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在磨難中掙扎生存的城市邊緣人只為一圓「北京夢」:《天上人間I:新北京》

我先讀了徐則臣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再從往返信件中真正認識到他是個謙遜有禮又明是非的作家。《大家》說:「徐則臣是70後作家的光榮。」這點我會投下贊成一票。

徐則臣,1978年出生在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任兩年大學教師,也曾任職上海人民文學雜誌的編輯。他的作品在2005年榮獲第四屆春天文學獎、入選「21是祭文學之星」;2006年榮獲滇池文學獎、西湖中國新銳文獎;200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我們在北京相遇》改編成電影【北京你好】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2008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上海文學獎、上海文藝人才基金獎。他的作品包括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天上人間I:新北京》,及中短篇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本小說已賣出德語與韓語的版權)。他剛完成《天上人間II:把臉拉下》,出版時間未定。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當他榮獲《中篇小說選刊》2008-2009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快遞到我的公司,而我利用收到的那個週末在家認真閱讀後,對他筆下那群在北京市磨難掙扎生活的城市邊緣人(他們稱這群住在北京市卻沒有北京人身份的外地人為「北漂」)感到同情,卻又佩服他們外地追夢的勇氣。

《天上人間I:新北京》的故事一開頭就很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徐則臣開門見山說出「北漂」如何為求生存,鋌而走險當名非法辦假證販子。

故事中最先上場的主角邊紅旗,是個會寫詩寫文章的才子,懷抱夢想到北京揚眉吐氣,卻因懷才不遇而不得志,甘願為生計淪為北京街頭兜售假證的非法販子。他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在北京住下來。在一天夜裡的酒吧,邊紅旗遇見一位有志成為作家而來到北京的年輕小子穆魚。有才華的穆魚在北京唸完大學後,就跟同窗好友孟一明一起分租房子留在北京。對他們兩個年輕人來說,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比北京更迷人了。邊紅旗、穆魚、孟一明,以及放棄家鄉的教職工作跑到北京投靠男友孟一明的漂亮女孩沙袖,都是為了理想和生活而勇敢闖進北京的外來者。他們年輕也或者不年輕,卻同樣編織美夢,希望透過生活在大城市裡與全世界溝通。夢想很美,追夢更美,但物質生活的拮据讓他們成為一群偽證製造者,成為這個大城市裡的毒瘤。他們天天飽受法律和正義的逮捕追逐,學習在陽光下的陰影出沒生活。

徐則臣用四個中篇小說──《啊,北京》、《我們在北京相遇》、《天上人間》、《偽證製造者》──構成這部長篇小說。其中的《我們在北京相遇》已被青年導演金琛拍成電視電影【北京你好】,作為導演執導的《北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北京你好】去年在電影頻道播出後,廣受觀眾們好評,並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

(下午在網站上意外搜到且觀看了這部片長90分鐘的電影【北京你好】。http://www.56.com/u83/v_NTI0MDg4MjQ.html

徐則臣說,剛開始寫作時,的確想寫成一部長篇,但因種種緣故,最後決定按照故事發生先後順序,分別發表在《人民文學》、《大家》、《收穫》和《當代》雜誌上。即使這四部中篇小說的寫作與發表時間歷經四年多,卻都圍繞在「北京」與「假證」兩個關鍵。他補充說:「偽證製造者的生活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黑洞,充滿了想像中的驚險、可怕或者其他。我寫他們,不是要告訴大家這生活中的隱私,不是揭秘和解密,不是為了講幾個陌生的傳奇,而是因為我熟悉他們,像我一樣,他們與北京這個城市的關係一言難盡。」

在讀他小說裡的「新北京」時,讓我想起多年來看到新北京生活的小角落。這六、七年來,我每年至少進出北京一次,從第一次好奇打探天橋上或路邊上那群在日曬雨淋出沒的右手抱娃兒、左手舉著用簽字筆寫著「辦證」紙牌的假證販子婦女們,到見慣了且習以為常從她們面前走過。連我這個真正的北京外來客都能嗅到這群偽證販子生活在北京的悲喜兩面,既充滿希望又絕望、既深感堅定又疑惑、既活得卑微又理直氣壯。

《天上人間I:新北京》描繪出新北京下的活生生的「人」,勾勒出城市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