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用熱情走出美麗生命的小鬥士:《九號孤兒院》

>>> 中繁版書名:《十號孤兒院》(三采)

《九號孤兒院》(The Boy from Baby House 9)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患有大腦麻痺影響行動不便的男孩約翰。他不放棄生命的鬥志,改變了自己的運命,也悄然改變了收養他的家人的積極生活態度。即使他出生在一個蘇聯動盪不安的年代,但他的勇敢決定了他的一生註定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齣鼓舞人心的喜劇。

美國聖馬丁出版社的主編讀了約翰的故事後,感動不已,不是同情他不良於行,而是佩服他對生命的堅持。在你讀這本書的初稿時,或許會想起電影《阿甘正傳》裡堅持跑下去的阿甘,也或許會聯想到全球暢銷書《玻璃城堡》裡克服拾荒逆境環境向上的珍娜,因他們都是典型不被現實擊倒的不倒翁。

《九號孤兒院》是聖馬丁出版社2010年主打的傳記類大書,一部激勵人心的故事。這本書由現年十八歲的約翰負責撰寫感謝前言和在美國的學習後記,全文幾乎是由約翰的美籍養父艾倫操刀完成,感性抒發與約翰之間的父子情誼,也感謝上帝在他生命中派來了另一位天使約翰。

「下面的隊員們為我吶喊,我用薄弱的意志力一直往上爬。雖然我的雙腳很難使力,但幸好我還有一雙強壯的手臂,這可能是我的童軍隊員裡最有力的手...。」約翰在導言寫了這麼一小段話。簡短的三行話,讓人讀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不放棄。

約翰這個名字聽來或許很平凡,但《九號孤兒院》一書的主角約翰像是從天而降的樂觀天使,是個不平凡的大男孩。

約翰一出生受到大腦麻痺的影響,導致雙腿無力,無法行走,於是他的親生母親將他遺棄在骯髒的孤兒院門裡。自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因安靜又無法走路,一度被誤認是位弱智兒童,沒有人理會他,更談不上有人願意收養他。事實上,大腦麻痺只影響到約翰的步行,他的智商就與一般正常的孩子一樣。

當時被親生母親遺棄的約翰只有六個月大,不養他的原因在於他不能走路,又怕他是位智力不足的孩子,索性就把親生兒子棄置在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名為九號孤兒院。這間孤兒院主要收留新生兒到五歲的孤兒,院內收容有90名小孩。

一天,本書作者艾倫首度踏進這間用灰色水泥圍起高牆的建築時,完全沒有聽到孩子或嬰兒的哭叫,走廊和房間異常地安靜。走進院內第一個見到的孩子被關在隔離房裡,因按照該院的規定,新來的小孩都要被單獨隔離三星期,沒有玩具,也沒有同伴。

艾倫走過每一間房間,遇到了約翰,當時的他已經四歲了,不會走路,被院方認定是弱智兒童。艾倫想起當時第一眼見到小約翰時,他上身赤裸,不吵不鬧,被禁困在一個籠子裡,寂寞神情讓人心疼不已。由於當時前蘇聯剛解體不久,經濟低迷,政府資源不足,孤兒院的環境很差,像約翰這樣被父母遺棄的小孩子只能期待幸運之神降臨──有人願意收養。因小約翰不良於行,想被收養的機率簡直微乎其微。但小約翰的樂觀與自信讓艾倫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來自美國學校的心理導師艾倫,再度回到孤兒院探望小約翰,並勸服妻子和兩個孩子接受收養約翰的想法。就這樣,艾倫從莫斯科辦理好領養小約翰的手續,帶他回到美國,給了約翰一個新家,成為美國心理導師艾倫的養子。

在美國,約翰必須學會與新家庭的養父母和兩名姐姐相處,學習新的語言和新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學習走路,接受適當的醫學治療。艾倫一家人無私的愛給予約翰不求回報的支持力量,而天生樂觀積極性格的約翰卻也悄然改變了艾倫一家人的生活態度。

在《九號孤兒院》一書完成初稿時,約翰已經是個十八歲的高中生男孩了。現在的他能夠倚賴一雙丁字拐杖走路,加入童軍隊員參與野外活動,靠他一雙強而有力的雙臂拉著繩索,跟其他隊員一樣勇敢爬到樹上,走出他最美麗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