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雨捕手》

英、美文壇新崛起的新生代暢銷作家 Julia Stuart 出生於英國中部,在學校修讀法語和西班牙語,並曾在法國和西班牙教授英語,之後返回英國便進入報社工作,現在是《獨立報》的記者。她近十五年的記者生涯,已為自己積累不少豐富生活歷練,這些自然成為她創作小說上的最佳題材。她的首部小說《佩里戈的媒人》初試啼聲便得到讀者熱烈迴響、躋身英美暢銷小說書榜、譯成11國語言發行後,她的寫作文采贏得各方讚賞。事隔兩年後,她推出的第二本小說《雨捕手》(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一樣攻佔英美暢銷小說排行榜,並獲選美國獨立書商的「八月選書」,更奠定她身為暢銷作家的實力。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

故事的主人公巴薩札是名普通的倫敦塔守衛,與妻子希比一起住在塔區,每天生活得應付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像是為了幫助教會募款而偷偷躲起來寫色情小說賺稿酬的教士,還有總是露出對守衛一穿象徵歷史意義的制服感到好奇的遊客們。這些人對他們來說不難應付,最困難的是他們要如何共同建築一個真正的家。

三年前,他們的孩子不幸夭折,在他們的婚姻劃下一道永遠不可彌補的傷痛,而不斷為愛子之死感到沮喪自責的巴薩札將生活精力轉移到收集雨水標本,試圖擺脫心中的陰鬱寡歡。

就在此時,中國政府聽聞贈送給英國的金絲猴死掉了,為了表現兩國邦交情誼,二話不說又贈送一隻金絲猴到倫敦。英國女王不想因金絲猴死亡事件而破壞與中國的外交,決定將這隻從中國運來的「外交動物貴客」請到倫敦塔,甚至白金漢宮也宣佈其他來自各國的動物貴客也將從倫敦動物園一併遷移到倫敦塔。這個主意乍聽起來很荒謬,但也不盡然。早在13到19世紀期間,倫敦塔的主要職責就是保管邦交國贈送的各類珍奇動物。

為了妥善照顧這些珍奇異獸,巴薩札引發一連串意想不到又不可收拾的麻煩事,將倫敦塔搞得烏煙瘴氣,甚至讓他的妻子希比對他不諒解,最後選擇離開他,獨自一人到倫敦地鐵公司的「失物招領部門」工作生活。

面對妻子的離開,再看到一批批動物送進送出,巴薩札頓然失去生活的重心,只能在獸籠前如同無靈魂之軀遊蕩著。他為了挽回希比的心,有天故意將多年來收集珍藏的雨水標本遺失在地鐵裡,期盼有善心人士能夠將他的失物送交到妻子工作的部門。當希比看到乘客送來的失物時,她才解讀到那些存放在試管中的雨水等同收集丈夫巴薩札無數的悲傷淚滴,更恍然明白他一直以何其錯誤的方法在為自己贖罪,為他自認應該對兒子的死負起莫大責任的自我懲罰。

這是個感人的故事,也是一部感情至深、觸動人心和異想天開的小說。奧德賽書店的經營代表愛蜜莉‧克洛(Emily Crown)日前在紐約的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台大力推薦《雨捕手》是她近期最喜愛的小說,並稱讚:「它是一本我會一讀再讀的小說。」



(英國版封面)

〈後記〉
作者的處女作《佩里戈的媒人》締造暢銷佳績後,她的英、美出版社不約而同先發制人以高價合約簽下她的第二本小說,描述一對住在倫敦塔的夫妻的《雨捕手》(The Raincatcher,這是原初的書名),後來作者交稿後,英美編輯讀完稿,腦力激盪來回在紙上列出好幾款書名,後來美國版改為《倫敦塔‧動物園‧烏龜》《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英國版決定用《巴薩札與他的倫敦動物園塔》(Balthazar Jones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Zoo)。但我個人還是偏愛《雨捕手》這個沒有被沿用的書名。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華麗男孩》

再一部有關猶太的小說,再一次讓我從不同的「他」看這段過去。

《華麗男孩》(Rich Boy)是一部為了那些閱讀過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的《再見吧,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卻仍懷念書中那個具有深遠意味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一直被著名猶太作家伯納德‧馬拉末(Bernard Malamud)在代表作《店員》(The Assistant)中描寫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猶太貧民區一家小雜貨店的義大利浪蕩青年法蘭克最後皈依猶太教、改邪歸正的故事所震撼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喜愛電影《癡鳳啼痕》(Marjorie Morningstar)的影迷們而寫的小說。顯然地,它不單是為猶太人而寫,也為欲瞭解過去這段經歷與感受的讀者而寫。這個故事能夠讓你產生強烈共鳴,也會是你一直尋覓的故事。

故事描寫:1970年代,費城,藍領階層的猶太社區。男孩羅伯特生在一個平庸家庭,住在這個貧困破舊的猶太社區,但他英俊如天使般乾淨而無辜,聰明如天才般讓人自行慚愧。當原本心如白紙的他燃起第一個欲念後,簡單生活轉成複雜,單純思想化成邪惡。

天生俊俏又聰明的羅伯特從費城的窮巷破弄社區考上新英格蘭大學,再因天賦聰穎爬到曼哈頓市的金字塔頂端生活,穿梭在不同的誘惑、心傷和交易之間認識女人。這時的他已被眼前欲念吞噬,並察覺到自己身上所剩的僅是皮骨血肉之身。他一腳踩在眾人之上,擁有一切他人嚮往的地位與富足,但他開始徒增悲傷,心智迷惘。究竟這是欲望的溫床,還是欲望的墳墓,他始終理不清也思不透。

就在羅伯特苦惱自己已經不身處在當初乍來的那個世界時,他邂逅了一位美麗的猶太女孩。她的出現慢慢地喚醒他淡忘自小生長的舊破社區及猶太生活,揭開他一直小心呵護編織的新身份。

躋身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小說書榜的《華麗男孩》是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它採用幽默又中立的態度來領悟、來聆聽這個具有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的故事。

本小說作者Sharon Pomerantz 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外交系。她的短篇小說經常發表於美國知名報章雜誌。1998年,她筆下的故事《鞋》(Shoes)在NPR的廣播節目〈精選短篇〉(Selected Short)中朗讀。2003年,她的小說《Ghost Knife》曾刊登在《犁頭》(Ploughshares),被選為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她目前在密西根大學教授英寫作課。《華麗男孩》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住進精神病院意外找到人生的「有趣」:《不可笑的人生》

《不可笑的人生》(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是一部以精神病院生活為故事背景的喜劇小說。它描述一位16歲男孩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治療的短暫生活裡,相遇相愛病院裡的一位憂鬱症女孩,從此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愛情和成長的壓力。

故事男主角克雷格就跟現代許多紐約男孩一樣,充滿野心與夢想,將考進曼哈頓最好的明星高中視為人生第一志向,因為唯有考進眾人擠破頭的第一志願高中才能考進常春藤的一流大學,大學畢業後才能躋身社會受人尊重的高薪職位。就在克雷格日以繼夜挑燈夜戰讀書下,終於如願考進人生第一志向的明星高中,但是他的惡夢生活隨之而來。

克雷格考進這所集合全美天才學生的高中後,發現他的資質不像班上其他同學的天生聰明,不管他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個中等生,或者名次更後面的差勁學生。這樣的爛成績讓他憂鬱起自己的未來,開始食不下嚥,也無法入眠睡覺,逐漸扼殺自己的青春性命。他的父母因擔心他這種自殺傾向的行為,便將他送到精神病院治療。很無奈的是,青少年病房沒有空病床,他只能暫時被扔進成年人精神病房住下來。在這所病院裡,他接受一位喜歡碎碎念的精神科主治醫師鮑比的心理治療,最後鮑比成為他的心靈導師;他也遇見一位患有現代憂鬱症的漂亮女孩諾艾爾,最後愛上了她,倆人一起扶持走過憂鬱症。住在院裡的短短幾天,他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那顆孤獨無助的心也重新找到對付生活焦慮的力量。

這部充滿幽默喜感的小說是年輕作家Ned Vizzini的第二本小說,也是發生在他23歲那年的真實故事,因此讀起來比其他一些述說青少年成長問題的小說更為真實。

1981年出生的Ned Vizzini,曾是校內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學生時代就為一些非主流的報紙寫文章。但他後來因面對越來越重的課業壓力,產生沒有食慾和嚴重失眠的後遺症。他剛開始想以吃藥控制,卻毫無起色,讓他崩潰地想從布魯克林大橋上往下跳自殺。就在想往下跳的那刻,他看到橋邊有一間精神病院,心想:「或許去哪裡會有救吧!?」

這本小說就是他踏進精神病院後的真實生活紀錄。雖然故事裡的大多病患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卻寫盡他與形形色色病患相處的生活點滴,精彩描寫他在那段沒有網路科技打擾的生活裡,如何開始找到人生的「有趣」,讓自己擁有平靜心靈去思考未來人生。他說,得到憂鬱症並不可恥,重要的是你如何重新拉回自己。


(美國電影海報)


 
《不可笑的人生》在2007年出版時,躋身全美各大書店的青少年小說暢銷排行榜,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即將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由美國夫妻檔導演萊恩‧弗雷克(Ryan Fleck)和安娜‧巴頓(Anna Boden)共同執導,力邀新生代男演員凱爾‧吉克瑞斯特(Keir Gilchrist)飾演男主角克雷格,與出生演藝世家的影壇漂亮寶貝艾瑪‧羅伯茲(Emma Roberts,她是「鳳凰女」茱莉亞‧羅伯茲的姪女)飾演憂鬱症女孩諾艾爾,將兩個人送作堆成為最佳銀幕情人。

本原著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可笑的人生】已在美國各大戲院和電視台強打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P_pq7HKc9z8&feature=related),敲定於9月25日全美上映,但台灣上映時間還未定。


(電影劇照)

在磨難中掙扎生存的城市邊緣人只為一圓「北京夢」:《天上人間I:新北京》

我先讀了徐則臣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再從往返信件中真正認識到他是個謙遜有禮又明是非的作家。《大家》說:「徐則臣是70後作家的光榮。」這點我會投下贊成一票。

徐則臣,1978年出生在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任兩年大學教師,也曾任職上海人民文學雜誌的編輯。他的作品在2005年榮獲第四屆春天文學獎、入選「21是祭文學之星」;2006年榮獲滇池文學獎、西湖中國新銳文獎;200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我們在北京相遇》改編成電影【北京你好】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2008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上海文學獎、上海文藝人才基金獎。他的作品包括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天上人間I:新北京》,及中短篇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本小說已賣出德語與韓語的版權)。他剛完成《天上人間II:把臉拉下》,出版時間未定。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當他榮獲《中篇小說選刊》2008-2009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快遞到我的公司,而我利用收到的那個週末在家認真閱讀後,對他筆下那群在北京市磨難掙扎生活的城市邊緣人(他們稱這群住在北京市卻沒有北京人身份的外地人為「北漂」)感到同情,卻又佩服他們外地追夢的勇氣。

《天上人間I:新北京》的故事一開頭就很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徐則臣開門見山說出「北漂」如何為求生存,鋌而走險當名非法辦假證販子。

故事中最先上場的主角邊紅旗,是個會寫詩寫文章的才子,懷抱夢想到北京揚眉吐氣,卻因懷才不遇而不得志,甘願為生計淪為北京街頭兜售假證的非法販子。他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在北京住下來。在一天夜裡的酒吧,邊紅旗遇見一位有志成為作家而來到北京的年輕小子穆魚。有才華的穆魚在北京唸完大學後,就跟同窗好友孟一明一起分租房子留在北京。對他們兩個年輕人來說,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比北京更迷人了。邊紅旗、穆魚、孟一明,以及放棄家鄉的教職工作跑到北京投靠男友孟一明的漂亮女孩沙袖,都是為了理想和生活而勇敢闖進北京的外來者。他們年輕也或者不年輕,卻同樣編織美夢,希望透過生活在大城市裡與全世界溝通。夢想很美,追夢更美,但物質生活的拮据讓他們成為一群偽證製造者,成為這個大城市裡的毒瘤。他們天天飽受法律和正義的逮捕追逐,學習在陽光下的陰影出沒生活。

徐則臣用四個中篇小說──《啊,北京》、《我們在北京相遇》、《天上人間》、《偽證製造者》──構成這部長篇小說。其中的《我們在北京相遇》已被青年導演金琛拍成電視電影【北京你好】,作為導演執導的《北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北京你好】去年在電影頻道播出後,廣受觀眾們好評,並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

(下午在網站上意外搜到且觀看了這部片長90分鐘的電影【北京你好】。http://www.56.com/u83/v_NTI0MDg4MjQ.html

徐則臣說,剛開始寫作時,的確想寫成一部長篇,但因種種緣故,最後決定按照故事發生先後順序,分別發表在《人民文學》、《大家》、《收穫》和《當代》雜誌上。即使這四部中篇小說的寫作與發表時間歷經四年多,卻都圍繞在「北京」與「假證」兩個關鍵。他補充說:「偽證製造者的生活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黑洞,充滿了想像中的驚險、可怕或者其他。我寫他們,不是要告訴大家這生活中的隱私,不是揭秘和解密,不是為了講幾個陌生的傳奇,而是因為我熟悉他們,像我一樣,他們與北京這個城市的關係一言難盡。」

在讀他小說裡的「新北京」時,讓我想起多年來看到新北京生活的小角落。這六、七年來,我每年至少進出北京一次,從第一次好奇打探天橋上或路邊上那群在日曬雨淋出沒的右手抱娃兒、左手舉著用簽字筆寫著「辦證」紙牌的假證販子婦女們,到見慣了且習以為常從她們面前走過。連我這個真正的北京外來客都能嗅到這群偽證販子生活在北京的悲喜兩面,既充滿希望又絕望、既深感堅定又疑惑、既活得卑微又理直氣壯。

《天上人間I:新北京》描繪出新北京下的活生生的「人」,勾勒出城市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性又意味著什麼?:《進化吧,布魯諾》

 >>>中繁版書名:《進化吧,布魯諾》(時報)

今年紐約書展(BEA)的氣氛比往年熱鬧,從出席簽書的作家群、大排長龍持書排隊簽名的讀者到出版社/文學經紀人介紹書的激昂,都是充滿生氣。記得在我出發飛往紐約的前兩天,就已收到《進化吧,布魯諾》(The Evolution of Bruno Littlemore)的書稿,當時隨意讀了簡單書介,覺得以黑猩猩為主角的故事很有趣,但因忙於臨行之務而沒打開書稿,只是腦袋中掛記著這本小說。星期四(5/27)上午與作者的文學經紀人碰面時,他劈頭就先翻開《出版人周刊》特刊上斗大報導「書展上的大書」的這一頁,興奮指著《進化吧,布魯諾》那段。我笑笑說,我早上進展場也看到了,並從背包裡拿出我自個兒那份特刊,秀出用螢光筆畫出報導本書的那段,倆人對視笑開懷了。回到家後,我立刻打開書稿,開始讀了...

《進化吧,布魯諾》是一本逗趣歡鬧、情節荒誕又意在諷刺的小說。簡單說,它像是一位繼承了葛拉軾的現代「流浪漢小說」《鐵皮鼓》與印裔英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的布克獎得獎小說《午夜的孩子》的聰明作家所寫的文學小說。是今年《出版人週刊》美國書展特刊評為「書展上的大書」之一,也被公認是2011年最期待的小說。

故事就由「我」來敍述。

我的名字是布魯諾•利特莫爾。布魯諾是別人幫我取的名字,但我喜歡叫自己是利特莫爾。我生於1983年7月20日,在芝加哥誕生,是個典型的「芝加哥男孩」。從小在林肯動物園成長。我的媽媽在這家動物園生活一輩子,整天抱怨動物園的單調乏味日子。相較之下,我那位出生在剛果的父親的生活歷練比較豐富,他當年在西北部森林被偷獵者抓到後,被賣給德國野生動物販子,德國人幫他取名為「紅彼得」。爸爸在柏林動物園待了五年,因一場國際黑猩猩交流活動中被轉送到林肯動物園,並且在這裡跟媽媽談戀愛,生下了我和小甜餅。爸爸有時會對我們談論自由的嚴酷,可惜我們年紀太小根本不懂獅子究竟是什麼,他有時也會用手語跟園區管理員討香煙,每次都能如願以償享受吞吐雲霧之樂,但後來動物園管理員發現他成了老菸槍,試圖想幫爸爸戒煙卻徒勞無功。

書中以「我」自稱的男主角布魯諾,被稱是莎士比亞、梵谷、普羅米修士和第一位教猩猩念自己名字的自閉守門員,但其實他是隻黑猩猩。布魯諾跟一般黑猩猩不同,他很早熟,擁有自我意識與異常天賦。在動物園出生的他,從小就是管理員一手拉拔長大,直到一天,他被送交給一位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莉蒂亞,她帶布魯諾回家,跟他整天生活在一起,研究他的說話能力,甚至培養他繪畫的興致。而布魯諾被牢固囚禁在他最初的本能與欲望,日積月累教育他成為一位會說人話、跟人一樣思考的黑猩猩,甚至不設防地跟人一樣瘋狂愛上人類女孩。當愛被啟動那刻,布魯諾體內注入的人性黑暗瞬間爆發了。

布魯諾的進化人生是從第一次邂逅莉蒂亞開始。當時莉蒂亞帶我到芝加哥大學生物行為學實驗室做實驗,學習發出各種母音、畫出各種線條圖,還叫我「可憐的小寶貝」。我那時恨死了人類,因為我喜歡冰淇淋,卻老是給我葡萄乾。他們研究我,我也在研究他們。人類世界與我們世界不同的是,他們有階級之分,而莉蒂亞就是這間實驗室的老大。

莉蒂亞很喜歡我,因為我比其他黑猩猩表現優異,進步神速,於是她為我舉辦一個個人畫展。這場成功畫展讓我們倆人一夜間成為風雲人物。但有天她回家後,沮喪說到大學經費不足,無法再支付她的實驗研究,於是我們被迫分開了。在莉蒂亞的薰陶培育下,我像極人類了,被送到百老匯當名演員,飾演莎翁名劇《暴風雨》中兇殘醜陋的奴僕卡利班。在人類的世界裡,我因嫉妒仇恨暴怒殺了一個男人,最後被囚禁在一間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監獄。

聰明的黑猩猩布魯諾被進化成人類,懂說話、能畫畫、會演戲、有愛有恨也有嫉妒的他犯下殺人罪後,人類法律應該如何制裁他呢?在小說結尾處,黑猩猩布魯諾大聲疾呼:「我不能埋葬身上的人性,不能退回去。進化就是一直前進,我不可能再退回沒有語言的動物狀態。我愛我的人性。」作者嘲諷一種情境,動物沒有謀殺人,但人本身有。

許多美國書評家讀過26歲美國新人作家班傑明•哈爾(Benjamin Hale)的處女作小說《進化吧,布魯諾》後,一致讚賞他寫作手法高超,每一情節橋段都鋪陳了一個陰謀──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性又意味著什麼?當我們人類有意無意貶低進化分支的其他物種時,可曾想到我們身上扛起的人性?藉由小說男主角黑猩猩的進化,我們瞭解到人類可以真正感受到愛、失去、學習、渴望、領悟和失敗。

故事裡的布魯諾像是擅長寫人格心理分裂題材的暢銷小說家丹尼爾•凱斯的《阿爾吉儂的花束》的低智能男人查理,都是非自願性或是糊里糊塗地成為人類自以為聰明的實驗室白老鼠,最後實驗失敗了,人們撒手不管,等於宣判實驗室白老鼠一個無期徒刑,讓他們無法再往前走,也回不到最初的自己。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好萊塢金童班‧艾佛列克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城市竊賊】改編自全美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

>>>>> 中繁版書名:《竊盜城》(馬可孛羅)

日前與朋友出席國賓長春戲院的開幕酒會,順便觀看開幕片【刺客公敵】。這是一部趣味性高的浪漫動作電影,男主角艾希頓庫奇將犯罪刺客一角演得活靈活現,不時惹得全場觀眾哄堂大笑。當時覺得這部電影跟前幾年布萊德彼特與安潔莉娜裘莉首度合作的電影【史密斯任務】有幾分相似,但這幾天在讀全美暢銷犯罪小說家查克•霍根(Chuck Hogan)的驚悚新作《流亡的魔鬼》(Devil in Exile,暫譯)時,腦袋想到他上本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The Prince of Thieves)與【刺客公敵】反而有更多相像情節。

全美暢銷犯罪小說《竊盜王子》一書不僅得到驚悚大師史蒂芬‧金讚譽是年度十本最佳小說之一,華納電影公司也砸金買下電影版權,力邀好萊塢金童班‧艾佛列克自導自編自演。

這個故事描寫:四個出身於窮街破巷的蒙面盜賊男人,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他們聯手搶劫一家波士頓銀行,挾持銀行經理克萊兒掏空保險箱的鉅款,最後將克萊兒當作人質,幫助他們控制警方成功脫身。

這種搶劫銀行的戲碼,對蒙面盜賊首腦道格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但唯一不同的是,他愛上了漂亮聰明的克萊兒。當道格決定為她脫掉面具和拔除手槍追求她時,他面臨過去從未有過的人生挑戰。他必須與盯上他多年卻遲遲偵破不了他犯罪證據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展開一場智慧之鬥,同時也希望脫離現在這種粗俗又危險的竊賊生活,與克萊兒一起過著全新的平凡生活。就在道格決定洗心革面之前,他被迫必須與三位同伴幹完一票更危險、更有賺頭的搶案,更意外發現自己追求克萊兒正處於一張逮捕他的危險網之中。

《竊盜王子》故事情節緊湊,是部關於犯罪、愛、野心與夢想的浪漫犯罪驚悚小說。

這本由華納電影公司出資拍攝成電影的小說《竊盜王子》,已確定電影片名將改為【城市竊賊】(The Town),由班‧艾佛列克飾演竊盜首腦道格、【情遇巴塞隆納】女主角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飾演銀行女經理克萊兒、【當世界停止轉動】男主角喬‧哈姆(Jon Hamm)飾演緝拿演竊盜首腦的聯邦調查局探員。這部電影目前如火如荼拍攝中,導演班‧艾佛列克的緋聞女友也因經常到片場探班,讓狗仔隊有機可趁大做文章,佔據影劇娛樂新聞版面,讓這部預計於年底殺青、2011年全美上映的電影【城市竊賊】未上映先轟動。



(本圖摘自美國娛樂小報。她右手拿的書就是美版的《竊盜王子》)




(美國出版社即將發行的電影封面版)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對社會現實進行尖銳批判的文學小說:《暗流》

《暗流》(Black Water Rising)原本不是我們代裡的小說。但今年柑橘獎在倫敦書展期間宣佈六部決選小說後,它意外成為我們代理的第五本柑橘獎決選小說,為我們家摘獎機率大大提高到六分之五。在倫敦時,聽到許多人預測《騎綠腳踏車的白女人》獲獎呼聲高,但已入圍《洛杉磯時報小說獎》與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愛倫坡獎的「最佳首作」的《暗流》也是來勢洶洶,不容小覷。看來今年柑橘獎評審們將有場激烈口舌之戰。

以處女作小說《暗流》初試啼聲的新人作家Attica Locke,生於美國德州工業城休斯頓(Houston),是位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的電影電視編劇。她自西北大學畢業後,就在派拉蒙、華納、迪士尼、21世紀福斯等美國知名電影公司編寫電影劇本,同時為HBO電影台、夢工廠和銀像影業等公司編寫電視劇本。她也是聖丹斯協會電影製片人實驗室的成員,最近剛完成史蒂芬‧卡特(Stephen Carter)執導的電影《The Emperor of Ocean Park》的改編劇本。目前正為HBO電影台改編有關民權運動著作的電視劇劇本。目前與丈夫與女兒住在洛杉磯。

《紐約時報》稱讚:「《暗流》(Black Water Rising)是個寓意深遠的故事。」從小說故事層面來看,作者對讀者刻畫出一個男人形象,他不斷地鬥爭,想把過去痛苦的生活經歷和理想主義完美地融合。就像美國暢銷小說《隔離島》作家丹尼斯‧勒漢一樣,對社會現實進行一個尖銳批判。」

這本小說已是2010年柑橘獎決選小說,及榮獲2010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愛倫坡獎的「最佳首作」入圍提名、2009年洛杉磯時報小說獎的驚悚懸疑類決選小說。

小說故事描寫:傑伊‧波特是個自立門戶的黑人律師,目前手上最大的客戶是個低社會階層的應召女郎。他為了她成天穿梭於脫衣舞廳裡,即使日子過得有點尷尬,卻怡然自得,寧願永遠過著這樣的平靜生活,以擺脫過去那些無數黑暗的惡夢──槍擊、FBI訴訟,還有那場幾乎葬送他性命的審判......

1981年,傑伊剛來到德州工業城休斯頓,期待與妻子過著一段嶄新的生活,在這裡等待他們第一個孩子的誕生。但直到一天晚上,他在住家鄰區的海邊救起一位溺斃的女人後,生活步調全被打亂。這位被救活的神秘女人為傑伊打開一只潘朵拉盒子,讓他的生活陷入一種莫名的失控,無故捲入一場足以毀掉他的事業、家庭及威脅到他的生命的謀殺案。

隨著危險的逼近,傑伊逐漸意識到自己已掉進一張由貪婪、政治和腐敗織成的危險網裡。唯一能為自己解套的方法,就是解開藏在這個神秘女人身上的秘密,而在調查過程中讓他再度重新面對一段痛苦至極的過去。

《暗流》從第一幕就埋下既緊張又充滿懸疑的故事氛圍,緊扣讀者的心,並採倒敘法說出一個讓人拍案稱奇的戲劇性結尾。作者藉由一個發生在六十年代德州的真實事件作為小說故事背景,再巧妙揉合自己對於種族關係、經濟腐敗、社會安全等種種社會問題進行批判。這樣的寫作手法堪稱是當今懸疑犯罪小說的創新,也更體現其現實意義。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走訪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傳記:《迷失在書鎮裡》

書店對愛書人來說,絕對有致命的吸引力。就像茱莉亞羅勃茲與休葛蘭多年前合拍的浪漫愛情喜劇片《新娘百分百》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英國諾丁罕的一家旅遊書店「The Travel Bookshop」。據傳當時這家專賣旅遊書的書店經營慘淡,後因有兩位大明星加持後,觀光客門庭若市,也大大打響其特色書店的招牌,吸引上門購買旅遊書的讀者。

「書店」除了是我們購買知識天堂外,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有「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舉世聞名。我曾於2000年造訪威爾斯,卻忘記繞到那裡走走,大口呼吸釋放古書的氧氣,享受迷路在書鎮裡的樂趣。但幸好,有美國作家保羅‧柯林斯(Paul Collins)為我們寫了《迷失在書鎮裡》(Sixpence House)這本書,帶領我們走進這個迷人的書市小鎮。

作家保羅‧柯林斯是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的英語副教授,經常以「文學書探」身份出席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節目《週末版》,他的非文學作品充滿生命與觀察。

他筆下的《非關對錯:一段關於愛與自閉症的無聲之旅》是一本融合部份回憶錄與部份歷史的傳記,從他的自閉症兒子身上追溯到歷史上被視為自閉症患者的無聲世界;非文學《莎翁的書:〈第一對開本〉如何征服世界》是首部採取通俗易懂文字撰寫有關《第一對開本》的敘述史,這本被收藏在英國德倫大學圖書館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莎士比亞劇作集,價值高達1500萬英鎊(約台幣8億元),是英國印行的最重要書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紙本書之一。

在《莎翁的書》裡,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書的珍愛,而從他於2003年出版的《迷失在書鎮裡》中,我們看到他對「書」的狂熱。這本書自2003年出版至今七年,不斷再刷,始終躋身全美非文學暢銷書榜,是一本不被讀者遺忘的長銷書。

《迷失在書鎮裡》是一部揉合回憶錄與旅遊文學的敘述體,作者帶領我們走訪一個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故事。

書中所指的「書鎮」(book town)位於只有1,500人口的威爾斯的海怡鎮(Hay-on-Wye)。這裡以聚集最大宗的二手書店、古書店及特色書店聞名,也是愛書人的天堂、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藏書家的尋寶圖與作家們發表著作的場地,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饕客們聚集於此享受閱讀時光。

上世紀六十年代,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在這裡開張多家不同主題的書店後,為海怡鎮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書市小鎮」的美名。海怡鎮的定居人口稀少,卻擁有41家書店。這個統計數字只計算純粹賣書的書店,不包括賣書又兼售零貨業的店舖。根據海怡鎮人對於開書店的說法,鎮上每37人就擁有一家書店,而每家書店至少陳列數十萬本圖書,涉及二千多種類書籍。

生長於美國舊金山的作家保羅‧柯林斯與妻子曾造訪這個擁有「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並在書味街道的薰陶下,買下一間500歲高齡的老房子,也開張鎮上唯一一家專賣新書的「潘博敦斯書店」。《迷失在書鎮裡》這本書正是紀錄這個書市小鎮與他們狂熱書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