懂,或許也永遠不會有瞭解的那天,身為父親的巴茲還是感謝老天送來的特別禮物。書中內容沒有過多的悲傷與同情,而是讓我們看到智能兒看待一件事情的邏輯以及在非常人世界裡的自我學習,最重要的是,一位正常人父親如何走進與瞭解一位異常孩子的世界,充滿歡鬧、笑語以及真摯動人的親情。

巴茲是個了不起的父親,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當他在下筆描述薩卡的每一行為時,你或許會紅了眼框,最後你會落淚。你的淚不是因為同情,而是為低智能孩子薩卡的每一小步學習感到驕傲。

美國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將於五月出版《兒子,我們去旅行》(Father's Day),首刷印量10萬冊。《蘭花賊》作家蘇珊‧歐琳、《美麗男孩》作家大衛.薛夫等多位美國知名文學作家齊力動容推薦!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繼曼布克獎得主《狼廳》之後,另一讀來大快人心之作:《純真》

第一次見到英國暢銷小說家安德魯•米勒(Andrew Millers)是在兩年前,一起在北京吃烤鴨。他長的高高瘦瘦,斯文有禮,飽讀詩書的談吐就跟他的小說一樣有內涵。記得當時我正在讀他的小說《氧氣》(Oxygen,直譯,是英國曼布克獎入圍之作)以及他的第五本小說《One Morning Like A Bird》。他問我喜歡嗎?我用俏皮試探口吻問:「可以說實話嗎?」他點頭露出渴望解惑的眼神說:「當然,請告訴我!」我說,第五本故事不太吸引我,但是很喜歡《氧氣》。他笑著幽默說,你不喜歡的那本也是銷量較差的一本。我跟著笑了起來,相當欣賞他的英式幽默。

英美媒體和書評家口風一致稱讚:《純真》是安德魯米勒創作至今最棒的一本。他藉由挖掘無邪墳墓的故事,巧妙說出關於波旁王室底下的生活以及革命的創意性破壞的疑問。他的文筆透明清晰、不矯情、十分漂亮又具智慧,有股「純淨」力量。這本揉和歷史的文學小說被稱是繼曼布克獎得主《狼廳》之後,另一讀來大快人心之作。

1785年,巴黎市中心有一塊老墓地,早已「屍」滿為患,腐爛臭味撲天蓋地汙染鄰近居民的空氣,於是國王雇用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尚-巴提‧巴拉特拆除它。

巴拉特視此行動為重新洗刷歷史的機會,更驕傲這是一份像他這樣一位現代又理性的男人可以身任的工作。但漸漸地,他開始懷疑這墓地的毀滅很有可能成為他自我毀滅的序幕。

故事就從年輕的巴拉特被召喚到凡爾賽皇宮與法國總理見面揭開序幕。總理告訴巴拉特:「無邪墓地」接收巴黎無數具屍體,主教堂靠收取埋葬費賺進大把財富。當年有瘟疫的時候,就有五萬名屍體葬在「無邪墓地」。這些年來,一具接一具屍體埋葬在那裡,使得墓地散發的臭味已經引起居民的抗議。他理當尋找一位專家設法改善這個問題,卻始終沒有實行。

直到五年前,巴黎經歷一季的大雨後,摧毀一座隔離墓地和城市的城牆倒塌,墓地裡面的屍體也跟著鬆土移動,促使法國國王必須儘快拆除墓地和教堂,就連葬在裡面的屍體最好也一起處理。經過評估之後,巴拉特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專家。

為了便於拆除工作,巴拉特租下美女艾米莉‧夢娜(大家都叫她「季格特」)與她父母同住的家裡的一間房間。由於艾米莉的家距離墓地很近,一打開窗戶就能聞到臭味,令他想加快腳步完成工作離開。

無邪教堂雖然非常破舊,裡面仍住有一位風琴手阿曼‧德聖梅得。巴拉特第一天走進教堂時,很驚訝遇見這個人。阿曼說教堂的寇柏神父看到巴拉特很有可能會不高興,請他趕緊離開,但是巴拉特表明自己想找懂挖墳的曼納提。

曼納提與他的14歲甜美孫女琴一起住在墓地旁邊。琴被吩咐帶巴拉特看墓地,因她足夠回答巴拉特對於墳墓的疑問。這些年來,她已將自己視為死者的看守者。經過巴拉特的計算,他跟總理報告需要30個工人來挖墓地,還要更多人手協助拆除教堂。他建議在墓地上挖兩米,把土送到城市人煙稀少的地區,或是丟到海裡。

巴拉特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能夠做苦工的人,於是決定去找礦工。他首先寫給他當時採礦的管理人之一拉闊,問他有沒有興趣來無邪墓地工作。拉闊欣然接受,同時也收到來自一所科學學院的信,說他們已經在一個採石場上準備好一棟屋子,準備讓他們存放墓地的骨頭。

第二天一早,巴拉特就出發前往石礦。拉闊才35歲,但他的外表像個50歲老頭,牙齒都掉光了,瘦到只剩骨頭。那一刻,巴拉特決定帶拉闊到巴黎。拉闊也加快腳步挑選出幾名礦工到無邪墓地,考驗這些人到底能不能忍受墓地的味道和黑暗。巴拉特要工人在旁邊打帳篷,拉闊則與琴和曼納提一起住。巴拉特希望這些工人可以喜歡他,或至少不要討厭他。當天晚上,巴拉特回到自己的房間在日記裡寫下:「這份工作已經讓我讓我厭惡,而我們根本還沒開始。我請求上帝寧願自己從來沒聽說過『無邪墓地』這四個字。」一寫完他趕緊再拿起筆在剛寫下的句子上打個叉。

開工的早上,巴拉特趕緊吩咐工人開始挖。他把工人分成三組,一組負責挖土、一組負責收集骨頭、一組負責把骨頭堆成一疊。挖了三個小時之後,他們開始找到各個部分的骨頭,以及各式各樣的物品。這些工作做來辛苦,工人們時常在生理上無法忍受。第二天開始不到一小時,巴拉特就被阿曼叫過去,說教堂裡來了三位男士,拉佛思是其中之一。他介紹其他兩位是醫師──杜瑞醫師和吉爾亭醫師。他們會在這裡做些人體腐爛的研究,並要求巴拉特盡量協助他們。

有天晚上他們發現有一位工人逃跑了。拉闊建議組成一個巡人小組,但巴拉特認為工人在這裡工作,不是囚犯,也不是被賣來做工的,放棄找人行動。最後他決定自己親自下去看他們挖的深坑,看看環境。他下去後,驚覺看到他們在窄擠空間和微弱光線,甚至處於一個土地十分鬆軟又危險的環境工作。巴拉特出來後,告訴拉闊修改一些結構,讓四面比較固定。話才說完,又傳出有人受傷了。巴拉特趕緊請吉爾亭醫師來檢查。醫師判斷他跌進坑裡的時候被某樣東西刺到,而這個東西有毒。他提醒巴拉特必須留心,並說這毒會感染到其他人。他警告巴拉特不要讓其他人隨便讓那些骨頭碰到傷口,以及時常保持消毒。

當第二個坑已經挖好後,工人著手開挖第三坑。他們已經很熟練如何打開棺材、水煮遺體、採取骨頭,直到有一天他們打開一個棺材,發現裡面有幾個幾乎沒有任何腐爛的女屍體被埋在一起。這讓已經習慣屍體的工人不知所措,便請吉爾亭醫師前來檢驗。他非常驚訝說:這些女孩類似被木乃伊化,像乾花一樣被保鮮。吉爾亭醫師讓阿曼、拉闊和巴拉特參觀其中一位女孩,他把她取名叫夏綠蒂。醫師預測夏綠蒂大約五十年前去世,死的時候大概才二十歲。他也大膽地診斷這女孩去世的時候懷有身孕。

夏天來到,天氣熱到醫師建議讓這些工人在晚上工作,不然會一個一個病倒。巴拉特卻說不行,決定先讓他們開始拆教堂,至少這樣會在室內。巴拉特一直很煩惱如何拆除這座堅固的教堂,又不能用炸彈因為旁邊太多居民,於是他跟阿曼一起去找一位石匠薩那克,以及央求五位石匠的協助。薩那克帶了四位助手,開始在教堂裡面蓋鷹架,一直蓋到天花板。他們從上到下一片一片的拆掉這座教堂,聽著巴拉特的要求將所有瓦片留下。當整個天花板拆掉後,射進教堂裡的光線感動了所有人。

工人又回到墓地開始工作,一切都依照計畫進行,直到巴拉特突然聽到來自教堂的叫聲,接著是沉默。他趕緊跑過去,看到所有工人圍繞在一位倒在地上的去世工人,讓他懷疑有股莫名力量在暗中阻止一切工程的進行。

榮獲多項文學獎項的小說家安德魯‧米勒運用洗練文字敘述華麗的凡爾賽皇宮,以及與它成對比的黑暗的無邪墓地,將讀者帶到1785年的巴黎,並透過一個即將拆除的墓地,突顯故事中每位出場角色的性格,以及它帶給這些人的沉重命運,探討了生死、命運、友情,同時引領我們走進一種自我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