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榮獲喬治亞洲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的教師的真實故事:《教室前的講桌》

>>> 中繁版書名:《站在學生面前》(遠流)

布萊德‧柯漢(Brad Cohen)是全美知名的演說家、教師和作家。對他的學生來說,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對我們來說,他的故事激勵我們永不放棄自己。

榮獲喬治亞洲的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的布萊德‧柯漢是一位很一樣的教師。數年前,他的成長歷程成為全美話題全拜電視節目〈歐普拉脫口秀〉之賜,當時主持人歐普拉在節目中與他對談時,也潸然淚下罹患委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的他如何不向天生的身體殘缺低頭,比別人付出百倍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深受學生歡迎和敬重的老師。

布萊德‧柯漢在自己撰寫的傳記《教室前的講桌》(Front of the Class)中提到:自己從小罹患一種名為委瑞症候群的病症,這是一種間歇性突然出現且短暫的不自主小動作或聲音,如甩頭、聳肩、皺眉、眨眼,甚至摸鼻子和觸碰別人等,又或是咳嗽、清喉嚨和發出怪聲等的動作。他不自主的怪動作和聲音,讓他從小就常遭受他人的挖苦、欺負和排斥,就連同儕、老師和他自己的家人都覺得很難跟他相處。

在他十幾歲時,很多人誤以為他是存心搗蛋發生怪聲音和怪動作,事實上,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動作言語,以及不由自主地抽搐和發出噪音,尤其在他感到緊張時,這些症狀會更頻繁和嚴重。即使到現在,不瞭解的陌生人常會賞他白眼,有時也會被人從電影院和餐館攆出去。面對這些外人看來很殘忍的對待,布萊德‧柯漢沒有怨恨,也沒有自卑自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校園到職場,他永遠比別人多出百倍的堅定決心和付出千倍的積極態度,克服前前重重困境。

也就靠他這般永不放棄和堅持不懈,在參加24次面試失敗之後,他終於得到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當一名小學老師,教書育人。他積極向上的精神鼓舞了班上的學生,成為了全校學生的榜樣和全校師生的楷模,榮獲2007年喬治亞洲的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而他的傳記《教室前的講桌》在2006年榮獲獨立書商的年度最佳教育書獎。同時,為人師長的布萊德‧柯漢在學校執教鞭同時,也成立一家委瑞症候群的兒童營,以自己的成長經歷教導這些孩子正向學習成長。

去年底,美國CBS電視台將布萊德‧柯漢的真實人生故事拍成電視電影,搬上螢幕播出,在美創下高收視率。美國出版社St. Martin也首度發行《教室前的講桌》平裝本,登上全美暢銷傳記書排行榜。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患有閱讀障礙症的新手巡邏員在成長路上的困境:《邊境之歌》

多次獲得國家新聞獎項的作家吉姆・林奇繼個人首部小說《少年邁爾斯的海》榮獲2006年「太平洋西北獨立書店書卷獎」(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Book Award),獲英國最受歡迎的電視讀書節目「查理&茱蒂」選為2006年夏日閱讀書籍之後,沒有人不動容於他筆下細膩刻畫小男孩成長過程的困境,被喻是「成長療癒小說家」。三年後,他的療癒筆觸更洗練,在2009年出版的新作品《邊境之歌》(書名譯自:《Border Songs》)同樣展現他慣有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創作風格,描寫一位遭受群體排斥的患有閱讀障礙症的新手巡邏員在成長路上的困境。美國出版社Knopf和加拿大蘭登出版社(Random House)讀過本書初稿後,立刻出高價預付金先搶下此書美國和加拿大版權。英國出版社Bloomsbury也隨後跟進標下英語版權,預計在今年8月出版。

小說是從成年後的布蘭頓當上邊境巡邏員拉開序幕。在巡夜的第五天,他發現一名年輕的加拿大女人瑪麗婭。她闖過了邊境,也闖進了他的心。愛情,促使布蘭頓試圖改變自己。然而他龐大的身軀在嬌小的瑪麗婭面前顯得格外發蠢笨。在巡邏工作上,布蘭頓對邊境的森林非常熟悉,觀察力又敏銳,在幽默能幹的上司指導下很快地適應巡邏員的工作,甚至還發現了一項驚人的偷渡計畫:走私集團偷偷挖掘的一條地下通道。然而,不懂與人打交道的布蘭頓無法向鎮上的人清楚解釋:為什麼他能看出那不是一堆爛泥,而是一個地道。

布蘭頓就是故事的主角。他不是一位普通人。有6英尺8吋的巨人身高,走起路來像隻熊一樣笨重,還患有閱讀障礙症,更麻煩的是,他只要一激動就語無倫次,唾沫四濺,根本沒有人聽得懂他到底在說什麼,因此鎮上每個人都不願意接近他,即使他穿上巡邏員的制服巡邏,也不被人親近。

布蘭頓的孤立不是一天養成的。自小,布蘭頓對周遭的事物就比其他孩子來得敏感。即使是他安安靜靜的時候也會露出些許古怪,像是他能看見別人根本就注意不到的流星;當他大喊有地震時,沒有人感覺得到,只有監測儀才能探測到這個微弱的震級。比起一個普通的孩子,布蘭頓的成長過程更加艱難。在學校念書時,布蘭頓被同學取笑是怪物,只交了一位朋友丹尼。但丹尼離開後,母親不忍心看到兒子一直受欺負,就把他帶回家自學,像母雞一樣保護著兒子不受外界欺負。然而,這個決定只讓布蘭頓變得更笨拙,更不會與人相處。

在無人作伴的情況下,布蘭頓天天往樹林裡鑽,特別喜歡鳥兒。一英里外,只要有鳥飛過,他就能從外形和飛行的姿態猜出是什麼樣的鳥。春天時,他躺在床上不用睜開眼,光聽窗外鳥鳴,就可以辨認出一打不同的鳥類。雖然不能讀書寫字,布蘭頓就用畫畫來表達感情。他筆下的圖畫大多是鳥兒和森林。除了一位女按摩師蘇菲亞之外,鎮上沒有一個人看得懂他的畫。就連他的父親也看不慣自己唯一的兒子,曾對女按摩師說出了「我一生中從來沒有為兒子感到驕傲」這樣的喪氣話(即使布蘭頓盡忠職守巡邏員的工作)。

成年後當上巡邏員的第五天,布蘭頓意外揭發偷渡通道一事,並沒有讓他成為鎮上的英雄而作為故事的結局。這種不流於俗套的英雄式結局更令人期待如何收場。一直懂得他的圖畫的女按摩師,為布蘭頓舉辦一場藝術雞尾酒會,邀請鎮上所有的人,還暗中邀請西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出席。校長非常欣賞布蘭頓的藝術,把他的畫作跟畢卡索和梵谷相提並論。在場所有人噓聲四起,人們嘲笑之餘,也悄悄注意到窗外的奇蹟──無法忍受室內空氣的布蘭頓步出戶外呼喚他的朋友,一千多隻鳥舖天蓋地飛來,圍聚在他身邊戲耍,這個壯觀景象牽著室內的人走出來,鳥兒齊飛上天空。這時候,布蘭頓看見母親倚在父親身旁,父親的眼裡也終於流露出驕傲的神色。

在《邊境之歌》這部作品中,吉姆・林奇運用清新幽默的筆調書寫一位邊境巡邏員的工作──與世界各國的偷渡客鬥智,與走私販、毒販和躲藏在黑暗中的恐怖主義者鬥勇。而他筆下創造出來的形象英雄,是他人眼中笨拙的、有閱讀障礙的少年布蘭頓,他用自己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的誘惑與邪惡,也讓我們看到孤立的他走向大自然與森林裡鳥兒的依賴互動,從中尋求慰藉的成長。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一座存活在無人島生物的科幻懸疑小說:《碎片之島》

>>> 中繁版書名:《碎片之島》(圓神)
誠品書店暢銷小說第10名(2010.11.05)

被譽是生來當作家的Warren Fahy生於喬治福尼亞州的好萊塢,只比雙胞胎妹妹早出生五分鐘前。11歲時,他參加了喬治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神經生物學課程,並被選為青年發明家俱樂部主席。他12歲開始寫小說,先在當地公共圖書館舉辦的文學競賽中獲勝,後來又摘下國會英文教師獎(每年一評,頒發給美國高中最優秀的700名作家)。生來寫作的他在高中畢業前已經完成兩本小說。他曾為《動物男孩》(Beastie Boys)雜誌寫過著名文章《烏魚的古代史》(Ancient History of the Mullet)。文中出現的髮型目前被稱為「烏魚」,已被《牛津英文字典》收錄為最新辭彙。他還是搖滾明星遊戲〈紅死病左輪槍〉(Red Dead Revolver)的領銜作者,為這個盈利高達3億美元的遊戲撰寫設計500頁人物對話和故事情節。他的業餘愛好是博物學和雕塑,目前是遊戲Wowwee的領銜作者,根據遊戲情節設計機器人模型。明年六月,美國出版社Bantam Books將擺出行銷大陣仗出版他的處女作小說《碎片之島》(Fragment)。

他的美國編輯一字不漏讀完《碎片之島》初稿後,立刻以近七位數高額預付版稅搶先簽下這本書和作者的下一本新作的全美版權,而他的經紀人也在書展期間賣出14國語文。今年《出版人週刊》的法蘭克蘭書展特刊更高度評論它是下一部驚悚冒險的《侏儸紀公園》。好萊塢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製作公司對他的小說青睞萬分,也正嚴密評估將此部小說搬上大銀幕,掀起另波高票房的電影狂熱。

故事描寫:地球面臨首次入侵威脅並非來自外在,而是來自地球本身。美國一個真人秀節目《海洋生活》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來到了南太平洋一座神秘小島Henders,拍下其真實面貌。他們很驚奇地發現:這個尚未開發的小島沒有藍色礁湖,卻藏匿許多無比惡毒的巨型鱷魚,同時,島上每一種動、植物都擁有閃電般的生活節奏,不是扼殺對方,就是被對方吞食。在多日觀察之下,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發現是:只要將島上的動、植物搬移到大陸上,人類的世界將走向終結。

小島周圍的海軍部隊和一組科學家開始研究這些奇怪的新生物,包括有:年輕植物學家Nell Duckworth,他聽聞許多關於Henders島上的一切,很希望有機會上岸探究;學術界新星、生物進化論的批評者Geoffrey Binswanger;一位科普暢銷書作家Thatcher Redmond,他不惜一切想找到證據證實自己的理論──「人類會滅絕」的事實。

隨著島上生物不斷地帶來震驚和衝擊,他們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決定:為了讓研究繼續進行,冒著讓動物逃出小島的風險值得嗎?除了島上的科普書暢銷作家Thatcher之外,其他同行的科學家一致建議乾脆用核武器炸毀這座小島,這個決定消息從小島傳回後震驚全世界。就在核彈投擲前的幾個小時,突然發生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在島上發現了智慧生命,一個完全不同於地球上任何已有的生命形式。

《碎片之島》從1791年發現這塊無人島Henders揭開序幕,之後場景轉到現在一組人馬登陸這座島嶼的冒險,是一部超脫現實的奇想之作。作者根據動物年史為故事主角無人島捏造出一個個看似真實卻是不存在的生物,也給予牠們鮮明的生物特質和名字,屆時書末也會插有兩幅島上生物的黑白圖片和無人島Henders的地圖,精彩融合了冒險緊張的《侏儸紀公園》和恐怖驚悚的《禁入廢墟》,讀過初稿的美國書評家一致高度評價《碎片之島》將是2009年夏季最出色的科幻懸疑小說。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跟全球知名樂觀主義人學習樂觀學:《做個樂觀的人》

>>> 中繁版書名:《樂觀是一種選擇》(三采)

打開電視或是與朋友談天似乎都圍繞在經濟環境差、原物料上漲、石油價格攀高、北極冰層融化等杞人憂天的新聞打轉,不停催眠我們世界各地的災害正以一種前所為有的方式威脅我們的生命生活,像一把無形手將我們推向憂鬱苦悶的情緒。《做個樂觀的人》(The Optimist)一書作者Laurence Shorter也跟大家一樣感到焦慮,打開廣播翻開報紙,都是傷心的災害。他告訴自己是時候改變了,於是他決定跟全球最著名的樂觀主義人對話,從他們身上學到最激勵人心的樂觀學、找出他們的智慧寶藏和結合這些樂觀大師的思想改變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

在書中,作者收錄了這些年來訪問過的樂觀大師的樂觀學,包括有:榮獲和平獎的屠圖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維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主席李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抗衰老運動發言人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狄格瑞(Aubrey de Grey)博士、《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著名中國作家張戎(Jung Chang)、防治愛滋病親善大使的好萊塢女星艾許莉‧賈德(Ashley Judd)、《暖化?別鬧了!》一書知名作家隆柏格(Bjorn Lomborg)、美國駐聯合國新任大使波頓(John Bolton)、世界樂觀主義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法文譯者和被譽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之一馬修‧理查(Mathieu Ricard)、滾石合唱團主唱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

這是一本趣味十足的書,一個圍繞在娛樂性高又鼓舞人心的自我成長主題,讓我們告別生活中種種憂愁和乏味的同時,又為我們打開另一扇充滿希望和寄望生活的大門。就如同作者米克‧布朗所說:「作者這種自我發現的旅程讓我們的精神境界獲得極大提昇,也可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這本書將由英國出版社Canongate在2009年1月22日出版,因今年英國官方政府宣佈122是他們一年中最憂鬱和使人意志消沈的一天,所以出版社選在這一天出版這本匯集最多樂觀主義大師的樂觀學,引導我們換個角度看世界。美國出版社Doubleday也預計在同年的夏季出版。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超現實的墮落天使嵌入當代校園生活的青少懸疑文學:《女孩,快跑》

>>> 中繁版書名:《暗夜天使》(高寶)


獨具慧眼將《偷書賊》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推向國際文壇的文學作家經紀人Catherine Drayton擁有高文學品味和敏銳眼力,養成許多英美出版社文學編輯喜歡打探她手上已簽的文壇新秀。今年她旗下最亮眼的兩本文學小說就屬澳洲得獎文學女作家Karen Foxlee的《翅膀的骨骸》(The Anatomy of Wings,榮獲2008年不列顛國協作家獎) 和新銳作家Becca Ajoy Fitzpatrick的校園懸疑小說《女孩,快跑》(Hush, Hush)。作者將超現實的墮落天使嵌入當代校園生活,描寫一位墮落天使在人間活了好幾個世紀,就是為了得到他的翅膀,但是幫助他夢想成真的唯一方法就是有人要死,而他選擇的死亡對象竟是一位聰明漂亮的高中女生。它是一部夾雜青春浪漫和陰謀懸疑的文學作品,故事新穎,文字洗鍊,讓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社青少小說主編讀完初稿後,以高價六位數預付金搶先簽下此書美語版權,大膽預測是2010年開春暢銷青少小說之作,而法國與荷蘭版權也跟進賣出。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文學經紀人也談定了電影版權,讓此部精彩小說故事搬上大銀幕。


這部小說始於一個精彩的序幕,發生在1565年11月的巴黎,墮落天使與人類棄兒在墓園裡訂下靈魂契約,用財富換取每年租用其身體的權利。 結束一場靈魂契約的序幕後,時空立刻轉到現代校園生活。


故事主角諾拉是位聰明漂亮的高中女學生,週末乖乖在家寫作業,一到考試就會緊張得焦頭爛額,但她真正的麻煩從一堂選修課開始。生物老師突然心血來潮大洗牌班上同學座位,乖乖女諾拉與態度傲慢的男同學派屈鄰座。老師甚至指定每個人繳交一份認識鄰座同學的作業,屆時會根據提報作業中對於瞭解鄰座同學深淺程度打分數。為了得到高成績,諾拉希望派屈合作說出自己的事情,可惜派屈根本不給諾拉發問的機會,反倒是三言兩語套出諾拉的弱點,和挖出她父親幾年前被人槍殺的痛苦記憶。


不甘心將繳白卷作業的諾拉找來好友幫忙,決定到醫務室偷查派屈的個人檔案,驚訝的是學校檔案紀錄竟是空白,迫使她們只能到派屈打工的酒吧打探消息,但最後還是落了場空。就在這頭作業未完成,另一頭從私立高中轉學來的籃球明星伊里亞德竟然對諾拉展開熱烈追求。一場伊里亞德和派屈在諾拉身邊暗自較勁的三角糾葛戀情,正是為接下來一場懸疑死亡戲碼鋪陳。


諾拉的生活似乎也隨著身邊男生的追求而起了變化。在夜裡入睡時,諾拉會聽見窗外傳來樹葉碰擊的沙沙聲,感覺到有人躲在暗處窺視自己。一天開車回家,一位戴著頭罩的男人從樹叢裡跳躍到她的車頭,猙獰地對她笑,幾天後這個男人不知怎麼地闖進她的房間,然後冷笑地跳出窗外竄進樹叢裡。「究竟他是誰」的猜疑拉高故事的詭譎氣氛。飽受驚嚇的諾拉害怕說出自己離奇的經歷,卻沒有人相信她的話。沒多久,她的好友被戴頭罩的男人襲擊,當時她的好友穿著諾拉的外套,使得諾拉意外捲進這場試圖致人於死命的陰謀。她與警察合作,可是對方在犯案過程中小心翼翼沒有留下任何證據,根本查不到線索。


因為感到孤立和受傷,諾拉轉向跟另一位可以救她的人求救:派屈。但當她碰觸到派屈身體背部的嚴重傷痕時,意外發現他有過一段想像不到的過去事實:派屈是一位落入人間的墮落天使,他活在人世間的這幾個世紀只為了一個任務,就是得到他的天使翅膀。但能夠讓他圓夢的辦法,就是有個人必須為他而死,而諾拉可能就是最佳犧牲品人選。一直到迫近結局時,作者才願意揭曉派屈和伊里亞德接近諾拉的真正目的為何?而誰才是想致諾拉於死命的戴頭罩男人?他們與序幕中墮落天使的靈魂契約有什麼隱密聯繫?


《女孩,快跑》是一部非常獨特的青少文學小說。作者Becca Ajoy Fitzpatrick是美國犯罪寫作姊妹會(Sisters in Crime)的會員,喜歡所有神秘詭譎、驚悚緊張和鬼魅的故事,尤其是驚悚大師希屈考特的作品。現在的她正努力撰寫《女孩,快跑》的續集,也確由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社買下美語版權出版。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和叮嚀:《寫給兒子喬登的日記》

>>> 中繁版書名:《對不起,來不及陪你長大》(平安)

去年讀到一則外電報導好萊塢男星丹佐華盛頓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即將合作一部新片,描寫一位軍人父親身處烽火戰亂的伊拉克從沒間斷寫日記給他從未謀面的兒子喬登,感性抒發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叮嚀。這個電影故事從那時便鎖在腦袋的記憶區塊,卻沒有片名。直到《寫給兒子喬登的日記》(A Journal for Jordan)的書訊攤在眼前,文稿在手,美國皇冠出版社擊敗12家競價出版社高價取得美語版權的新聞曝光,記憶區塊的片段完整拼湊出一段關於愛和榮耀的故事。

《寫給兒子喬登的日記》這本書是由主角小男孩喬登的母親Dana Canedy操刀完成。因她曾任《紐約時報》記者,加上她的軍人丈夫戰死在伊拉克,於是她在《紐約時報》上副刊頭版發表一篇丈夫寫給兒子的日記動人文章,原本試圖用文字的力量療癒自己喪夫之痛,沒想到她的文章讓許多讀者掉淚,得到熱烈迴響,給她勇氣再讀丈夫生前遺留下來的2百多頁的日記,動筆替他完成這一部送給兒子的完整回憶錄。

2005年12月,查理斯被徵召前往伊拉克,當時他的孩子喬登還在媽媽的肚子裡,也不知道孩子的性別。在離家前,妻子送給他一本日記本,希望他在戰區有時間能寫些東西給兒子喬登,拉近他們父子的情感。直到隔年10月,查理斯駐紮之地被轟炸,他的死訊噩耗也傳回美國,而當時的喬登只是六個月大的小男孩。查理斯的營區戰袍在他的身上找到了一本日記本,將此遺物送回美國給他的妻子。打開日記本時,即便讀到查理斯不工整的字體,也可見到一篇日記在兩個不同時間寫完的不同深淺筆墨,字語行間皆表露出他就算身處危險的戰區也無法忘情對孩子喬登的愛,還有對妻子的愛,讀來格外令人鼻酸。

這本傳記集結了妻子主述兩人相處的回憶,和穿插收錄查理斯生前所寫的日記內容(編輯原本希望書裡保留查理斯的日記筆跡原貌,但因身在不安定的戰區的他,大多數的字體寫得歪扭不易識別,只好改由打字取代),感性呈現出一位父親對於兒子的思念,也有期望、有叮嚀、有教育、有分享,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感受到父親對他付出的愛,也能夠將自己短暫人生所學到的哲理傳授給孩子。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黑色喜劇小說:《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在凌晨準備行李時,我不忘將《烏雲背後的幸福線》(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這本小說往手提包裡塞,因想在飛往倫敦的機途上讀完後半段故事,看看作者最後是否讓失去記憶的男子以夢想的「快樂結局」(Happy Ending)收尾。

在這本小說出版前,FSG電影公司已經買下此部黑色喜劇小說的原著電影版權,敲定由《奪寶大作戰》的導演大衛‧羅素(David O. Russell)親自執筆改編其劇本。同時,一家義大利出版社編輯讀了初稿後,以10萬美金高預付金下手為強簽下義大利語文版權,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賣出外語版權的國家,緊接著,西班牙和英國的編輯相繼競價買下西語和英語版權,全都是被這一本關於瘋狂、偏執、希望、愛和被愛的傳奇故事打動,也稱奇故事主角派特對於「銀色邊線」的自我解讀,相信毎一片烏雲都被銀白色邊線包圍,象徵著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黑暗裡總有一線光明。

故事就從男主角派特的母親前往他一住就是四年的精神療養院出院揭開序幕。派特為了想離開自己口中所稱的「壞地方」的精神療養院,爽快答應了他母親提出的兩個條件:第一,永遠忘記老婆妮姬。第二,定期接受精神醫師的治療。當派特跟著母親回家時,意外發現過去房子牆壁上掛著他和妮姬的結婚照全被換掉了,於是他好奇地問母親:「為什麼結婚照不見了?」母親瞎編個謊說:「被小偷偷走了。」派特再度納悶問:「為什麼小偷只偷我們的結婚照呢?」母親耐不住隨口說:「因為你們結婚照的相框值錢吧。」從母子倆的對話裡,作者一開始技巧地埋下派特與妮姬之間過去情感的伏筆。

已經34歲的派特,對於過去四年的記憶完全空白。他唯一記得的事:妮姬提出暫時的分開,想要冷靜思考彼此的未來,但是他回到家後,妮姬不在家了,家裡的人也沒有一個人願意提到有關她的事情。無論過去記憶如何,也無論妮姬還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肯回家,他認為: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部電影,上帝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會為他安排一個快樂的結局:已分居的妻子妮姬再度回到他的身邊。

在妮姬回來時,派特能做的就是徹底改變自己成為一位妮姬心中理想的男人,於是: 他每天跑十公里,恢復與妮姬相遇相戀時的體型;

他每天至少喝十加侖的水;
他每天提醒自己從八個不同的藥盒裡各取一顆藥吃,準時一天吃兩次;
他每天要求母親從圖書館裡借閱霍桑的「紅色」等經典文學小說回家給他讀,因為這些都是擔任英文老師的妮姬平常最愛讀的書,這樣他就能跟妮姬侃侃而談文學,妮姬也不會認為他只是個愛看球賽的四肢發達的傢伙。

即使處在一片烏雲蔽日的生活裡,派特仍然堅持尋找屬於他的銀色幸福邊線,越是陷入逆境,希望卻是不滅。作者塑造了一位像「阿甘」一樣樂觀派人物的派特,讓我們在閱讀時完全掉進派特的情感,跟他一起找回失去的記憶,也逐漸揭開妮姬的背叛──已與同是老師的男人結婚了。故事結尾,當他駕著車看到妮姬與現在的家人(現任丈夫和一對兒女)在公園裡嬉玩的家庭和樂畫面,他懂了,這是上帝安排給她的快樂結局。而他,在尋找記憶的生命中,也闖進了一位每天跟蹤他跑步的女子:一位寡婦蒂芬妮。起初,派特太專注於跑步,太專注於尋找妮姬的記憶,直到他找回了記憶,赫然發現上帝悄然在他身邊埋下一顆新的幸福種子,躲在烏雲背後的陽光已為雲朵鑲上一層閃亮的銀色邊線。

《科克斯評論》說:「新銳小說家馬修‧奎克(Matthew Quick)寫了一部令人心碎的小說。」暢銷小說家馬丁‧克拉克同樣給予高評價:「讓人著迷、真實感人。它將愛情、瘋狂、家庭、忠誠、飽受折磨的希望,還有橄欖球隊費城老鷹隊文化巧妙融合,編織出眼前這部迷惑讀者的小說。」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紐約公共圖書館評選為世紀之書:《布魯克林有棵樹》

>>>中繁版書名:《布魯克林有棵樹》(如果)

每年到北京必到西單圖書大廈朝聖。曾聽北京辦公室同事們提過他們那裡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中國書市看北京,北京書市看西單。」對中國讀者來說,西單圖書大廈是一間稱得上有水平的書店,踏進書店映入眼簾就是當下的暢銷書,疊列整齊,讀者唾手可得,加上西單圖書大廈在經營上比他家書店的折價高、舖書速度快,讓它一直獨占鰲頭成為當地居民最愛的書店,時時可見店內每個營業櫃台前大排長龍抱著一籃書等候結帳的讀者。我走進這裡,習慣從一樓逛到二樓的中文書區,再逛到地下室的英文書區,一待起碼半天時間。

七日書展結束的下午,我與四位同事搭地鐵到西單圖書大廈。逛完一樓中文區搭手扶梯到二樓時,在右手邊的暢銷小說平台上看到現代經典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才出版,據北京同事說它的銷量反應不俗。書封是以一株藍樹作基底,簡潔地搶眼。當然,我也不否認自己很喜歡這個故事,因它有我這位讀者最喜歡的故事元素(很可惜前幾年推薦時,編輯們對少年成長題材興趣缺缺,但我心裡還是一直掛念著它,期望中繁版有日問世)。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呢?

《布魯克林有棵樹》最早在1943年出版,甫出版便獲得巨大成功,六周內銷量30萬本,創造四十年代書市的銷售奇蹟。兩年後,被改拍成電影《長春樹》,一舉拿下奧斯卡獎。從四十年代走到二十世紀,這本小說不但沒有絕版,甚至在美已經出版十餘種封面版本(我挑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款封面),年年再刷,成為一本橫跨逾半個世紀的現代經典小說,贏得各方的大力讚賞:
  • 1996年,紐約公共圖書館評選為世紀之書
  • 入選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二十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與《哈利波特》、《小王子》、《夏綠蒂的網》、《清秀佳人》(也有人翻《紅髮安妮》,也是我小時讀了很喜愛的書之一)並列
  • 被選入美國中學課本
  • 是美國各大書店每年寒暑假的青少年閱讀推薦書
  • 評為傳閱半個世紀的現代人必讀經典之作。

一打開書頁,上場主角是小女孩芙蘭西和弟弟尼雷,他們是生於布魯克林一家貧窮人家的孩子。姐弟倆利用周末到外頭收垃圾,靠紙張瓶罐賺來微薄碎幣,再將賺來的錢一半存到錢筒,收藏在一家人租屋的儲藏室角落。他們稱這個錢筒是「共同銀行」,存放每位家族成員的共同財產,這也貫穿了整部小說,成為日後芙蘭西的自信、堅強和夢想的標竿。

生活雖苦,芙蘭西的母親一直保護尊嚴和追求知識的信念。她在生下芙蘭西時,躺在床褥上抬頭問自己的母親:「我想讓孩子讀書,但要讀什麼書呢?」她的文盲媽媽(芙蘭西的外婆)想了一下說:「聽人說,人一生一定要讀《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她認同地點頭如搗蒜。等到自己兩個孩子上小學了,她還是沒有放棄追求知識的職志。一天,她到兩位音樂家姊妹的家打掃時,竟開口用清掃房子的鐘點費交換跟音樂家姊妹學習一個小時的鋼琴,甚至那天將兩個孩子巧妙安排在旁偷學,竊喜自己佔便宜。母親不放棄追求知識的行徑果然影響到芙蘭西,讓她在生活中抱持向上的生存意願和奮鬥精神。

《布魯克林有棵樹》中所指的樹是臭椿樹,是一種少有在水泥地上都能頑強生長的樹,這也象徵著芙蘭西的成長。

芙蘭西從小就喜歡利用星期六到圖書館,希望自己能將館內從A到Z的書都讀過一遍。她的堅強像媽媽,豐富想像力卻遺傳爸爸。學校老師時常表揚她在寫作文的想像力,卻也和顏悅色指正她有關謊言與故事的差別:「妳有這麼好的想像力,我為什麼要處罰妳呢?人們說謊是因羞愧或怯懦,而故事則是現實的提煉。只是妳講故事的時候並不是按照實際情況來說,而是按妳想像中的理想情況來講。」接著說:「或許有人會認為妳說得這些都是可怕的謊言,因為這些都不符合人們心中認定的事實。以後,遇到跟人講話的時候,要如實敘述,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能照自己腦中想像力去寫。說話要說實話,寫故事才要靠想像。」老師這番解釋打醒芙蘭西,讓她從此不再將故事與說謊混為一談了。

這本小說從芙蘭西的出生、兒時一直寫到她成年,講述閱讀如何讓外人眼中的卑微生命變得高貴、知識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修為和命運,及家庭家人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後記
中簡版《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譯者方柏林不斷在找好故事讀給自己的孩子聽。在美國讀到這本小說後,欣喜找到他心中讀給孩子聽的最棒故事,於是他開始動筆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送給孩子當故事書。回到中國後,他跟譯林出版社老闆是舊識,大大推薦這本小說,希望出版社能買下這個好故事出版。今年七月,《布魯克林有棵樹》真的順利在中國市場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