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一部探討人口走私的犯罪驚悚小說:《非法交易》

乍讀英國作家西蒙路易斯(Simon Lewis)的第二本最新小說《非法交易》(Bad Traffic)的書訊時,第一個念頭「像極了成龍的電影【警察故事】」閃過腦中,但閱讀了幾近整本書後,不得不豎起拇指稱讚它是一部融合東方元素的西方出色驚悚小說,情節緊湊,張力十足。小說年初在瑞典出版後,擠進不分類暢銷書排行榜第9名,也被瑞典當地類似英國《理查與茱蒂俱樂部》的書籍銷量指標電視節目選為「必讀小說」。值得一提的是,此小說是世界圖書日小組評選的〈談論的書〉(Book to Talk About)決選作品和洛杉磯時報年度圖書獎的驚悚小說類的決選小說。日前三家電影製片公司爭搶本原著小說的電影改編權,最後確由成功改編原著小說的同名電影【時空旅人之妻】的製作人尼克.維切斯勒高價標走此電影版權。

《非法交易》的故事描寫兩個中國人背井離鄉來到陌生英國的驚險故事,經歷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差異、種族階層的歧視和移民生活的問題,與荷馬筆下的經典之作《奧德賽》有類似情節。作者從一個販賣人口的非法組織描述出一段曲折複雜的黑暗生活。

馬建是位憤世嫉俗的派出所警官,私生活不好,背地包養小老婆。在外人眼裡,可能還會敬畏他這位警官,但嚴格說來,他是個失敗的父親,與女兒美玲的關係很差,使得女兒躲得老遠到英國大學唸書。這晚,北京十一點,馬建突然接受女兒美玲的電話,她在國際電話那頭啜泣地說:「爸爸,幫我,幫幫我」馬建才準備開口問女兒怎麼了時,電話那頭已掛線,耳裡聽到嘟嘟聲像是一連串的疑惑。「究竟美玲發生什麼事?」這個憂慮催促馬建買了飛機票,飛到英國的里茲大學找女。一句英文也說不得的馬建,根本無法向當地人打聽女兒的下落,想要找到美玲談何容易。

正當馬建處在慌亂尋女之際,情節畫面轉到另一位年輕中國人丁明的身上。他與新婚妻子躲在箱內三個月,一路顛簸偷渡來到英國。這對年輕夫妻為了想到英國居住,支付一筆高費用給安排偷渡人員,希望能在這裡學好英文,找到一份教職工作,從此過著幸福的移民生活。孰料,他們被現實生活摧殘折磨。丁明過著奴隸般的生活討一口飯,而年輕妻子也被人蛇集團帶走,可能被迫在當地賣淫。

馬建和丁明這兩個男人各自為了不同目的踏上這塊說英語的土地,也在因緣際會下結識,但易怒的馬建和單純的丁明互相不信任對方,也不認為對方可以依賴,彼此間發生許多摩擦。即便兩人性格不和,但馬建必須依賴會說英語的丁明協助尋女,而丁明也得靠眼前這位擅長解決棘手問題的有經驗老鳥和懂得用非暴力解決風險的中國警察馬建協助救妻。

小說故事巧妙鋪陳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危險,讓兩位男主角從排斥對方到信賴對方的過程中打開他們心中對身處在不同語言文化的矛盾和不安,甚至兩人經歷一切後評價英國是個冷漠的、令人恐懼的未知之地,讓人莞爾一笑。

英國新銳小說家西蒙路易斯自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畢業後,便前往中國工作,因此在他的兩部小說中皆能嗅到他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觀察。他的首部小說《離開》(Go1999)是他住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的一個村莊寫完的故事,描述一位背包族在印度與中國境內的探險經歷。《離開》當時出版後,有不少英國書評家拿它跟艾利克斯葛蘭的小說《海灘》相提並論(《海灘》被改編成電影,由好萊塢男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事隔近十年完成的第二部小說《非法交易》是一部探討人口走私的犯罪驚悚小說,同樣得到許多英國主流媒體的高評價。《衛報》評論:「一次令人深思的文化衝突之旅。」,英國作家馬特索恩(Matt Thorne)也高度讚賞說:「這是繼犯罪小說家伊恩藍欽之後,一本讓人讀了很過癮的原創犯罪小說。」

小說家西蒙路易斯是位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位最值得關注的新作家」之一,而他筆下的犯罪驚悚暢銷小說《非法交易》也得到文壇界的獎項肯定,甚至故事將被搬上大銀幕,目前已賣出10國語文。

闔上小說後,我開始關注哪位亞洲動作明星會出線飾演故事主角警察馬建呢?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一個促使你思考人生意義,生活價值的故事:《救贖清單》

美國暢銷『療傷作家』李查・保羅・依凡斯的新作小說《救贖清單》(Christmas List)再度展現其心靈救贖力量,一出版便躋身全美暢銷小說書榜,出版首周排名《紐約時報》暢銷小說No.11。

他是美國文壇上少數小說、非小說雙棲的暢銷作家,右手能寫小說,左手能說非小說。除了透過我們授權的三本書──大是出版的非小說《我的有錢人計畫》、三采在十月出版的小說《再見葛蕾絲》和圓神預計在明年出版的小說《禮物》(The Gift,暫譯)之外,早在十多年前,時報就率先出版他當年自費自印自發行的首作小說《雪地裡的眼淚》(現已絕版)。這本處女作也是讓他日後擠身全美暢銷小說家之林的推手。隨後,他所創作的小說本本暢銷,是位全球銷量破1500萬本的作家。

他的身份除了是一名暢銷作家之外,在1997年,他一手創辦「國際耶誕禮物盒」慈善組織(The Christmas Box House International)幫助全美受虐兒童,並獲得《華盛頓時報》頒發「世紀人道主義大獎」。正因這層身份,他筆下的小說題材皆與信念、希望和療傷有關,贏得讀者無比的青睞與動容。

目前全美位居暢銷書榜的新小說《救贖清單》杜撰出一位集合我們現代每個人都有的模樣的男主角詹姆士,追求名譽、高物質或其他足以標榜成功的有形無形之物,竭盡所能,卻惘然若失。作者運用一種謙和的、充滿感情的口吻將生活瑣事融入故事字裡行間。在物欲和利己主義氾濫的時代下,他想要提醒讀者:我們應該真誠接受他人給予的真愛,除了愛之外,其他物質都是虛幻,會隨同生命的消逝變得一文不值。

生命不能重來,但生活可以。

一本可以讓你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小說;
一個促使你思考人生意義,生活價值的故事;
一個有關靈魂救贖的哲理散文。

房地產大亨詹姆士會賺錢,卻很無情。當他的妻子正處胰腺癌晚期的生命輓歌期,他無情地遞上一紙離婚協議書;他兒子的婚禮上不邀請他擔任主婚人,也不接受他的祝福;他的同事們表面上怕他,私底下恨他。

一天早晨醒來,詹姆士看到親友為他寫的死亡訃告。這篇訃告全是令他心碎的批評,沒有一句讚美。他的女朋友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後,不改習性拿著他的信用卡在商場裡揮霍刷卡購物;他公司裡的常務總經理,也是他的壁球搭檔,在訃告中坦言詹姆士的作風與19世紀小說家狄更斯筆下那位孤家寡人歡度聖誕節的吝嗇鬼一樣,稱他是「聖誕怪人」;而他瀕臨死亡的妻子及與他感情疏離的兒子,對他的死不予置評。

看完訃告後,詹姆士覺悟到真實自己竟是個待人冷酷無情、無依無靠的人,沒有會傷心掛念他的死。這讓詹姆士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當下決定為他過去行為作出救贖,彌補這些年來他所傷害的人。在他的秘書協助下,詹姆士將過去罪孽詳細列出清單,然後上門請求清單上被他傷害過的人能夠原諒他與寬恕他,並對他們做出補償。

一個人願意正視自己的錯誤需要多大的勇氣,而故事主角詹姆士就是這樣一位勇敢的人。

作者以一個深沉又簡單的死亡訃告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唯一紮根於大地土壤上的作物,也是百年之後人們會銘記我們的理由。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救贖。這個簡單的人生哲理總是在我們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漸漸被遺忘了,而這部小說就是讓人們重新思考這個課題。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2009年曼布克獎得主:《狼廳》

>>> 中繁版書名:《狼廳》(天下文化)

週三(10/6)在倫敦開會時,出版同仁顯得格外興奮與緊張,總不忘在擁抱道別時眨眼俏皮說:「就看今晚了!」是的,今晚是英國最高文學獎項──曼布克獎的頒獎典禮,即將揭開評委們閉關廝殺的結果。他們必須從六部優秀決選小說裡評選出最後得主,有多難啊!但得熬到晚上十點收看獎項揭曉的我們(入圍作家、文學經紀人、出版社、版權經紀人…,還有書迷)不也苦嘛!至少我是。


過去兩年曼布克獎得主花落在我們家代理的作家(2007年《繼承失落的人》及2008年《白老虎》),而今年六部決選小說中,我們代理其中三本,有1/2機率抱走獎項三連莊耶。

晚上六點,安老闆與美麗大方的太座荷瑞(我很喜歡她,應該說每位認識/見過她的男女老幼都愛她,她是位很迷人的女人。)開車到我和Jackie下榻飯店接我們,一起到我們最愛的英式餐館用餐。我們四人坐定位在服務員為我們保留的方形桌後,三個女人同時脫掉外套,互視後噗哧大笑,稱是三隻斑馬,因為荷瑞穿著深淺灰色相間的毛衣、Jackie套了一件黑白相間的毛衣,而我是紅灰相間的織針衫。(「斑馬女」事由是這樣發生的:Jackie在中國北京機場飛倫敦時,就是穿著今晚同一件黑白相間的毛衣,被機場地勤無禮地指稱:那位跟斑馬一樣的女人…)當下,安老闆也笑壞了,立刻開香檳舉杯慶祝他今晚的三位斑馬女人。飯桌上,我們談笑風生,大聲笑、大口吃、左手拿香檳、右手舉紅酒,喝得酒酣耳熱時,安老闆冷不防地對我們宣佈今年到九月份的業績財報,又是一個令人尖叫舉杯的好消息。

飯桌上的話題自然少不了今晚的曼布克獎。荷瑞說:「我們每個人都預測是《狼廳》會獲獎,因為這本歷史小說寫得太傳神了,太獨特了。」的確,作者希拉蕊・曼爾特花費五年時間創作的歷史文學小說《狼廳》被喻是英國文壇史上的驕傲之作。我們四人聚首,一向不聊到午夜是不會散場,但因荷瑞的高齡90歲的父母遠從美國飛到倫敦與老朋友聚會,這兩周都待在安老闆家裡,他們實在不放心兩老單獨在家太久,九點半便駛車送我們回飯店。在與大家擁抱道晚安後,安老闆到對街取車時揮手喊著:「別忘了!晚上十點,BBC電視台。」我和Jackie雀躍地搭上電梯,衝進自己的房間。

(我們時常跟安老闆吃飯,但今晚的他顯得格外開心,格外像個年輕了20歲的人。身旁的Jackie也有同感。她在電梯裡問我:今晚是不是六號?我點頭稱是。她尖叫說:今天是他生日耶!我之前有聽到財務長提過。蝦米?是大姐妳太健忘,還是我不關心,竟在離開時一句祝壽之詞也沒說,還讓過生日的老闆請員工吃飯!安老闆,好樣的您。我們現在一起為您唱:祝..您..生..日..快..樂..!)

進房後,鞋子衣服都來不及更換,先打開電視鎖定BBC頻道,畫面正播放六位入圍作家受訪談及自己今晚可能獲獎的小說,甚至各自拿著書朗讀其中一小段情節。就在分針指在11這個數字時(9:55pm),大堂參與頒獎盛會的來賓們停止喧囂(我卻很吵地喊:「Wolf Hall…Wolf Hall…」),聆聽台上評審代表人陳述評審團對於得獎小說的崇高評價後,正式宣佈:「2009年曼布克獎得主是『Wolf Hall』」。我興奮地跳起來尖叫那刻,房裡電話響了,我拿起電話也不管是誰就說:「Congratulation!」話筒那頭也聽到Jackie一秒不差同時說:「Congratulation!」兩個彼此道賀的人沒多說第二句,便笑咯咯地掛下電話。

《狼廳》(Wolf Hall)在摘下2009年英國曼布克獎前,就已榮獲英國《周日快報》年度小說獎、霍桑登獎、「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英國南部文學獎、英國CEB文學獎和英國柑橘獎提名,是英國暢銷女作家希拉蕊・曼爾特的第七本小說力作。本書自四月出版後盤踞英國《泰晤士報》暢銷書榜及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小說。這部歷史小說以十六世紀20年代的英格蘭、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當政時期為故事背景,透過首席國務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Cromwell)的視野,引人入勝描述亨利八世統治下的都鐸王朝的故事,時而讓人毛骨悚然、時而惹人捧腹大笑,是英國現代小說中的奇葩。

克倫威爾(Cromwell)在各文學作品中是位名聲狼藉的弄臣,曾以小配角出現在莎翁筆下的《亨利八世》、大詩人斯文本恩(Swinburne)說:「他是個無棱無角,無魂無韻,既無能又無用,還很愚蠢的垃圾!」、在肯尼士・威廉(Kenneth Williams)筆下的《堅持啊,亨利》(Carry On Henry)和李奧・麥科恩(Leo McKern)創作的《永遠走紅的人》(A Man For All Seasons)中,克倫威爾都是不折不扣的惡棍。

但在現代小說《狼廳》裡的克倫威爾,一樣是個野心勃勃、貪婪無厭、陰險狡詐的惡棍,但卻注入一點同情心和人情味的血液。儘管只是一些邊緣的溫情,卻足夠讓這個角色活真實生動。《蘇格蘭報》便稱讚:「希拉蕊・曼爾特筆下的克倫威爾幾乎是莎士比亞的角色--『自我意識』和『自我懷疑』的並存,『冷酷無情』與『多愁善感』的糾纏,對傳統觀念的不屑一顧。」

這位都鐸王朝的弄臣克倫威爾與康熙王朝裡的小無賴韋小寶有些神似。克倫威爾一樣出身低,父親是位粗俗的鐵匠,也同樣懂得取巧討好,善於心計,使得他們注定的卑賤身份絲毫阻礙不了他們在封建王朝裡出人頭地。《狼廳》這本小說將都鐸王朝的熱鬧輝煌再現、上演著苦難和勇氣的同時,也看這位費盡心機求得財富、榮耀、爵位、恩寵的克倫威爾施展狡猾手段穿梭朝政,讓他愜意躺在奢華搖椅上想像他的子孫後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用熱情走出美麗生命的小鬥士:《九號孤兒院》

>>> 中繁版書名:《十號孤兒院》(三采)

《九號孤兒院》(The Boy from Baby House 9)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患有大腦麻痺影響行動不便的男孩約翰。他不放棄生命的鬥志,改變了自己的運命,也悄然改變了收養他的家人的積極生活態度。即使他出生在一個蘇聯動盪不安的年代,但他的勇敢決定了他的一生註定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齣鼓舞人心的喜劇。

美國聖馬丁出版社的主編讀了約翰的故事後,感動不已,不是同情他不良於行,而是佩服他對生命的堅持。在你讀這本書的初稿時,或許會想起電影《阿甘正傳》裡堅持跑下去的阿甘,也或許會聯想到全球暢銷書《玻璃城堡》裡克服拾荒逆境環境向上的珍娜,因他們都是典型不被現實擊倒的不倒翁。

《九號孤兒院》是聖馬丁出版社2010年主打的傳記類大書,一部激勵人心的故事。這本書由現年十八歲的約翰負責撰寫感謝前言和在美國的學習後記,全文幾乎是由約翰的美籍養父艾倫操刀完成,感性抒發與約翰之間的父子情誼,也感謝上帝在他生命中派來了另一位天使約翰。

「下面的隊員們為我吶喊,我用薄弱的意志力一直往上爬。雖然我的雙腳很難使力,但幸好我還有一雙強壯的手臂,這可能是我的童軍隊員裡最有力的手...。」約翰在導言寫了這麼一小段話。簡短的三行話,讓人讀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不放棄。

約翰這個名字聽來或許很平凡,但《九號孤兒院》一書的主角約翰像是從天而降的樂觀天使,是個不平凡的大男孩。

約翰一出生受到大腦麻痺的影響,導致雙腿無力,無法行走,於是他的親生母親將他遺棄在骯髒的孤兒院門裡。自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因安靜又無法走路,一度被誤認是位弱智兒童,沒有人理會他,更談不上有人願意收養他。事實上,大腦麻痺只影響到約翰的步行,他的智商就與一般正常的孩子一樣。

當時被親生母親遺棄的約翰只有六個月大,不養他的原因在於他不能走路,又怕他是位智力不足的孩子,索性就把親生兒子棄置在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名為九號孤兒院。這間孤兒院主要收留新生兒到五歲的孤兒,院內收容有90名小孩。

一天,本書作者艾倫首度踏進這間用灰色水泥圍起高牆的建築時,完全沒有聽到孩子或嬰兒的哭叫,走廊和房間異常地安靜。走進院內第一個見到的孩子被關在隔離房裡,因按照該院的規定,新來的小孩都要被單獨隔離三星期,沒有玩具,也沒有同伴。

艾倫走過每一間房間,遇到了約翰,當時的他已經四歲了,不會走路,被院方認定是弱智兒童。艾倫想起當時第一眼見到小約翰時,他上身赤裸,不吵不鬧,被禁困在一個籠子裡,寂寞神情讓人心疼不已。由於當時前蘇聯剛解體不久,經濟低迷,政府資源不足,孤兒院的環境很差,像約翰這樣被父母遺棄的小孩子只能期待幸運之神降臨──有人願意收養。因小約翰不良於行,想被收養的機率簡直微乎其微。但小約翰的樂觀與自信讓艾倫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來自美國學校的心理導師艾倫,再度回到孤兒院探望小約翰,並勸服妻子和兩個孩子接受收養約翰的想法。就這樣,艾倫從莫斯科辦理好領養小約翰的手續,帶他回到美國,給了約翰一個新家,成為美國心理導師艾倫的養子。

在美國,約翰必須學會與新家庭的養父母和兩名姐姐相處,學習新的語言和新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學習走路,接受適當的醫學治療。艾倫一家人無私的愛給予約翰不求回報的支持力量,而天生樂觀積極性格的約翰卻也悄然改變了艾倫一家人的生活態度。

在《九號孤兒院》一書完成初稿時,約翰已經是個十八歲的高中生男孩了。現在的他能夠倚賴一雙丁字拐杖走路,加入童軍隊員參與野外活動,靠他一雙強而有力的雙臂拉著繩索,跟其他隊員一樣勇敢爬到樹上,走出他最美麗的人生。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喻是現代版《浮士德》的英國暢銷小說:《巴尼的告別旅程》

為了體驗生命覓尋新生活,浮士德不惜用自己的靈魂與魔鬼交易,讓魔鬼甘願臣服於他,當他的奴隸,回應他提出的每一需求,但浮士德經歷人生一切後,魔鬼就會無情地奪走他的靈魂。這是德國史上最優秀的詩文作家歌德筆下的經典之作《浮士德》,而素有「音樂界頹廢詩人」之稱的尼克・凱夫(Nick Cave)闊別二十年後完成的第二本虛構小說《巴尼的告別旅程》(The Death of Bunny Munro)被書評家們一致喻是現代版《浮士德》,同樣將故事軸線放在對生活感到厭倦的男子用靈魂體驗人世間一切的旅程。蘇格蘭文學出版社Canongate剛在本月出版英語版兩周,便登上全英國各大暢銷文學小說書榜。事實上,這部小說在出版前,就以作者的高知名度和鮮明故事題材售出30國語文的紅盤,不僅打破當代多位超級暢銷作家的作品在問市前的外語授權紀錄,現在躋身暢銷之林讓英國各大書店更有信心追加書量訂單,評選它是「九月首選小說」。

音樂生涯已逾三十年的澳洲傳奇歌手尼克・凱夫的本名是尼可拉斯・愛德華・凱夫(Nicholas Edward Cave),與壞種子合唱團合作多年。在他的音樂裡,盡是超晦暗的哥德式唱腔,不時散發出魔性的孤傲詩人情緒,才得「音樂界頹廢詩人」的封號。在樂壇,他與凱莉・米洛等多位叱吒風雲的歌手合作過,拿下多項年度專輯製作人獎,也參與多部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幕後製作,最近他剛完成的電影原聲帶就是改編自戈馬克・麥肯錫的暢銷小說《長路》。他在樂壇的成就家喻戶曉,但鮮少人記得他曾在1989年出版過處女作小說《And The Ass Saw the Angel》。因出版時間久遠,英國出版社Canongate與澳洲出版社Text Publishing為了讓更多人能讀到這部傑出小說,在《巴尼的告別旅程》一書出版之際,英、澳同步隆重推出20週年特別紀念版的《And The Ass Saw the Angel》。

《巴尼的告別旅程》描寫一位推銷員巴尼・馬諾整天在外買醉,每夜貪婪與不同女子的魚水之歡。他選擇過著這般放蕩不羈的酒色生活,全因害怕回到家面對患有憂鬱症的妻子。他的妻子始終知道丈夫巴尼背叛婚姻出軌,卻一直沒有開口與他對質。最後她因過不了自己久病纏身的厭世,選擇以自殺了斷性命。妻子自殺後,心傷的巴尼帶著喜歡讀百科全書的兒子小巴尼離家,沿著南英格蘭海岸駕駛,放縱靈魂凌駕他的生命。

巴尼在出發前,向他的銷售公司老闆強索一份要求寄送試用品的客戶名單,並打包裝有多款口紅、乳液、指甲油等女性用品的試用包上路。他的兒子小巴尼也因跟著他沿途尋址將試用包送到客戶手上而不再上學。在旅程中,巴尼遇到形形色色的女人,讓天生有顆不安分的心的他適度取巧眼前的女顧客,甚至跟她們上床。即使他的兒子在飯店門外被一名年長他數歲的小女孩羞辱:「你的爸爸不要臉,勾引我媽媽上床」的難聽言詞,巴尼一點也不為戒,反倒不准小巴尼再跟這個小女孩說話,繼續讓自己遊戲人間,當個無魂之軀。

小巴尼因好幾個月沒有上學,開始想念學校,想念同學,越來越不喜歡一個人坐在車上讀著母親生前送他的百科全書,重複從A讀到Z,獨自等著父親「做完生意」回來的日子。這天他央求父親帶他回學校唸書。當時喝醉駕著車的巴尼壓根不理會兒子的要求,只顧猛踩油門加速前進,坐在副駕駛座的兒子嚇得哭喊起來。喝醉的巴尼在斥責兒子無理的哭鬧時,卻因來不及回神出了車禍。他睜開眼睛先看到閉眼流血的兒子,接著看到妻子的微笑和她溫柔的叮嚀,就連這趟旅程中遇到的每個人也都陸續登場跟他說話。這些人像在跟他告別,甚至一點一滴抽乾他的血液,從他的身體抽走唯一醒世的靈魂。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的機場週記:《我愛機場》

>>>中繁版書名:《機場裡的小旅行》(先覺)

認真算來,我應該是從《擁抱似水年華》認識到全球矚目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的文字吧!特別喜歡他獨特解說普魯斯特何以改變我們的人生的寫法。之後,又讀了他的《愛上浪漫》、《我愛身份地位》和《幸福建築》(書架上珍藏的是先覺出版社首刷簽名版,看著艾倫.狄波頓用不算工整的字體寫下對台灣讀者的話並附上簽名的金色筆跡印在籃底封面上,好有真實感,真是謝謝當初知道我愛艾倫.狄波頓的yang送給我一本。)前兩個月,看到床頭書架上的《幸福建築》時,還順手拿下來隨意再讀個幾篇,當下突有「買齊他每本書」的念頭,企圖將書架上缺少的《哲學的慰藉》、《我談的那場戀愛》(有位朋友極度推薦)及《旅行的藝術》買來閱讀兼收藏。

腦海裡生起這個念頭不久後,便看到一則關於艾倫.狄波頓的新書新聞:他接受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的特聘,在第五航站裡居住一星期,拿到一張史無前例的機場通行證,允准任何時間在該航站自由遊走,除了贊助他寫作、發表新書,也成為該希斯羅首位駐機場作家。這本將在機場完成的書應是艾倫.狄波頓闊別三年的新作。當時報導也指出,艾倫.狄波頓還沒對外透漏這本書的內容,媒體猜測會是他首部即興書寫的作品。

我很清楚艾倫.狄波頓的英國經紀公司是ILA(我們目前獨家代理他們旗下的部份作家,但沒有艾倫.狄波頓),雖無緣當他的台灣文學經紀代理人,至少我會期待他的書、買他的書、讀他的書。當下沒有多想代理一事,卻以讀者身份關心新書的內容與進度。當然,從外電報導知道,英國不少文學經紀公司都主動送上肥滋滋的經紀條件,就等咱們英倫才子點頭簽字。我當下也很好奇他的決定,跟緊後續報導。

星期五約莫晚上七點,我還在公司等朋友一起吃飯,所以沒有像往常準時關電腦下班歡度週末夜。這麼一等,也給我等到一個「好」意外。UA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我:「我拿到艾倫.狄波頓的新書《我愛機場:艾倫.狄波頓的週記》(A Weekl at the Airport)的文學經紀代理…..」信中盡是流露出爭取到此書文學經紀人的興奮。因與UA合作好幾年,第一念頭閃過的是為共事多年的好友高興,一時間忘卻自己的身份。在立刻寄給她道喜信後,我才回過神為自己從多年的書迷身份躍進文學經紀代理人雀喜。

週六下午上完寶萊塢舞蹈後,躲進星巴克閱讀存在索尼閱讀器的《我愛機場》書稿,一睹為快(我想自己當時在閱讀時,想必嘴角一直上揚露出自己是這本書的第一位台灣讀者的竊喜吧,不然怎會我抬頭放鬆脖頸時,見到對桌的老外衝著我笑。)

《我愛機場》是描寫艾倫.狄波頓進駐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一星期的觀察,講述一段又一段的現代旅行故事。

在今年夏季,艾倫.狄波頓接到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的特聘,在第五航站裡居住一星期,成為首位駐希斯羅機場作家。這七天中,機場人員在航站裡的滾動播報航班動態的大螢幕前,擺放一台可上網的手提電腦,讓艾倫.狄波頓一邊觀察往來人潮,一邊敲打鍵盤完成其力作。

希斯羅機場第五航站可說是飛歐洲的最大航空樞紐,擁有上萬名工作人員,每年吞吐6700萬人次,這讓艾倫.狄波頓認為:在每一張匆匆閃過的面孔下,都可能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值得書寫。他主動跟每個人聊天,包括了英國航空行政總裁威利.沃爾什、飛行員、行李搬運員、跑道巡視員、機場伙食管理員等,也樂意聆聽主動走到他電腦前分享他們故事的旅客。「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進出希斯羅機場,你會不經意地環視四周,好奇想知道他們要去哪兒、去做什麼。」艾倫.狄波頓接著說,「有些人看起來在度蜜月,有些人感覺在偷情,還有些人似乎正處於婚姻破裂的邊緣。」他每天在機場閒逛,從豪華的頭等艙休息室走到旅客護照不合規定就會被航站海關人員帶去的小房間。

艾倫.狄波頓非常佩服希斯羅機場策劃了這項有勇敢的創舉,因航管公司除了允准他在航站大樓裡暢行無阻外,寫作內容也任他隨意發揮,即便他說這個機場是個垃圾場,根本不該存在,言論也全然受到尊重。一星期的機場生活體驗,讓他深刻感受到希斯羅機場囊括了現代社會的每一面。他補充說:「如果你有個火星朋友來到地球,那你一定要帶他到一個最能體驗現代文明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毫無疑問就是『機場』。」

這本書雖短薄,只有百餘頁,卻是艾倫.狄波頓創作生涯以來最獨特、最深刻的一本著作,我們能透過他的眼睛及他的文字讀到機場運作幕後最不為人的故事,夾雜著歡笑和淚水,而這些真情流露的時刻也成為艾倫.狄波頓同行的知名紀錄片攝影師理查.貝克鏡頭下的幸福畫面。

英國電視台BBC在本月18日專訪「首位希斯羅機場作家」艾倫.狄波頓及他的新作。從電視畫面中,可以見到艾倫.狄波頓侃侃而談這次的獨特體驗。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arts_and_culture/8208951.stm

當然,美國數家大報社及幾個歐洲國家傳媒也以大小不等的篇幅報導艾倫.狄波頓的新書,如下:

Germany:
http://www.bild.de/BILD/Newsticker/lifestyle-telegramm/2009/08/20/lifestyle-2.html


Italy:
http://www.lastampa.it/_web/cmstp/tmplrubriche/Libri/grubrica.asp?ID_blog=54&ID_articolo=2194&ID_sezione=81&sezione=News


Portugal:
http://diariodigital.sapo.pt/news.asp?section_id=188&id_news=404927


Spain:
http://www.elpais.com/articulo/revista/agosto/Historias/terminal/elpeputec/20090820elpepirdv_6/Tes


France:
http://livres.fluctuat.net/blog/39380-l-ecrivain-alain-de-botton-squatte-le-terminal-d-heathrow.html


Poland:
http://www.newsweek.pl/artykuly/sekcje/swiat/happening-w-terminalu-heathrow,42565,1


Czech Republic:
http://www.tyden.cz/rubriky/cestovani/heathrow-si-chce-zlepsit-image-najalo-spisovatele_134774.html


Russia:
http://lenta.ru/news/2009/08/19/botton/


Romania:
http://www.ziua.net/display.php?data=2009-08-20&id=257285


《我愛機場》在宣佈全球版權落UA後,美國與不少歐語系國家已展開激烈競價,預估至少能售出20國語文。英國出版社Profile Books也正趕工印刷中,希望能在九月底前跟讀者見面。書雖未完成印刷出版,希斯羅機場已預購一萬本,免費贈送給該機場的旅客們。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嘲諷文學出版界的喜劇小說:《我是暢銷小說家》

莫拉克颱風無情刮走許多家庭的父親節歡笑,土掩水埋的慘狀宛若人間煉獄,生還者哭天搶地等待親人救援的畫面教人鼻酸。這一片哭泣哀號聲下,無非帶給一直自嘲在過冬的出版業界雙重打擊。因近月來,電子書業者大肆進攻台灣書市,讓經營數十年的老字號出版社或是出版界的新力軍通通陷入這個難題:紙本書怎麼生存啊?有人態度保守處於觀望,有人唱衰紙本書在幾年後會跟小林村一樣淹沒滅頂。站在從八年前攻讀電子出版和一路觀察英美這些年來的電子書經營,我客觀分析「紙本書」與「電子書」各司其職平行並存的樂觀也與少數出版前輩的看法一致,但現實面的通路發行壟斷才教他們發愁。就電子書平台怎麼發行都還處在機制不健全的霧煞煞時期,應拿什麼評估未來五年紙本書的市場還有多少?電子書能壯大到佔多少市場?漫天的爭論聲與預測值都還不成熟。

無論是發行紙本書或是電子書,他們服務對象都是讀者,共通不變的經營方針是硬體(書的整體包裝/閱讀器的功能服務)和軟體(書本身的內容,也是最關鍵要件)能告訴客戶群(讀者們):閱讀究竟能有多少樂趣?

喜劇作家史蒂夫・赫里(Steve Hely)的處女作小說《我是暢銷小說家》(How I Became A Famous Novelist)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以描寫一位一事無成的無賴寫下一本空前絕後、全美最暢銷的小說的故事,大膽諷刺了大眾對於一部超級暢銷著作的渴望,串連起整個文學世界裡的尖銳、歡鬧及難以想像的溫情。

本小說的電影版權已賣出,確由王牌編劇兼導演約翰・歐古斯特(John August,編導過《霹靂嬌娃》及伊旺麥奎格主演的《大智若魚》等片)操刀編導。

一位他人眼中沒有前途可言的蹩腳作家,竟搖身一變成為文壇暢銷新星。
是作家的好運,讀者的盲從,還是文壇的悲哀?

小說故事描寫:自大學畢業後,皮特的生活並沒有朝他的期望發展。白天,他是一個「高考作文專家」,專門教授那些又懶又笨的富家子弟有關作文技巧,一到晚上,他就與古怪室友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無聊透頂的節目消磨時間。一切平淡無味的生活卻在收到一封大學前女友波麗的結婚請帖後,嗆到流淚。

打開前女友的結婚請帖那一刻,他心中充滿了恐懼,仿佛能聽到婚禮的賓客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瞧呀,站在那裡不稱頭的男人就是被新娘拋棄的前男友」。接著,他們會摀嘴地笑。這個輕易能預測到的恥笑讓他決定在前女友婚禮前,儘快想到挽回面子的辦法,讓自己能夠帥氣、有面子地出席婚禮羞辱前女友的淺識。

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一位暢銷書小說家聊及出版行業的內幕及撰寫暢銷書的心得後,他心中莫名生起一個念頭:能在前女友婚禮上挽回顏面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一位超級暢銷書作家。目標確定後,他開始投入創作的行列,一邊背誦著坊間暢銷作家那種荒唐創作原理的信條,一邊思考搬到哪裡居住(因為,據說有一種成名捷徑就是先住到偏僻地方,才能寫出東西)。

一場真正的荒唐劇就此上演了。驚人的是,皮特自認的「垃圾」作品《龍捲風灰燼俱樂部》(The Tornado Ashes Club)竟然真的如願登上全美超級暢銷書排行榜,一筆一萬五千萬美金的版稅輕鬆入袋。

過去,皮特曾在波士頓的貧民窟居住,與蒙大拿最傑出卻不得志的作家結伴過著清貧生活。現在,他一夜飛黃騰達了,美女豔遇自動上門,成天在日落大道的豪華酒吧縱情享樂,三不五時忙著上流社會的應酬,就連畢業的母校也熱情力邀他回校演講……隨著《龍捲風灰燼俱樂部》這本書持續發燒熱賣,有讀者在部落格稱讚他,但也有人嚴厲抨擊他。每天看到自己的書在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上的排名急速上竄時,皮特感覺到自己的道德靈魂以同樣的速度墜落。在他如願以償享受人們稱羨眼光的同時,卻得付出同樣的巨大代價。

這本小說會集了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與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細膩筆觸,繼承了克里斯多夫・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的文風。作者在抨擊文學與讀者的同時,也透過這部歡鬧的作品告訴我們:閱讀究竟能有多少樂趣?

在讀完這個聳人聽聞、引人發笑的故事後,會改變你對文學、外表、真理與美的想法,也會讓你重新認識到那群在書市某個角落仍然在意書本身內涵的人們。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九個外星人青少年在敵對物種毀滅前逃走,來到地球:《羅瑞納四號》

我不是科幻書迷,對於外星人也興趣不濃,但當文學經紀人將此書稿傳過來,幾行的故事簡介已吸引我將書稿存放進電子閱讀器。週末在家翻閱幾頁後,竟無可自拔一直讀下去,喜歡上那位有氣質又勇敢的男主角羅瑞納四號,就跟女性讀者瘋迷《暮光之城》那位神秘又迷人的吸血鬼愛德華一樣。閱讀時,腦子還不停在想:哪位好萊鎢男星將會出線演出?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讀過無名氏撰寫的科幻小說《羅瑞納四號》(I Am Number Four)書稿後非常喜歡,並讚揚它根本就是一本很棒的劇本。夢工廠剛買下此原著電影改編版權,確由史蒂芬・史匹柏該片擔任監製,【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執導。

《羅瑞納四號》一書的作者是無名氏,但不少讀過書稿的美國書評家從文風筆觸推測是此作者有可能是《一百萬個碎片》(A Million Little Pieces,直譯)一書作者詹姆斯・福瑞(James Frey),不過這個傳聞當然沒有得到處理該書全球語文授權的作家文學經紀公司的證實。除了作者本尊是個謎之外,打開此書稿第一頁寫著:小說裡描寫的事件都是真的,但為了保護隱姓埋名的逃亡者羅瑞納六號,書中的人物和地點全都化名......,更添小說的科幻神秘。

故事描寫:羅瑞納星球遭受敵對星球的攻擊,僅存的九個外星人青少年在敵對物種毀滅前逃走,來到地球。

羅瑞納星球只居住兩種人:一種是栽培成世代遺產和權力的接班人,稱為「繼承人」(Garde);另一種不具備繼承人的能力的人稱為「守護人」(Cepan)。每一位繼承人身旁都會有一位守護人,而逃出的九位外星人少年分別以「1-9」的數字命名。「繼承人」約翰是從羅瑞納星球逃出來的少年之一,編號4號,一直跟著他的「守護人」亨利逃亡,每到一個地方待不到一年就得再換。當他們來到美國俄亥俄州時,約翰正好趕上高中第一學期入學,亨利便以「父親」之名將約翰安頓進入校就讀,在學校裡,他認識學校女同學莎拉,也愛戀這個漂亮女孩。當約翰已被地球同化,適應高中生活時,他們察覺一手毀滅羅瑞納星球的敵人也跟著他們來到了地球,甚至殺死了編號1、2和3的外星人少年,而他們下一個殺害對象就是編號4號的約翰。

這部小說既像是一個愛情故事,也像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那般的逃亡故事。此書稿同時遞交出版社和電影製片公司,就在各大美國出版社主編爭相競價之際,夢工廠就對外正式宣佈買下電影改編版權。此消息一傳出,讓原本就很競爭的競價更劇烈,最後由HarperCollins以驚人預付金標走此書美語版,並一口氣與作者簽下四本小說合約,這樣的大手筆不難預見他們屆時視此書為年度暢銷書的企圖與野心。

據本書作者的文學經紀人透露:作者目前正在撰寫的第二本新作《六號的力量》(The Power of Six,暫譯)將會是《羅瑞納四號》書中提到的另位外星人少年的故事,但故事內容還不願透露。根據新作書名和《羅瑞納四號》的書稿一開始表明想保護「羅瑞納六號」的線索,不少讀過書稿的編輯都猜測故事主角應該就是編號6的外星人少年。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在陰鬱世界裡,良知和人性究竟能走多遠?:《最後的手稿》

>>> 中繁版書名:《最後的手稿》(馬可孛羅)

上週二,3.35pm,窗外一場突如其來的雷陣雨拖住我出門赴約。腦子才閃過這場雨何時會停的疑惑時,桌上電話響了,是原本約好3.45pm見面的人。兩個原本應在10分鐘後坐在咖啡廳碰面的人,被這場雨壞了事,於是我們索性在電話兩端聊起來。桌上時鐘和窗外雨水像是滴答雙人樂團,吵得我們說得不暢快,於是她問:「雨小了,還是出來喝杯咖啡吧?」10分鐘後,外頭還飄著雨,但我們倆已坐在只能容納十人的小咖啡館裡點好拿鐵加鹹派,繼續掛電話前的幾本書提案,聊著夏季書市裡那些出色的作品。


話間,我腦子閃過一個念頭:編輯是「書」的裁縫師,而文學經紀人就是為它尋找一位熟知它的尺寸的好裁縫,我們不怕裁縫師沒有名氣,就怕師傅的手不巧。每位編輯都是懂裁縫的裁縫師,也懂得挑布(書),但有時裁線(文案)剪錯,一塊好布(好書)有可能就毀了。

2009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小說《最後的手稿》(The Archivist’s Story)有一句話,我個人很喜歡(當時坐在我對面喝咖啡的人同樣讚賞這句話,但希望做出這件事情的人不是編輯):

……我的手捧著世界文學瑰寶,但我的工作是親手銷毀它……

《最後的手稿》這本小說雖沒獲獎,卻已賣出13國語文,英美銷量不俗。故事背景發生在1939年的莫斯科。一位落魄的文學教師帕維爾迫於生計,在臭名昭彰的比揚卡監獄擔任檔案管理員。每天,有堆積成山的詩詞、小說和傳記的檔案夾送到他的桌前,但他的工作不是歸檔,而是將這些被政府當局列為有問題的手稿銷毀。

這間偏遠的比揚卡監獄是政治犯的囚禁地,陰冷、潮濕、終年不見天日。這裡四壁的灰暗色調是帕維爾的心,因他的妻子死於一場車禍,母親死於腦瘤,就連他最親近的導師也因反抗政府當局的執政被捕。帕維爾很愛讀文學,也曾是喜歡與學生討論文學的老師,但接連面對人生的挫敗,推他走向自暴自棄,拋開良知的束縛,忠於當位銷毀手稿的檔案管理員,毫無情感地燒掉每個文字,不然就是拿給鄰居捲煙。

如果帕維爾這一輩子沒有接到這項任務的話,也許若干年後,他的名字會與這座監獄一起寫進歷史,遺臭萬年。

這個任務就是帕維爾的上司派他找出手上一份匿名手稿的作者。經過多日來的調查分析,他鎖定的對象是知名小說《紅色騎兵團》的作家以撒.巴貝爾,他也是比揚卡監獄的頭號囚犯。這部小說就從帕維爾在獄中與以撒.巴貝爾的對話掀開序幕。從兩位男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嗅到帕維爾的句句進攻,卻也可以聽到以撒.巴貝爾的層層防守;我們可以知道帕維爾讀過每一本以撒.巴貝爾的書,是他的書迷,卻也可以得知以撒.巴貝爾在監禁期間被剝奪寫作的權利,但他憑著毅力與智慧完成兩卷手稿,坐在他對面的帕維爾是唯一能拯救手稿的裁縫師。

帕維爾結束與以撒.巴貝爾的對談後,他心中沉睡已久的良知掙扎地甦醒過來,決定偷藏應該燒成灰燼的第一卷手稿,隨後再偷運出第二卷,並將這兩卷手稿藏在地下室其中一片牆的鬆動磚塊後面。帕維爾十分清楚東窗事發的嚴重後果。但這兩卷手稿燃起他面對強權不退縮的勇氣,也喚起他原本失去意義的人生。

......在陰鬱世界裡,良知和人性究竟能走多遠?......

這句話也讓我喜歡不已,不停在心中背誦好幾次。

《最後的手稿》是一個充滿懸念、勇氣和慈悲的故事。作者筆下刻畫的每一角色都散發出憂傷的氣息,每一劇情都顯露出悲傷的氛圍,但主角帕維爾的使命讓這本書擁有溫暖的核心價值──希望。它雖是畢業於密西根大學的美術碩士的特拉維斯.霍蘭德(Travis Holland)的處女作小說,但他的短篇小說早已散落在美國知名報章雜誌,並兩度榮獲紀念著名劇作家艾弗里.霍普伍德所成立的霍普伍德小說獎(Hopwood Awards),是不可多得的新生代才子。美國暢銷小說《歷史學家》作家伊莉莎白.科斯托娃也跳出來讚賞背書:「特拉維斯用一種細膩的筆觸,創造出一件稀有的藝術品,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強化那一段歷史的回憶。」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教導現代人擺脫『不治現代病』:《Get the Life You Want》

中繁版書名>>>《自我轉變的驚人秘密》(方智)

被喻是「個人改變領域中的偉大天才」和「神經語言學之父」的作家Richard Bandler幫助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現代人擺脫『不治現代病』──恐懼、焦慮、惡性嗜好、負面習慣、舊日創傷,而他只用一個療程便能治癒此症。

《Get the Life You Want》這本書曾在多年來年自編自售,在讀者間口耳相傳。HarperCollins的主編讀後極度喜歡這本書,主動向作者買下此書版權發行。這本書在一月出版至今後,不僅登上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也以每周平均賣出1,000本的銷量佳績成長,在目前英國勵志成長類暢銷排行榜位居第二,僅次於他的好友保羅.麥肯納(《我能讓你賺大錢》和《瘦的秘密》的作者。當初也是他力薦給自己的文學經紀人簽下Richard Bandler。而HarperCollins也剛簽下這兩位黃金組合的下一本合著作品。)

躋身英國當今最暢銷的個人成長書作者保羅.麥肯納這樣稱讚此書:「Richard Bandler幫助了這個星球上許多人,他的貢獻有目共睹。他提出的『個人改變技巧』真的很神奇,的確改善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活,提昇了他們的自我感覺。想要改變你的生活,就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Get the Life You Want》一書雖不是作者的唯一作品,卻是最精彩的一部,因我們見識到他的見解非凡和機智過人。書中提到的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技巧經過35次檢驗,將會讓我們既快速又持久地改善生活。

當我們將此技巧付諸實踐,就會改變自己的大腦反應,學會如何管理大腦,不再糾葛於同樣的人生問題上,像是學習到:


  • 如何習慣於享受幸福?
  • 為什麼積極思考無法真正改善你的生活,而快速思考卻能做到這一點?
  • 為什麼「恐懼症精確療法」能夠消除各種恐懼,包括飛行恐懼症、演講恐懼症、懼高症等?
  • 如何退出一段感情?

如果你還被過去的經歷困擾、陷入恐懼或無法集中精力,這本書將會提供給妳一個心理工具,幫你恢復生活秩序。作者也在書末提醒我們:一個快速持久的變化關鍵在於──不要經常翻書,要懂得多思考。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雅俗共賞的女巫解謎小說:《遺失的薩林之書》

>>> 中繁版書名:《遺失的薩林魔法書》(大塊)


美國暢銷小說《但丁俱樂部》和《愛倫坡暗影》一書作者馬修.珀爾在近日受訪時,主動向媒體推薦最有潛力的新人女作家凱薩琳.荷威的處女作小說《遺失的薩林之書》(英版書名:《The Lost Book of Salem》;美版書名是《The Physick Book of Derliverance Dane》)。他說:「這是一個注入最熱門歷史題材的新穎故事。讓我們忘掉飛天掃把和魔法帽吧。凱薩琳.荷威的這本處女作小說充滿史詩的魅力和流暢的語言,達到最高的文學藝術效果。這當中還貫穿一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懸疑。她的才華令人驚歎啊。」

《遺失的薩林之書》雖在六月出版,已有不少美國書探和書評家紛紛口語傳播對這本書的讀後讚賞,就連暢銷作家馬修.珀爾也樂意為此部小說撰寫一篇推薦序,陳述自己從認識作家凱薩琳.荷威、鼓勵她寫出這部小說,到讀完初稿後的驚喜。

這個故事描寫:哈佛大學歷史學系的畢業生康妮花了七年時間沉浸在研究美國獨立前十三州殖民地時期的生活,堅信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那段時期的歷史。原本她打算利用最後一個暑假幫教授整理美國歷史生活的文獻資料,豈料,她的母親嚴厲要求她利用學校長假前去打掃已逝祖母在當今著名女巫城薩林(Salem)的一幢老宅,一個被家族廢棄多年的房子。


走進這幢老宅,每處佈滿厚灰塵,但康妮可以感覺到祖母生前對收藏書本有獨特的喜好,她漫無目的地用手指摸著書架上被塵埃覆蓋的書本,看到好奇的書就隨手拿下來拂塵翻閱,意外在書堆後發現兩個神秘之物:一把銀鑰匙和一張只寫著「Deliverance Dane」兩個字的破舊紙條。(美版封面就是以這兩個神秘物來作設計)這兩樣從書架上滑落下來的線索,也讓血液裡流著研究文獻精神的康妮踏上一段既艱辛又不尋常的道路,而她也將親手讓1681年鬧得滿城風雨的女巫城薩林重見天日。

即使自認對美國歷史瞭若指掌的康妮,也不得不拿著這兩樣從沒在家族出現過的神秘之物,求助她那位冷漠又乖張的學術文獻指導教授,透過他的博學協助她解開自己家族埋藏已久的秘密之鑰,也挖掘出薩林鎮女巫的真實過去──以及自己對於她們神奇力量的由衷信任,才能讓她躲過世代相傳的家族「遺產」,逃過一個逐步逼近的致命危險。

作者透過哈佛畢業生康妮的文獻鑽研,讓故事背景穿梭在兩個不同世代之間──1681年充滿神秘色彩的薩林鎮的審判謀殺女巫事件,和當今二十世紀的女巫後代康妮如何挖出家族歷代傳承的女巫血液。坊間關於女巫巫術的書甚多,有位書評家讀過初稿後,讚揚此書雖是一部小說,卻也精彩完整道出美國女巫巫術的歷史全貌。

凱薩琳.荷威能將巫術歷史故事寫得如何精湛,也與她是兩位薩林女巫的直系後裔有關──當年有一位遭到絞刑去世,另一位則僥倖存活下來。從十七世紀起,她的世代家族一直生活在美國薩林鎮。而她本人目前在波士頓大學攻讀美國與新英格蘭地區研究的博士學位,也在該校教授美國巫術歷史的課,自然對此段歷史熟稔不已,寫出這樣一部讓人為之驚嘆的小說。

《遺失的薩林之書》是一部雅俗共賞的解謎小說,已賣出11國語文。作者目前也正積極著手撰寫第二本小說,英、美出版社的文學主編在讀過本書初稿後,老早就一口氣連作者的第二本新作也一起標下,就連巴西和法國的出版社也跟進競價一次簽走作者兩本書的翻譯版權。即使美國出版社Hyperion預計在六月出版,卻已在網站上強打此書的宣傳片:http://www.hyperionbooks.com/video/summer2009.htm。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榮獲喬治亞洲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的教師的真實故事:《教室前的講桌》

>>> 中繁版書名:《站在學生面前》(遠流)

布萊德‧柯漢(Brad Cohen)是全美知名的演說家、教師和作家。對他的學生來說,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對我們來說,他的故事激勵我們永不放棄自己。

榮獲喬治亞洲的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的布萊德‧柯漢是一位很一樣的教師。數年前,他的成長歷程成為全美話題全拜電視節目〈歐普拉脫口秀〉之賜,當時主持人歐普拉在節目中與他對談時,也潸然淚下罹患委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的他如何不向天生的身體殘缺低頭,比別人付出百倍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深受學生歡迎和敬重的老師。

布萊德‧柯漢在自己撰寫的傳記《教室前的講桌》(Front of the Class)中提到:自己從小罹患一種名為委瑞症候群的病症,這是一種間歇性突然出現且短暫的不自主小動作或聲音,如甩頭、聳肩、皺眉、眨眼,甚至摸鼻子和觸碰別人等,又或是咳嗽、清喉嚨和發出怪聲等的動作。他不自主的怪動作和聲音,讓他從小就常遭受他人的挖苦、欺負和排斥,就連同儕、老師和他自己的家人都覺得很難跟他相處。

在他十幾歲時,很多人誤以為他是存心搗蛋發生怪聲音和怪動作,事實上,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動作言語,以及不由自主地抽搐和發出噪音,尤其在他感到緊張時,這些症狀會更頻繁和嚴重。即使到現在,不瞭解的陌生人常會賞他白眼,有時也會被人從電影院和餐館攆出去。面對這些外人看來很殘忍的對待,布萊德‧柯漢沒有怨恨,也沒有自卑自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校園到職場,他永遠比別人多出百倍的堅定決心和付出千倍的積極態度,克服前前重重困境。

也就靠他這般永不放棄和堅持不懈,在參加24次面試失敗之後,他終於得到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當一名小學老師,教書育人。他積極向上的精神鼓舞了班上的學生,成為了全校學生的榜樣和全校師生的楷模,榮獲2007年喬治亞洲的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而他的傳記《教室前的講桌》在2006年榮獲獨立書商的年度最佳教育書獎。同時,為人師長的布萊德‧柯漢在學校執教鞭同時,也成立一家委瑞症候群的兒童營,以自己的成長經歷教導這些孩子正向學習成長。

去年底,美國CBS電視台將布萊德‧柯漢的真實人生故事拍成電視電影,搬上螢幕播出,在美創下高收視率。美國出版社St. Martin也首度發行《教室前的講桌》平裝本,登上全美暢銷傳記書排行榜。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患有閱讀障礙症的新手巡邏員在成長路上的困境:《邊境之歌》

多次獲得國家新聞獎項的作家吉姆・林奇繼個人首部小說《少年邁爾斯的海》榮獲2006年「太平洋西北獨立書店書卷獎」(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Book Award),獲英國最受歡迎的電視讀書節目「查理&茱蒂」選為2006年夏日閱讀書籍之後,沒有人不動容於他筆下細膩刻畫小男孩成長過程的困境,被喻是「成長療癒小說家」。三年後,他的療癒筆觸更洗練,在2009年出版的新作品《邊境之歌》(書名譯自:《Border Songs》)同樣展現他慣有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創作風格,描寫一位遭受群體排斥的患有閱讀障礙症的新手巡邏員在成長路上的困境。美國出版社Knopf和加拿大蘭登出版社(Random House)讀過本書初稿後,立刻出高價預付金先搶下此書美國和加拿大版權。英國出版社Bloomsbury也隨後跟進標下英語版權,預計在今年8月出版。

小說是從成年後的布蘭頓當上邊境巡邏員拉開序幕。在巡夜的第五天,他發現一名年輕的加拿大女人瑪麗婭。她闖過了邊境,也闖進了他的心。愛情,促使布蘭頓試圖改變自己。然而他龐大的身軀在嬌小的瑪麗婭面前顯得格外發蠢笨。在巡邏工作上,布蘭頓對邊境的森林非常熟悉,觀察力又敏銳,在幽默能幹的上司指導下很快地適應巡邏員的工作,甚至還發現了一項驚人的偷渡計畫:走私集團偷偷挖掘的一條地下通道。然而,不懂與人打交道的布蘭頓無法向鎮上的人清楚解釋:為什麼他能看出那不是一堆爛泥,而是一個地道。

布蘭頓就是故事的主角。他不是一位普通人。有6英尺8吋的巨人身高,走起路來像隻熊一樣笨重,還患有閱讀障礙症,更麻煩的是,他只要一激動就語無倫次,唾沫四濺,根本沒有人聽得懂他到底在說什麼,因此鎮上每個人都不願意接近他,即使他穿上巡邏員的制服巡邏,也不被人親近。

布蘭頓的孤立不是一天養成的。自小,布蘭頓對周遭的事物就比其他孩子來得敏感。即使是他安安靜靜的時候也會露出些許古怪,像是他能看見別人根本就注意不到的流星;當他大喊有地震時,沒有人感覺得到,只有監測儀才能探測到這個微弱的震級。比起一個普通的孩子,布蘭頓的成長過程更加艱難。在學校念書時,布蘭頓被同學取笑是怪物,只交了一位朋友丹尼。但丹尼離開後,母親不忍心看到兒子一直受欺負,就把他帶回家自學,像母雞一樣保護著兒子不受外界欺負。然而,這個決定只讓布蘭頓變得更笨拙,更不會與人相處。

在無人作伴的情況下,布蘭頓天天往樹林裡鑽,特別喜歡鳥兒。一英里外,只要有鳥飛過,他就能從外形和飛行的姿態猜出是什麼樣的鳥。春天時,他躺在床上不用睜開眼,光聽窗外鳥鳴,就可以辨認出一打不同的鳥類。雖然不能讀書寫字,布蘭頓就用畫畫來表達感情。他筆下的圖畫大多是鳥兒和森林。除了一位女按摩師蘇菲亞之外,鎮上沒有一個人看得懂他的畫。就連他的父親也看不慣自己唯一的兒子,曾對女按摩師說出了「我一生中從來沒有為兒子感到驕傲」這樣的喪氣話(即使布蘭頓盡忠職守巡邏員的工作)。

成年後當上巡邏員的第五天,布蘭頓意外揭發偷渡通道一事,並沒有讓他成為鎮上的英雄而作為故事的結局。這種不流於俗套的英雄式結局更令人期待如何收場。一直懂得他的圖畫的女按摩師,為布蘭頓舉辦一場藝術雞尾酒會,邀請鎮上所有的人,還暗中邀請西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出席。校長非常欣賞布蘭頓的藝術,把他的畫作跟畢卡索和梵谷相提並論。在場所有人噓聲四起,人們嘲笑之餘,也悄悄注意到窗外的奇蹟──無法忍受室內空氣的布蘭頓步出戶外呼喚他的朋友,一千多隻鳥舖天蓋地飛來,圍聚在他身邊戲耍,這個壯觀景象牽著室內的人走出來,鳥兒齊飛上天空。這時候,布蘭頓看見母親倚在父親身旁,父親的眼裡也終於流露出驕傲的神色。

在《邊境之歌》這部作品中,吉姆・林奇運用清新幽默的筆調書寫一位邊境巡邏員的工作──與世界各國的偷渡客鬥智,與走私販、毒販和躲藏在黑暗中的恐怖主義者鬥勇。而他筆下創造出來的形象英雄,是他人眼中笨拙的、有閱讀障礙的少年布蘭頓,他用自己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的誘惑與邪惡,也讓我們看到孤立的他走向大自然與森林裡鳥兒的依賴互動,從中尋求慰藉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