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電影【暮光之城】製作人力捧老少咸宜的反烏托邦奇幻大作:《純淨之子》

今年五月在紐約時,我就拿到《末日三部曲》的完整故事大綱和美國行銷資料,當時非常想讀這個故事的理由很簡單:呼~~終於不再是吸血鬼羅曼史了!即使小說故事背景存在一個超現實時空,卻是講述關於人的故事。這也是我個人偏愛的主題。

厚達四百多頁的《純淨之子》(Pure)是我繼去年讀完《白虎之咒(我非常開心看到大塊如承諾那樣用心行銷這本書,也讓它在台成為暢銷之作)之後,最喜歡的一部青少年奇幻小說。

《末日三部曲》是一部青少年與成年讀者咸宜的「反烏托邦」奇幻大作,講述世界末日降臨之後,居住在一座四下被廢墟環繞的未來之城「瓊宮」(the Dome)當中、躲過這場天災的富庶之民,與來自外部世界、從那場滅頂之災倖存下來的難民之間的傳奇故事。

小說佈局的支線讓我們隱約能讀到《新世紀福音戰士》、《魔戒》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影子,但是故事的大格局設計始終自成一體。作者精心打造出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被吸血鬼、狼人、天使、女巫一統江山的青少年奇幻文學的全新巨作!其思想內涵非常深刻、感情流露也極度深沉,絕對是那些趨向流行娛樂化的青少年奇幻小說所無法比擬的。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普立茲獎得主暨暢銷小說《布朗寧家的夏天》作家理查•羅素讚言:「朱莉安娜•柏格特的筆鋒在狂喜與悲傷之間迴轉,她是個追隨自己內心的作家。」

《末日三部曲》被美國書評家評論是繼《飢餓遊戲》之後, 2012年最受矚目的青少年奇幻之作。美國出版社Grand Central Publishing以50萬美元競價取得北美版權,視為他們2012年春季的主打小說。英國則由Headline簽下版權。至今,此三部曲已賣出10國語文。

小說雖未出版,多家電影製片公司已從作者文學經紀人手上拿到初稿,讀後爭相簽下電影改編版權。經過多日評估後,作者與她的文學經紀人最後決定授權給福斯電影公司,放心交由電影【暮光之城】製作人凱倫•羅森佛統籌。

《末日三部曲》是一部什麼樣的故事如此吸引文學編輯和電影人呢?它是個描繪世界末日的驚心之旅。作者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說充斥著掙扎、叛逆、鬥爭,當然也充滿了希望和諾言,是一部不平凡之作,巧用隱喻方式評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

第一部《末日三部曲:純淨之子》的故事描述:十六歲女孩蒲賽亞和祖父相依為命,生活在理髮店後面的小屋裡。他們的家園周圍是一片廢墟,天地蒼茫,沒有高樓大廈林立,沒有花草樹木,更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沉寂、哀傷、恐慌和驚愕。

在十一年前,世界末日降臨。那時的蒲賽亞只有四歲,手裡正抱著玩具娃娃與媽媽從狄斯耐樂園回家。突然地,平地而起的爆炸仿佛初升的旭日,將一切籠罩在烈焰中,將整個世界燒毀。蒲賽亞的爸爸媽媽在這場浩劫中死去。她雖然撿回一條小命,手裡抱的洋娃娃卻融化成她的一隻手。可憐的蒲賽亞從此失去人的模樣,變成一個凸眼、右手是一個洋娃娃頭的怪胎。

在這場浩劫中,數以萬計的人死去。活下來的人也都成為畸形,帶著各種各樣的傷疤賴活著。只有北山之巔的「瓊宮」在爆炸中完好無損,住在裡面的人身上沒有一點傷疤,維持一個正常人的模樣,於是他們被稱是「純淨之子」。

這是個自然災害,還是地球遭到外星球的攻擊?

蒲賽亞一天外出尋找食物,意外聆聽了布拉德韋爾有關「黑暗歷史」的秘密講座。布拉德韋爾的父母曾是知名教授,但是他們因為研究秘密課題而被謀殺。布拉德韋爾告訴蒲賽亞,爆炸就是「瓊宮」掌權人的陰謀!他們建造了瓊宮——這座龐大、精美、牢固的拱形建築,可以抵禦一切自然災害以及外來攻擊。他們選擇一部分精英分子住進瓊宮內,然後製造大爆炸,試圖消滅其他被他們視為糞土的人。

十七歲的派特里奇,是維魯克斯的兒子。他的父親維魯克斯是瓊宮裡最有權力的人。

維魯克斯為了用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改變兒子的行為編碼,冷酷的他不停地在兒子身上做測試,可是派特里奇知道他們的計謀永遠無法得逞,因為他的腦海裡永遠保存著親愛的母親的身影。他的母親在世界末日那天,幫助倖存的外來人進入瓊宮,自己卻犧牲了。他的父親稱呼妻子為「聖人」,然而事實上,他那鄙夷口氣充滿著「她總是給我惹麻煩」的厭惡。

派特里奇越來越不相信父親維魯克斯的教育,一心想離開刻意被人圍建起來的瓊宮,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重新感受陽光和風雨的洗禮、去回顧童年的庭院……而且他心理不時產生一種感覺:自己的母親還活著,就在瓊宮之外。

瓊宮內、外的兩個世界能夠聯通嗎?派特里奇能找到他朝思暮想的媽媽嗎?渾身象徵純淨無暇的男孩派特里奇和滿身傷疤的女孩蒲賽亞會在哪裡相遇?他們兩人的認識將會帶來幸或是不幸呢?

這是一部優美的傳奇之作,關於生死、愛戀、物質,也關於神奇生活所創造的無限可能。故事非常新穎獨創,人物角色豐滿而動人,時而讓人驚訝,時而讓人悲傷,時而讓人感動。

第二部《末日三部曲:溶化之城》(Fuse, Feb. 2013)的故事支線上演瓊宮內、外的衝突越演越烈,無法避免的征戰一觸即發。派特里奇重返瓊宮,而蒲賽亞踏上尋父之謎的旅程。這兩個孩子因為各自代表不同的陣營,展開一場激烈的相互對峙。

第三部《末日三部曲:燃燒之日》(Burn, Feb. 2014)一開始描述瓊宮內、外雙方達成共識,決定聯手共建一個新世界。小女孩蒲賽亞也已成長成少女,並且終於進入瓊宮——那個她從小就嚮往的地方。只可惜,瓊宮最後到底還是被毀滅了。

朱莉安娜•柏格特(Julianna Baggott)是位美國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她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寫作。在北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碩士文憑後,出版第一本小說《女孩的談話》(Girl Talk),立即登上暢銷書榜,之後又推出一系列的暢銷小說。在過去十年中,她總共出版了十四本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她曾用筆名N.E.伯德(N. E. Bode)創作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同時,她也是一位詩人,出版過三本詩集。她現在與丈夫和孩子住在佛羅里達州,任教於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末日三部曲》是暢銷小說家朱莉安娜•柏格特多年來一直在構思的一套奇幻故事。她說:「當我自己十六歲的時候,也像蒲賽亞一樣,常常覺得『別處』存在著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就像『瓊宮』一樣。等到長大後,她才真正明白那樣的地方根本不存在。蒲賽亞勢必會經歷血雨腥風的考驗,成長為一個勇敢、敏捷、堅強的女子,最後也不會因為醜陋外表而失去愛人和被愛的情感。讓她有自信地向布拉德韋爾表達深藏在她心底的愛意。派特里奇和蒲賽亞最後也會藉著彼此而完成一場自我救贖。在最後兩部續集裡,既有邪惡與暴力,卻也包含更多的犧牲與愛情。」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一部扣人心弦而又關於道德困境的小說:《救生艇》


為了倖存活下來,心中的恐懼、飢餓、唯恐喪命會一步步吞噬你的道德良知。

英、美出版社年初爭相競價的文學小說之一《救生艇》(The Lifeboat)被比喻是第二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同時探討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桑德爾教授所寫的《正義》一書裡最具爭議性的話題。讀過小說的美國書探、書評家一致形容它是個「扣人心弦而又關於道德困境」的故事。

《救生艇》場景設在二十世紀初,一位年輕富裕的女人葛蕾絲與丈夫結束蜜月搭船返家,卻遇上船隻莫名爆炸,導致她和38位陌生人一同困在一艘救生艇上。誰知道,這段生命與道德不容的海上求生記,從此永遠改變她的人生。她倖存的結果為何遭人指證歷歷控告是位謀殺犯,而她也自認是位道德罪人?

我們無法確切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只抓到有場戰爭正在進行,兩年前曾發生鐵達尼號事件。

故事一開頭,葛蕾絲已蹲在牢獄兩週,此時的她走上法庭等待審判。接下來的故事是她聽從律師和心理學家的建議,撰寫成一本日記,為自己辯駁這一切的起因。

葛蕾絲,22歲,結婚才十周,就已守寡六周。故事從她上救生艇的第一天開始回述……

她和其他人一樣都處於震驚的狀態,無法消化他們眼前的畫面──有艘被毀滅的遠洋輪船。唯一上救生艇的船務人員約翰‧哈第開始吩咐所有人,依照體重安排座位以及提供划船的導航。他們的救生艇不停地從多位陷於海裡的生還者身邊划過,殘酷地拒絕他們上救生艇,甚至施行暴力地將他們抓住救生艇的手甩開。

哈第知道救生艇只要再加一個人,船上所有人就會有生命危險。船上的另外一位領導人物是葛蘭特女士,一位強壯、敢發言的女人。船上除了承載生還者之外,還有五條被毯、一個救生圈、三個戽斗、兩盒餅乾、一桶水和兩個杯子,以及哈第身上的乳酪、麵包和從輪船上救出來的兩桶水。葛蕾絲環顧船上的人,她認得其中兩個人──在郵輪上跟葛蕾絲和她丈夫亨利在晚餐時坐同桌的瑪許上校,以及佛斯特女士。

船上還有一位助祭。葛蕾絲發現助祭的聲音讓他們團結一致,而且奉行他是道德的權威。可是沒多久後,船上的人開始發出爭吵──坐在船身最外頭的人不滿總是一身被水濺濕。在口角抱怨迭起不休時,霍夫曼先生說出船上所有人心裡想法:「這艘救生艇不是設計給這麼多人坐。雖然船能夠承載40人,但是現在只坐了39人,船似乎仍超重地往下沉。」葛蕾絲後來才得知救生艇在郵輪出海前就被改造小一號。當有人開玩笑問有沒有任何人自願跳進海裡,還真的有人當真,噗通跳下海自殺。到了第二天的傍晚,霍夫曼先生說如果沒有人自願的話,他們就必須抽籤。葛蘭特女士咒罵了霍夫曼先生幾句,說他應該想想自己在做此決定時,將會受到外界什麼樣的審判,可是霍夫曼先生從容地頂嘴:「現在外界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啊!」

救生艇在海上漂流到第六天,每個人顯得更鼓譟不安。哈第一直堅稱他們就快會獲救,若真如此,為何他逐日減量分派食物?正當有人上前向哈第抗議時,一陣大浪撞上船,把一位名叫蕾貝卡的女孩捲到海裡。有兩個人想伸手救蕾貝卡,卻讓更多水灌進船內。哈第首務之急不是救蕾貝卡,反倒急忙張羅人趕緊把水舀出船外,等到船的重量減輕了,才動手撈救蕾貝卡。

葛蕾絲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一直在想哈第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救蕾貝卡,也暗自懷疑他是不是想給每個人一個教訓?她這時也發現好像其他人,包括霍夫曼先生和他的朋友尼爾遜也都似乎希望哈第不要救蕾貝卡。隔天,一片濃霧罩住海面,葛蕾絲完全看不到其他救生艇。兩天後,那片白霧仍然遮住救生艇上的海上視線,只聽見遠遠傳來喇叭聲。哈第說,聽起來像是船的聲音,原本疲倦的每個人開始大叫,利用手邊任何物品製造雜音,可惜那個喇叭聲走遠了。當霧散去時。他們發現遠方的第二艘救生艇已經不在了,彼此猜想他們被人救走了,也悲情自己獲救的機會等於零。他們也沒有時間煩惱這一切,因為救生艇的負荷太重,哈第與漢娜在旁煽動其他人自願跳船,因為哈第判斷隔天的天氣會變得更差,水也會大量灌進船裡。當天晚上,蕾貝卡就選擇離開了。

到了第九天,他們的食物都吃光了。每個人都瘦得只剩骨頭,完全沒有精神,也沒有力氣說話。葛蕾絲漸漸懷疑哈第是不是在說謊,究竟布雷克有沒有發出無線電報求救?因為她隱約在船上聽到康伯倫跟亨利的對話,提到那個無線電報機已經壞掉。她不敢再多想,因為天空開始下起雨,淋濕船上每個人。寇可女士突然跟葛蕾絲說自己想去睡,雖然葛蕾絲認為時間好像不對,也還是乖乖去睡。當她睡醒後,她的朋友瑪利安告訴她,寇可女士犧牲自己跳進海裡。葛蕾絲不明原因。瑪利安偷偷告訴她:是哈第教唆寇可女士跳船。哈第究竟跟寇可女士說些什麼才讓她願意這樣做呢?

律師一直問葛蕾絲:哈第先生到底有沒有命令寇可女士跳船?葛蕾絲一直回答不了。

蕾貝卡、寇可女士和佛萊明女士陸續跳海身亡後,船上只剩下36個人。天氣越來越糟,他們生存機會也越來越小。葛蕾絲聽到尼爾遜先生和其他人討論:在船上,既然男人比女人有用,應該是女人跳進海裡。不知是不是被飢餓搞亂理智,葛蕾絲竟對瑪利安說同樣的話,溺死總比餓死好,似乎在說服她跳海。在這般艱困的情況下,男人還是決定抽籤,抽到死亡籤的兩個男人就要跳海。第一支籤已被抽走了,抽到的男人含淚跳海。現在只剩下助祭和辛可賴先生去抽剩下的兩支籤,一支生、另支死。助祭最後竟將兩支籤都抽走,犧牲自己,可是辛克來先生因為感到愧疚,也把自己丟進海裡,卻沒有人前來阻止他。

天空突然刮起強烈風雨,他們的救生艇搖到葛蕾絲真的以為自己快沒命,而佛斯特女士經不起海上求生的飢餓恐懼,在一夜之間發瘋,沒有人能夠控制她,霍夫曼先生建議乾脆將她丟進海裡,卻引來漢娜和葛蘭特女士的阻攔。當天晚上,葛蕾絲睡不著,思考人類不一定總是在「對與錯」或「善與惡」之間做選擇。事情不會那麼簡單,因為人類永遠在面對比較模糊的對決。葛蘭特女士看到葛蕾絲未闔眼,伸手握住她的手。葛蕾絲忍不住地吐露自己對哈第的懷疑。黎明破曉時刻,船上的人發現一對姊妹不見了,但是沒有人看到她們跳船。等到太陽出現後,他們才發現夜裡的一場大風雨把船戳出一個洞,水已經往船內灌注。現在船上只剩31個人。即使減少8個人的體重,不停灌進船內的水一樣威脅他們的生命。

漢娜問葛蕾絲有沒有想過:或許抽籤根本就是哈第在操作,因為豈會這般巧合,抽中的全是船上最弱的人。葛蕾絲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懷疑,可是後來再想想,認為哈第這麼做也是為大家著想。

這一句話成為後來漢娜上庭指控葛蕾絲也是贊成謀殺,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救她自己。這一點讓葛蕾絲無法反駁。

那天下午,葛蘭特女士當眾質疑哈第指導划船的方向,認為他們一直在原地打轉。結果證明葛蘭特女士的判斷是對的,她與哈第的歧見也越來越對立。葛蘭特女士趾高氣昂,哈第看起來越來越脆弱,似乎在懷疑自己的領導能力。這時,船上每位女人開始投向葛蘭特女士尋找希望,她很自然成為女人的領導。

海上漂流生活的第十二天,一群鳥突然從天空掉進他們船裡,有些人說這代表他們會活下去,也有些人說這代表他們會死。哈第此時殘酷地說,這些鳥會掉下來代表他們一點都不靠近岸邊,牠們是飛到累死了才掉下來。隔天,另外一艘救生艇又出現在他們視線。當所有人都費盡全力划船往那艘救生艇的方向前行時,漢娜偷偷跑到哈第身邊,從他的私人物品裡抽出一個木頭盒子。漢娜問哈第為什麼那麼害怕布雷克?是不是因為這個盒子?她邊說邊解開綁住盒子的繩子。正當哈第同意打開盒子時,突然一陣大浪襲來,搖晃了船身,哈第手上的刀不小心劃破漢娜的臉。刀和盒子全都掉進水裡,讓盒子裡的秘密永遠成謎。

葛蘭特女士終於開口。她說哈第濫用他的權力,因為他跟布雷克之間有私人恩怨,可能會毀掉大家生存的機會。上校同意她的話,對哈第的領導沒有信心,只有霍夫曼先生為哈第辯論,認為現在剩下的人都很健康,哈第的決定都是為了大家好。

其中一位乘客麗賽特說自己聽說布雷克之所以會把兩個人丟進海裡,全是因為他的船上載著某件沉重的物品,而這個東西是從郵輪上偷來的。她懷疑哈第是布雷克的共犯,才會讓他故意避開布雷克的船。哈第說,就算他偷了東西,那又如何?他反控救生艇上的每個人根本不知道一無所有是什麼感受。瑪利安私底下問葛蕾絲認不認得哈第的盒子?又為什麼當時救生艇就要下水了,竟然突然重新上升讓葛蕾絲和哈第上船?亨利當時到底跟哈第說什麼?葛蕾絲搖頭表示什麼都不記得。

當天晚上,所有人處於緊繃狀態。葛蘭特女士終於說出殘酷的一句話──哈第已經不適合擔任大家的領導。她請求大家投票,是不是應該把哈第丟進海裡。瑪利安說她不了解目前的狀況,可是葛蕾絲希望她不要只想自己,也要想到她的未婚夫以及船上所有的人。瑪利安最後還是投票同意殺了哈第。等到葛蕾絲投票的時候,船上所有人幾乎一面倒向讓哈第死,於是葛蕾絲輕輕地說自己棄權,只要大家同意就好,其實她心裡還是對哈第有點忠心。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投票哈第死,但幾乎所有男人都投票讓哈第活。最後,葛蘭特女士宣布投票結果──哈第必須死。

哈第雖然抵抗她們,但他已經太弱了。既然葛蕾絲是唯一沒有投票的人,所以葛蘭特女士特別叫她幫忙抵制哈第。葛蕾絲聽話地慢慢接近哈第,似乎產生一個幾乎超現實的經歷,好像在那個當下,所有人的命運都在她手上。她後來也無法解釋當初自己在想什麼。漢娜和葛蘭特女士一人抓住哈第的一隻手,命令葛蕾絲抓住他的脖子。葛蕾絲抓起之後,用力地掐,葛蘭特女士在旁很冷靜地叫她用力一點。她們將哈第一把拉起,同心協力把他丟進海裡。哈第掙扎一下後就沉下去了。結束後,葛蕾絲站在船的一邊,感覺既刺激又驚恐。她發現漢娜和葛蘭特女士都靠過來給她一個擁抱。當葛蕾絲恢復意識後,發現霍夫曼先生也不見了,但沒有人敢說任何話。

航行到第十六天,他們突然看到很多道光,懷疑是不是接近生命的尾聲。哈第死了之後,葛蘭特女士成為救生艇上的領導。幸好,水不再快速地湧進船裡,而船的破洞也都修補。這樣浮沉過了好幾天後,終有一艘來自冰島的釣魚船出現在他們的視線裡。這些漁夫給予他們每個人食物,最後將他們運送到波士頓。

沒想到獲救後,葛蘭特女士、漢娜和葛蕾絲三個女人皆以「殺人罪行」遭到起訴,而她們的律師最關心的事情是:如果有船長要求船上的人自願跳船以救其他同胞的生命,這樣算不算殺人?她們的律師都希望她們當時所做的一切,只是按照領導哈第的指示行事。

葛蕾絲的律師賴可曼先生要求她仔細回想:當時她走到船尾是為了想救她一直都很尊敬的哈第,還是為了幫助漢娜殺他?賴可曼先生需要知道葛蕾絲是在哪一種想法下殺了哈第?葛蕾絲回答,自己往船尾走的時候,的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賴可曼先生想證明她是到最後一刻才決定要幫忙漢娜,也就是說她事前沒有預謀殺人。

漢娜和葛蘭特女士打算以「自衛」說詞脫罪。賴可曼先生卻要葛蕾絲好好考慮,打算宣稱是「自衛」還是「無辜」。葛蕾絲最後決定宣稱自己是無辜的。她想起,在牢裡曾讀到報紙在介紹一位遊輪的船長,內容報導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布雷克的船務人員被指控偷東西,最後是船長幫他證明是無辜的,甚至提供給真正偷東西的罪犯一份工作。葛蕾絲認為第二位男人就是哈第,只是她還想不出哈第與布雷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同樣得到獲救的普萊斯頓先生和瑪許上校,是檢察官安排的兩位主要證人。瑪許上校說他試圖保護哈第不被三位被告人謀害,但他一比三的力量根本無法成功。他始終隻字不提自己也有多次反抗哈第,而是反咬霍夫曼先生是她們三人推進海裡的共犯。瑪許上校說,葛蘭特女士打從一開始就想當領導,視哈第是個障礙物。至於其他12位女士生還者在出庭作證時,感性說,如果沒有漢娜和葛蘭特女士,她們現在就不會活著坐在這裡。她們口徑一致說哈第是個瘋子,讓大家的生命處於危險。賴可曼先生想要說服陪審團:葛蕾絲是因為害怕漢娜和葛蘭特女士會傷害她,才按照她們的指示做事。最後,陪審團宣判葛蕾絲無罪,而漢娜和葛蘭特女士則以「預謀他殺」被判有罪入獄。

這本小說探討了一個我們每天會面臨的道德問題,它複雜到無法只以善與惡、對與錯、是與非的兩分法一拍定案,因為世界上沒有賜予我們這樣清楚的選擇。故事每個角色有時是熱愛自己生命的白天鵝,有時也是扼殺他人自保的黑天鵝。藉由一艘承載無數條生命為一體的救生艇故事,勾勒出人們內在的恐懼與黑暗的過去,也大膽挑戰道德上的難題。故事充滿緊張刺激的情節,加上作者瑰麗多變的文風,絕對將成為2012年最受期待、最有話題性的一本小說。美國出版社Little, Brown和英國出版社Virago預計在2012年4月同時出版,法國出版社Fleuve Noir也跟進競價標走法語版,計畫與英、美同步發行。

作者夏綠蒂‧羅根(Charlotte Rogan) 曾從事建築業和工程業,生下三胞胎之後便專心寫作,目前與家人住在美國康乃迪克州。《救生艇》是她的第一本小說。雖然還沒出版,書稿已經送交到英美國暢銷小說家前輩的手上,已經獲得布克獎得主《狼廳》作者希拉蕊.曼特爾、柑橘獎得主《房間》作者、柑橘文學獎得主《財產》作者華樂麗.馬丁(Valerie Martin)的讚譽與背書,令她激動不已。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添加鬼故事元素的超自然羅曼史:《203室病房的女孩》


 美國出版社Bloomsbury砸六位數競價簽下超自然羅曼史小說《203室病房的女孩》(Blink Once)的美語版,將於2012年9月出版。這部小說圍繞在一對年紀相仿的少男少女,他們一人活在生者世界,另一人存在亡者空間,兩人的情感發展也不停地在真實與幻境兩地切換。作者巧妙安排一對生與死者的相遇相知,也在鬼魅幻影的點綴下,運用她的瑰麗文字畫出一幅似夢如真的愛情。

故事一開始,作者引用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在詩作〈夢中之夢〉的一句名言:「我們所見所感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中的夢」(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為整個故事的真與幻抹上一層穿越自如的間隔。

男主角威斯特睜開眼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病床上,床榻前閃著護士、醫生、父母和女友的影像。一位名叫諾里絲的護士將人工呼吸器的一條管插入他的喉嚨深處,讓他維持呼吸。多日後,威斯特恢復意識才發現一個騎車事故導致他全身癱瘓,四肢無法動彈,甚至無法開口說話。即使他的父母、女友艾莉和好友麥克時常到醫院照顧他,卻無法理解他想說什麼、想要什麼,唯有住在隔壁203室病房的女孩病患奧莉維亞讀懂他的心意,甚至告訴無法開口和行動的威斯特可以用「眨眼」來回應是或不是。

自與奧莉維亞認識後,威斯特能夠真實感覺到與她愉快談話,牽著手在醫院裡夜遊,有時候,奧莉維亞喜歡拉著他到醫院的視聽室,一起看她發生意外前的跳舞錄影帶,但她對於那個意外絕口不提。就在這樣宛如做夢的影像逐日清晰的同時,威斯特連續幾個晚上都做著同樣的夢。一位男人粗魯地虐待和強暴一個女孩,但因那個女孩背對他,他看不到她的模樣,更奇怪的是,他有幾次清醒時,看到夢中女孩一身血淋淋地走進他的病房,嚇得他趕緊閉上眼睛。面對艾莉經常來醫院探望他,卻對他的癱瘓束手無策的沮喪時,威斯特就特別想貼近奧莉維亞,有時還會夢到自己跟她做愛。

威斯特的父母多次與物理治療師溝通後,決定讓他接受一種醫學實驗性的治療,或許能有機會讓他重獲行動。當威斯特告訴奧莉維亞這個好消息時,她的情緒頓時失控,像個他從不認識的陌生人一樣,苦口婆心勸他拒絕接受治療。就在威斯特一再承諾自己康復後會再回來找她後,奧莉維亞變得沉默不語,威斯特也接受手術。當威斯特再醒過來時,是躺在另一家陌生醫院的病房裡,並從家人口中得知他已經昏迷了三個月。他問過這家醫院的醫護人員,根本找不到一位名叫奧莉維亞的女病患,於是他一家家醫院打聽,終於找到她了。奧莉維亞在被人虐待強暴後,雖救回了性命,卻像植物人一樣昏迷了好幾年,勉強靠呼吸器賴活著。

威斯特查出當年強暴奧莉維亞的罪犯已被判刑入獄,而且不久後,他就服滿刑期,即將出獄了。雖然奧莉維亞現在昏迷躺在病床上,像個活死人似的,但她畢竟沒有死亡,在法律上根本無法將這位強暴犯列為殺人犯處以重刑。當威斯特看到強暴犯的模樣後,他清楚認出這張臉,曾經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夢中,而他現在也恍然知道:夢中那麼遭到強暴的女孩就是奧莉維亞。為了讓奧莉維亞獲得自由,也為了重懲強暴她的罪犯,威斯特知道唯一救奧莉維亞的方法就是讓她真正死亡。

美國小說家Cylin Busby曾任《Teen》雜誌的資深主編多年,非常懂得時下年輕人的心理,因此當她提筆創作時,過去編輯一本知名作者們的初吻故事作品集的橋段蜂擁而上,巧妙地投射在小說男、女主角的愛情上。

自年初,多位美國書探極力推薦《203室病房的女孩》,喻它是本添加鬼故事元素的超自然羅曼史,非常有創新的一部。除了鬼故事元素外,黑暗恐怖片段也編入小說橋段,尤其是白皙無血色的女孩一身血淋淋出現在男主角的病床尾端,一動也不動地的模樣,讀來令人汗毛直豎。無論你是想讀不一樣的超自然羅曼史,又或者喜歡挑戰驚悚恐怖的閱讀視覺,《203室病房的女孩》兼具這兩個故事元素。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一個離家出走的韓裔少女對世界發出呐喊:《迷失在遠方》

韓裔美籍作家穆南怡(Nami Mun)日前受邀到北京進行東西文化創作學術交流,在座談會上,她分享許多自己決定提筆寫下首部小說《迷失在遠方》(Miles from Nowhere)的勇氣,因為小說主角珍有她自己真實成長生活中的影子。

出生於韓國首爾,卻在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Bronx)長大的她,曾經當過雅芳推銷員、療養院活動組織者、攝影記者和犯罪行為調查員等。當她取得進入大學的同等學歷證書後,半工半讀地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完成英國文學學士的學位,之後又在密西根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她目前在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學院任教。

兩年多前,她的處女作小說《迷失在遠方》擄獲美國出版社Riverhead文學主編的青睞,出版成書,也陸續贏得好評,包括決選入圍英國柑橘獎的「新人小說獎」、亞美文學獎、以及獲選《書單》雜誌的「編輯嚴選」、2009年《書單》雜誌嚴選的十大首作小說、2009年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最佳小說等,同時,穆南怡也摘下懷丁作家獎及獲選《芝加哥雜誌》的最佳新人小說家等個人獎項殊榮。

從北京同事與穆南怡私下聚會的轉述中,我或多或少能從閱讀她的小說中,猜想到她在書寫過程中,內心夾雜多少訴說不盡的淚水和痛苦記憶吧!

當她還在襁褓之時,母親隻身前往異地美國生活,等到一切安頓妥當,穆南怡與爸爸拜別祖國,投奔到母親口中的理想國,那時的穆南怡差不多已經3歲了。抵達美國後,爸爸始終無法融入新生活,唯有識途老馬的媽媽一直活躍於西方社交,似乎完全忽略初到異地的一對父女的恐慌與不安。媽媽單方面的盡情歡笑,也等於替爸爸日後的外遇開闢了道路,最終徹底撕裂一家人的形體。當時懵懂青澀的穆南怡不確定自己失去父母的羽翼是否能夠生活下去,但她仍然選擇了離開,踏出那個不再有幸福歡樂的家。

韓裔美藉女作家穆南怡塑造小說主角珍一個最真實的靈魂形體。在80年代的紐約街頭,一個離家出走的韓裔少女正對世界發出吶喊!

小說背景設在二十世紀80年代。小女孩珍與家人一起搬到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定居,他們一家人是來自韓國的移民者。

來到美國後不久,珍的父親背叛他的家庭,拋棄她們母女倆人。一個原本完整的家庭隨即瓦解。母親無法遭受如此沉重打擊,患上精神病,變得癡傻瘋癲,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於是13歲的珍決定離開家,靠一己薄力謀生。她的這個決定也注定是一個悲劇式的痛苦旅程的開始。

當珍變成無人照管的孩子後,她來到大都會紐約市。在尋找一個棲身之地時,她認識兩個夥伴──一位是街頭流浪的女孩「知識」,另一位是出賣肉體的男孩「眨眼」。珍很快地與他們兩人結成一種危險盟友的關係。

珍的個性溫順,時刻提高警覺,雖不常言語卻很有勇氣。自她13歲離家到成年18歲的日子裡,她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遇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掙扎求存者,從吸毒的人到性工作者、從酒鬼,小偷到稀奇古怪的邊緣人,這個世界在她的眼裡充滿迷離與不解。儘管她曾遭受背叛、毒打、受到性侵犯,又儘管飽受無家可歸的混亂和恐怖、入獄、挨餓受凍、工作不穩定、有時腦子閃過自殺念頭,但性格堅毅又潔身自愛的珍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因為她相信前方會有希望。

在一場與讀者的見面會上,穆南怡說:與其說《迷失在遠方》是一個「故事」,我倒認為它更像一片場景不斷切換的回憶。她也說,無論你的生活再苦、身體再痛、心情再糟、日子再悲,你都不可以失去一樣東西,那就是「奮力上進」。

《迷失在遠方》是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卻也是穆南怡對自己過去痛苦生活的最佳寫照。它的故事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寫到當下,跨過將近30年的時間,記錄一個韓國移民者活在紐約的邊緣生活,真情流露,令人動容。小說直擊一個潛藏在種種現實外表下的瘋狂,而在這些現實中夾雜有欲望和愛、有種族主義的毒瘤、有不被人愛的痛苦、有強烈的生存本能和適應能力,以及年輕人光芒四射的青春。穆南怡筆下的這個故事沒有嘩眾取寵,盡是刻畫那些無依無靠而被丟棄街頭的人所面對的現實社會,也讓我們想到社會底層邊緣人的生活是何等地艱辛困難。

這是一部辛辣的處女作小說!穆南怡的描寫準確到位,虛實交錯地創造這個淒涼世界所充滿的迷幻之美。



韓裔美籍作家穆南怡出席英國柑橘獎頒獎典禮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牠是一個概念和一個理想:「《任丁丁:牠的一生和傳奇》

今年美國書展的穿梭人潮與熱鬧氛圍不亞於去年。去年因火山爆發原因,厚厚火山灰覆蓋天際,導致全球飛往歐洲班機全部停擺,讓倫敦書展有始以來第一次鬧空城。出版界同仁無法在倫敦聚首後,一致有默契地參加同年五月份的美國書展,造成外賓如潮的熱鬧景象。而今年,美國書展的外賓沒有去年多,熱鬧度卻絲毫不減。走在展場裡,輕易能見到每家展場掛著作者簽書會的時間表、讀者大排長龍的隊伍等待簽名、漂亮陳列在展場的新書試讀本等盛況,讓參展的我們的血液像被注入一劑葡萄糖,情緒高漲,精神百倍。

你若問,今年最成功的作者簽書會是哪本書?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你:「《任丁丁:牠的一生和傳奇》(Rin Tin Tin: The Life and the Legend)」。一場排在2點開始的簽書會,早在半個小時前就排有約100名讀者。據出版社透露,當天準備的300本試讀本(因書尚未出版,作者只能簽名在試讀本上,而排隊讀者一人一本)全部贈出,一些排隊在300名後的讀者很遺憾沒能擁有笑容可掬的暢銷作家蘇珊‧歐琳的親筆簽名。

《任丁丁》是全球暢銷作《蘭花賊》作者蘇珊‧歐琳的最新力作!雖然蘇珊‧歐琳最後將書稿交給美國出版社西蒙‧舒斯特出版,但在2004年,Little, Brown也曾出價一百萬美元力邀她撰寫狗明星「任丁丁」的故事。《任丁丁》將是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今年十月強推大書,並交給蘇珊‧歐琳的《蘭花賊》重量級編輯約翰‧卡普(Seabiscuit)操刀編輯。

簽名活動的半小時已有大批讀者排隊等候


親切滿分的暢銷作家蘇珊歐琳在簽書會上與讀者有愉快互動。


「我們永遠會有任丁丁。」任丁丁不只是一隻狗。牠是一個概念和一個理想──牠是一個英雄、一個朋友、一個戰士、一個看守著 、一個啞巴的天才、一個孤獨的夥伴。牠是一隻狗也是所有的狗,一隻真實的動物也是一個虛造的角色,一個寵物以及一個國際巨星。牠出生於1918年,牠從來沒有死。

德國牧羊犬任丁丁出生於1918年,在法國東邊的一個戰場上。牠被也是孤兒的下士李‧登肯拯救,在戰爭結束後,被帶回美國。任丁丁偶然地被好萊塢發掘,並演出牠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以及接下來的許多電台節目、電影、電視影集,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多到無法想像。(據說,任丁丁當年成為第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但最後評審覺得將此獎頒給一隻狗,也許不是個好主意而作罷!)

本書故事一開頭敘述了李‧登肯的最低潮。任丁丁已去世了,而破產的李必須說服狗食廠商:任丁丁第三代(任丁丁的孫子)一樣有辦法可以得到電視影集製作人的青睞。果然在一個機緣下,李認識了製作人伯特‧萊諾,他決定為任丁丁這個角色創造一個電視影集【任丁丁歷險記】。這個影集在三年後首播,並成為歷史上收視率上升最快的節目。李發掘任丁丁的四十年後,這個世界上最出名的狗又再次誕生了。

李‧登肯出生於美國加州,父親在他五歲的時候拋棄家庭,而無法一肩扛起家計的母親只好把李和他的妹妹送到孤兒院。在孤兒院住了三年的李養成孤僻性格,只願意把他的狗當作夥伴。他一生中與動物的情感比與人類的情感還深。李的母親在他八歲的時候,終於把他和妹妹接回去,一家三口搬進他外公外婆的農場。在這裡,李開始接觸到很多動物,並發現他有訓練動物的天才。李在二十歲的時候入伍,當年是1917年。

在法國的李被送到西北邊的一個小鎮去查巡一個德國本營的廢墟,看這場地適不適合當作飛行場。到了這廢墟,發現一隻母狗以及五隻小狗。李把這些狗都帶回去送給其他士兵,自己只留下一隻公的以及一隻母的──任丁丁和娜娜特。之後,李就無藥可救地把他的所有時間和力量獻給這兩隻狗。戰爭結束後,李把兩隻狗帶回美國,但任丁丁的妹妹卻病倒,抵達美國不久後就去世。

在不遠的好萊塢,電影還是個新興的產業。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在1911年開張,到了1919年,全世界的電影有超過百分之八十是在好萊塢製作的。李一開始打算訓練任丁丁,讓他去參加一些狗狗的表演比賽贏一些獎金。任丁丁雖然很有運動天分,但牠卻有火爆的脾氣,總是對評審吠,無法贏得他們的青睞。幸好,李當時有一位朋友剛好發明一個慢動作的攝影機,他要求是否可以攝影任丁丁的表演。看了任丁丁的影片之後,李下定決心要讓任丁丁打進好萊塢。

電影在一九二O年是美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當時電視還沒崛起,據說當時50%的美國人每週會看一部電影。一天,李收到一家電影公司的信,信中附上一張350美金的支票購買任丁丁表演的影片。任丁丁因為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讓牠很自然地進入電影的世界。李一天會花幾個小時訓練任丁丁,其他的時間會去拜訪所有電影製片廠,希望可以找到對任丁丁感到興趣的製作人。任丁丁一開始只是客串小角色,但牠漸漸地開始得到更多演出機會。終於,李成功地說服知名製片場華納兄弟給任丁丁一個機會。任丁丁和華納兄弟的8年合作關係就這樣開始了。雖然當時有很多德國牧羊犬都在演電影,任丁丁是最出色的狗明星。牠甚至會巡迴宣傳,李和任丁丁時常在電影播完後,上台表演幾招絕活給觀眾欣賞。有一位觀眾回憶:「那是我一生中看過最有趣的一個表演。在狗與主人之間似乎有完美的理解和認識。李在整個表演期間幾乎沒有觸碰這隻狗──他只站在八英呎外的距離下指令。觀眾簡直不敢相信那隻狗有多聽話,耳朵如果沒有被允許是不會垂下,雙眼總是緊盯著主人。整個表演真是異乎尋常。」

任丁丁比任何人類演員更能打動觀眾,更會傳達情緒。牠的電影的利潤比人類演員高許多,所以華納兄弟付給任丁丁的薪資比正常演員多8倍。牠有自己的車、自己的司機,以及自己的辦公室。在電影的收入上面還有廣告代言的收入。任丁丁的運動能力讓牠打進演藝圈,但是牠的演技讓牠成為巨星。在電影裡牠總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總是被考驗或被汙衊,但在最後牠總是勝利者。電影公司覺悟到如果他們失去了任丁丁損失會多大,於是他們孕育了18隻替身狗,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也些會攻擊,有些會跳高等等。

1929年的有聲電影出現不久後,完全取代默片。那年十二月,華納兄弟告知李,他們不打算繼續跟任丁丁合作。那時候任丁丁已經是隻12歲的老狗了。但是這不代表任丁丁的電影事業已經結束了。牠之後跟一家年輕的電影製片廠簽了合約,開始拍有聲電影,這些電影一樣收到喜愛,更讓牠打進更年輕的觀眾群的心裡。李和任丁丁接著巡迴演出雜耍表演,雖然錢賺得很多,但是非常忙碌,一個月要去至少十個不同城市。在這忙碌的期間,李從來沒有考慮過任丁丁有天可能會去世,也根本無法想像沒有牠的生活。

任丁丁在1932年夏天去世,這消息讓全國的觀眾感覺非常好像失去一個家庭成員一樣。李沒有其他選擇,只好開始訓練小任丁丁。但是,小任丁丁卻無法帶給李一樣的成功,形象也沒有任丁丁出色。這時,李開始厭倦好萊塢,對小任丁丁缺乏靈感。他結了婚,搬離好萊塢,到一個像他童年的農場上。小任丁丁繼續拍片,可是三O年代的電影比較少有讓狗當主角,充其量只讓牠們當個配角。小任丁丁在1941年去世的時候,幾乎完全被大眾忽視。

到了任丁丁第三代──牠在1941年出生,但是牠到底是不是任丁丁的孫子到現在沒有人知道。任丁丁第三代讓李重新對電影界感到興趣,因為這隻狗有魅力。當第二次世界戰爭發生,政府要求市民不只入伍,也要求有養狗的人可以捐狗,形成一支狗部隊。李當時很想再次入伍,但他已經五十歲了,而他的價值是在他訓練狗的才華。他被軍隊邀請到加州訓練一群被人捐來的狗。任丁丁第三代也無法入伍,因為牠擔任代言人,吸引更多人把狗捐過來。戰爭結束後,李的注意力又回到電影。電影公司做了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的人知道任丁丁的名字,比任何其他電影明星的人氣還高。沒想到,出生在任丁丁去世之後的小朋友,也一樣喜愛任丁丁第三代,主要是因為家長常常會把他們的回憶傳給孩子。就這樣,任丁丁打敗時間,成為經典。

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大娛樂潮流是電視機的發明。越來越多電視機走進美國家庭,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雖然大家都期待看到任丁丁第三代出現在電視螢幕上,但李不是很信任這新科技,上門的電視節目邀請都被李拒絕,最後只有伯特‧萊諾一人能夠說服李。就這樣,【任丁丁歷險記】誕生了。到了這個時代,「任丁丁」已經是任丁丁第四代。這展開了李和伯特之間奇妙的關係,有點像父子,也有點像師生。沒想到,當【任丁丁歷險記】要開拍的時候,大家發現任丁丁第四代是個不會聽指令了狗!於是,伯特只好使用另外一隻狗來拍這個節目。李知道任丁丁永遠會存在,但他同時也知道永遠也不會有另一個同樣的、原始的任丁丁。

電視劇【任丁丁歷險記】一首播就大受歡迎,收視率不斷攀高。這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忙到不行,幾乎24小時都在拍片或宣傳,就連李的妻子和女兒都沒有閒著。雖然在電視上演出的不是任丁丁第四代,但牠還是有很多粉絲,一樣受歡迎。【任丁丁歷險記】開播的時代剛好是週邊商品開始出現的時代,現在喜愛牠的觀眾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任丁丁商品。你能想到的,就買的到,簡直成為一種潮流。

電視節目到了第四季開始失去它的魅力,也比不上【神犬拉西】的收視率。李在1957年有了輕微的心臟病發作,接著他得了糖尿病,以及中風。最後,李是在1960年去世。因為李從來沒有正式指定一位繼承人,任丁丁的帝國就這樣慢慢地解散了。但這並不表示任丁丁的傳奇也跟著消失──李死後,伯特繼續努力讓任丁丁活耀在電視螢幕上,熱情指數可以跟李相比。這兩個人因為任丁丁失去了很多,包括金錢和家庭,卻似乎毫不猶豫繼續為牠奮鬥。之後也因為誰真的擁有任丁丁經營權的問題起了許多訴訟和爭執。不論如何,任丁丁還是一隻非凡的狗──牠成為了傳奇、經典,牠的故事也活在每個人的回憶裡。

本書追蹤了這位國際巨星任丁丁的故事,作者蘇珊‧歐琳探討人類與狗類之間持久的關係。書中充滿了歷史,不只是關於任丁丁的歷史,也包括美國歷史、世界大戰一和二的歷史、電影歷史、寵物明星歷史等等。

蘇珊‧歐琳使用小說般的敘述方式來解開這一層一層的資訊,讓這本傳記十分好讀,可一口氣看完。她在每一章裡都會用第一人稱的敘述來分享她的調查經歷,包括她去世界各地拜訪所有重要歷史性地標以及與相關人物訪問的過程。從中可見,蘇珊‧歐琳為這本書付出多少,她自己也承認她幾乎對任丁丁著迷。這再次證明,任丁丁在這麼多年後還是個魅力無法檔又讓人喜愛的象徵。


珍藏作者親自簽名的《任丁丁:牠的一生和傳奇》試讀本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一本帶我們走進超現實的性世界:《洞洞之家》

尼可森‧貝克(Nicholson Baker)出生於1957年,之後在伊士曼音樂學校以及哈佛福德大學就學。他寫過許多小說,包括有暢銷小說《Vox》(1992)、《The Fermata》(1994) 在《紐約時報》蟬聯暢銷小說書榜12週,每本銷量在美破10萬冊,也寫過四本非文學書《Human Smoke》、《U and I》、《The Size of Thoughts》和《 Double Fold》 (本書曾獲2002年全國圖書評論獎)。

我讀過他的《編纂人》,雖覺得故事傳達的隱喻甚深,但尼可森的文字讓你讀得懂,是部出色的小說。事隔近二年後,他的最新小說《洞洞之家:一本情色的書》(House of Holes)即將在八月問市,也是今年美國書展主推小說之一,是一部挑戰我的閱讀、我的想像的作品。尼可森用最大膽、最火辣的情慾故事,帶領我們走進一個超現實又有些熟悉的「性」世界。

故事一開始就很顛覆閱讀視覺。珊蒂跟隨大學地理課去採石場做戶外教學時,在一塊石頭後面找到一個手,附屬著一個手臂。回到家後,珊蒂跟這支強壯的手臂說:「手臂,你聽得到我嗎?」手臂跟她索紙筆,寫下自己叫「大衛的手臂」。一天,珊蒂出門回家後,發現大衛的手臂正伸入她室友黎安的衣服裡,在摸她的胸部。

黎安告訴珊蒂:這手臂之前屬於一位叫大衛的人,他去了一個叫「洞洞之家」的地方,想換個大一點的陰莖。那裡的經理叫賴拉,她問大衛願不願意用右手交換。但只是暫時的,只要有人找到他的右手還給大衛,就可以接回去。在珊蒂面前,大衛的手讓黎安享受性高潮,高潮之後,大衛的手指呈現個O形,黎安就這樣咻一聲被吸進去了。珊蒂問大衛的手臂:「黎安到哪裡去?」他回答:「洞洞之家。」第二天晚上,珊蒂也同樣讓大衛的手臂滿足她,最後也被吸進大衛O形的手指,來到洞洞之家。

珊蒂抵達洞洞之家後,在門口遇見一位叫紫卡的女人。她跟紫卡說,她在找屬於這個手臂的男人,於是紫卡帶著珊蒂去找賴拉。珊蒂見到賴拉跟她說她好像愛上大衛的手臂,想要找大衛的人。賴拉要求珊蒂幫助其中洞洞之家的男人清洗身體,因這些男人都把他們辛苦賺來的錢帶到這裡花。

洞洞之家每天來往進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如希望在洞洞之家為心愛女人舉辦一場與眾不同的俄羅斯演奏會的男人查克;失業男子潘德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奇怪廣告:「你能夠進入一個替代世界嗎?你能夠訪問別人有關他們的性經驗嗎?薪水高、一定要喜歡裸體的人。」那些廣告文字激起他的腎上腺素後,他整個人立刻被吸進洞洞之家;來到嚮往的洞洞之家的樂帕在門口遇見一個她心目中完美男人達特,也因為她的性喜好,達特說她適合開他們的色情飛機,這架飛機飛往各個城市,將不好的色情片全部吸起來,只要世界上存在的色情片越少,被吸到洞洞之家的人就越多。

洞洞之家的傳聞越傳越烈,每個人竭盡所能希望找到入口進來窺探,藉此滿足現實生活中不宜宣揚的「性」致。

珊蒂終於在洞洞之家找到大衛,但他人不在。她請大衛的手臂寫給大衛一張字條,就說他想跟身體重逢。字條上同時留下珊蒂的房間號碼和見面時間。大衛果然準時出現在珊蒂門口。珊蒂對他說,她這陣子陰蒂上都蓋著神奇的布,因她的體液有特別的魔力,可以把大衛的手臂接回來,於是大衛欣然接受地跟珊蒂做愛了。

洞洞之家最終人滿為患了。賴拉最後宣布是該停止營業洞洞之家的時候,希望每個人明年再來。而今年的最後一個活動需要用到卡戴爾銀色的蛋,讓它重新孵出。在洞洞之家的男女醒來後,就像初生嬰兒一樣,什麼都不懂了。過了一天後,他們又發現親吻這件事,接著發現做愛。雖然這一切對他們都是全新的體驗,也讓他們充滿純粹的歡樂。

《洞洞之家:一本情色的書》絕對跟你過去所讀過的任一本小說不同。小說裡的毎一章節述說著一個故事。作者大膽地帶著讀者走個超現實卻又熟悉的世界。在這裡,讀者挑戰任何想像過的性幻想和性慾望,也有些甚至是想像不到的,全都在作者筆下生動演出。作者妙筆生花地回應我們活在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也藉由這本小說來激起讀者壓抑的慾望,是一個既歡樂又令人驚喜的故事。

不要將這本小說看成純粹的情色文學,如朋友Tina所說:「我一開始讀也覺得是不是over了,可是我發現再讀下去,你會了解作者一直保持一種幽默和諷刺。它不只是本色情小說,其實裡面是有故事的,也有在評論社會的價值存在。」覺得她對本小說的總結評論寫得很棒!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在一座破碎的城市,人的犯罪與動物存有共棲關係:《動物城市》

《動物城市》(Zoo City)這本小說不僅擄獲像我這樣一位「非奇幻迷」的喜愛,就連讀過書稿的朋友Tina也評價:「這本很好看,很精采!」

《動物城市》已榮獲英國頒給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Arthur C Clarke 年度最佳科幻小說獎(歷年來榮獲本獎的作家包括:瑪格麗特.愛特伍、柴納‧米耶維及伊恩‧麥里奧。出版本小說的出版社Angry Robot Books也被讚稱是英國「最有創意以及令人興奮」出版社之一。)入選提名Locus 獎,以及John W Campbell 的「最佳新作家獎(這是美國三大最有名望的科幻小說獎之一)以及入選提名2010年約翰尼斯堡大學的「最佳創意作品」!

這本小說的故事靈感來自於一個真實的約翰尼斯堡地區Hillbarrow。這位來自南非的作者羅倫‧布克斯(Lauren Beukes)出生於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是一位長篇和短篇的小說家、專欄作家、記者及電視劇編劇。她是南非最大的動畫工作室Clockwork Zoo 的主編劇。目前她與丈夫和女兒住在開普敦。她說:「Hillbarrow曾經是約翰尼斯堡最國際性的地區,所有的餐廳都開在那裡。後來它成為一個波西米亞區,住有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開始有很多毒品和種族混雜。它現在是個貧窮的地區,卻試圖恢復自我原有的特色。」作者花了很多時間跟這些人見面及對談,也僱用一位當地人幫她翻譯,並保護她,是冒著生命危險寫完這本小說。

《動物城市》是一本迷人的都市奇幻小說,故事背景設在現代的約翰尼斯堡。小說主角銀子十二月(簡稱「銀子」)擁有尋人的天份,就算當事人不想被找到也無法遁藏。問題是,當你去找麻煩、翻舊帳的時候,事實自然會浮現,而這個事實讓一位當地惡霸試圖殺人滅口。作者羅倫‧布克斯編織出一座破碎的城市。在這裡,魔術是真實的、可怕的,而犯罪與動物存有共棲關係。

故事描述:動物城市住有一群「被動物」的人。這些人跟動物在肉體上被一股魔力連接,因為他們犯過罪,而這些動物代表著牠們主人的罪。這個城市充滿了暴力、偷竊和兇殺案,這一切都已經被居民看為正常生活。

二十幾歲的前記者、前吸毒犯「銀子」身上背有一隻樹獺。她每天醒來出門前,必須讓這隻樹獺爬到她的背上,等牠找到舒服的姿勢以後才能出門。這隻樹懶是有個性的,只要牠不贊成銀子的任何動作,牠就做出暗示讓銀子知道。人獸關係有點像朋友,又有點像家人。

銀子每天寄詐騙電子郵件騙錢過生活,所賺的錢都拿去支付她因吸毒欠下的債。除了是騙子之外,她還有另一份工作──可以幫助人尋找他們失去的東西,但唯一原則是不尋找失蹤的人。因「銀子」天生擁有尋找失物的直覺。當她走在街上時,能夠感受到路人失去的東西。雖然這是個天賦,卻也是個負擔。她可以在人的身上看到像蜘蛛網的線條,連接到他們失去的東西。這些線索就像蜘蛛網一樣細,但有些人像拖著鋼絲一樣辛苦。銀子將這種能力看作是一種魔術,但是如果一個失物是被人偷走,她的魔力就無法施展。

曾有一位老太太聘用銀子尋找她的結婚戒指。銀子握住老太太的手,就能看見戒指的模樣,以及它的位置。就在銀子找到戒指後,還沒有機會將戒指還給老太太,老太太就遭謀殺了。走出老太太的家門口時,銀子認識一對陌生男女。男的身邊有條瑪爾濟斯狗、女的則有隻禿鸛鳥。他們希望銀子幫忙找人,但銀子堅持不找人。在與他們談話時,銀子試圖讀解這兩個人。她發現,瑪爾濟斯是空白的,什麼都沒有失去,是特別少見的情況。相反地,禿鸛鳥失去的東西在銀子的腦裡非常清晰。即便銀子知道禿鸛鳥在想什麼,她還是堅決拒絕幫他們找人。

因警察懷疑銀子是想偷走這戒指而將老太太殺了,便把銀子請到警察局協助調查。警方會懷疑銀子是有原因的,因為她當年就是因協助凶殺案──害自己的哥哥被槍殺──做了三年牢,現在背上才會有樹獺。

離開警局後,一位重量級的音樂製作人歐帝找上銀子。歐帝之前的風格都是製作一些暴力、色情的音樂,但現在改製作陽光偶像團體。銀子一看到歐帝就發現他頭上有一圈黑色的烏雲,像一塊腫瘤一樣,代表著他所失去過的東西。但他的線條都被剪斷了,像是一條章魚的手腳都被切斷一樣。歐帝拜託銀子尋找他的一個音樂偶想團體──一對雙胞胎兄妹,其中的妹妹離奇失蹤了。歐帝不想有任何負面新聞被媒體發現。如果銀子可以在他們新專輯發行之前找到妹妹,歐帝答應付給她一百五十萬蘭特。面對眼前誘人的獎金,銀子最後破例接下這個尋人案子,也讓自己捲入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謀殺案及走進這個城市裡最非法的地下世界。

「銀子」這個主角雖然堅強,卻也有充份的瑕疵。作者筆下刻畫出一個絕望的約翰尼斯堡,它的黑暗和魔力卻是如此強力地吸引人。有時書中機智和詩意的文字簡直就是魔術、故事非常有魅力、很有異國情調的角色又殘酷又美麗,整個時間約翰尼斯堡的背景在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等待攻擊的危險。從骯髒的貧民區到黑道戰爭到超現實的恐怖,《動物城市》是一本充滿艱苦的邊緣和令人厭惡的驚喜。

知名漫畫《Fables》的創作人Bill Willingham讀後相當激賞: 「在《動物城市》裡,我們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看到充滿的熟悉,在一個不久的將來,有一個破碎的約翰尼斯堡充滿受損的奇才。作者證明她第一本小說的成功不是運氣,她寫作的能力比我在最好狀態的時候還要厲害。如果我們的文字是子彈,羅倫‧布克斯是一個在充滿喝醉的機關槍手的世界裡的一位神射手,對著我們發射她的構想和影像,用她狡猾且有致命力的準確度,什麼都不浪費,什麼都不缺少。只要她願意繼續寫,而我有閱讀能力,我會密切注意她的創作生涯。」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在一個不仁道的封閉國度裡仍存有正義與真情:《Dark Parties》

去年二月,在從機場開往台北的車上,安老闆興奮聊起這個故事。當然,我對於發生在封閉社會背景下的小說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更相信編輯也會同樣喜歡它。

這本小說賣出的第一個語文是德文,當然順理成章率先於二月在德國出版,德文書名是《NEVA》(右圖)。小說出版後,果然贏得許多書評家與讀者的青睞,更被喻為像是一本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遇上青少年版的喬治.歐威爾《1984》,同時被讀者票選為「三月最佳精裝本小說」。英國出版社Orion、美國出版社Little, Brown預計在今年八月同步出版。(左圖為英版封面)

小說故事描寫:妮娃和莎娜是對好朋友,出生在一個封閉國度。她們原本能像其他少女一樣,不理會國家政治,無憂無慮盡情揮灑她們的洋溢青春。但因國家的封閉,加上青少年能夠順利長大成年的機率低,導致國家人口數驟減,因此政府實施很多不人道的政策要求人民生育,但是人民完全無視政府的百般欺壓政策。

妮娃和莎娜眼見這一切,決定執行一個反政府行動,於是她們找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莎娜的男朋友布萊登一起組織一個名為「黑暗黨」,並在城市內的每面城牆噴漆寫下一些反政府的標語。一天,當莎娜積極打電話動員時,妮娃情不自禁地親吻了布萊登,這一吻也點燃她從不曾有過的熱情。

當妮娃與其他黨員在城市每個角落寫下反政府的口號時,警察開始審問妮娃。妮娃在父親的施壓下,到他擔任政府最高委員會成員兼古代歷史大臣的單位工作,卻也讓她無意間發現一個秘密檔案。當中證明在她生活的社會之外,還有其他受苦的生命,而政府一直堅持對外封閉的目的,就是要隱藏這國家以外所發生的事情。就在這時,妮娃收到一封來自她失蹤逾10年的祖母的信。信中告訴她,她有機會可以逃出這個國家,一切端看妮娃選擇留下來幫助改變這個國家,還是決定獲得自由。

這時,莎娜因為反政府宣傳而被秘密拘捕,並且送進「婦女生育中心」。在那裡,政府專門囚禁一群持有異見的婦女,並且強迫她們受孕生子。一心想救出莎娜的妮娃,被她的父親發現她已偷看過秘密檔案,當下把她解雇,讓妮娃與布萊登可以全力救出莎娜。就在潛入中心營救莎娜時,妮娃與布萊登倆人也因共患難而滋生愛苗。

在兩人尋找莎娜期間,他們目睹政府對於囚禁女孩強行生育的恐怖行動,也懷疑被關進中心的莎娜應該受到政府強行受精的迫害行動,但是莎娜對於在「婦女生育中心」的一切生活完全記不得,就像失憶一樣。

費盡千方百計才救出莎娜後,布萊登向妮娃坦承自己是政府派來監視莎娜的人,並授命在營救莎娜的過程暗中殺死妮娃,但是他下不了手,因為他已經愛上妮娃。在洩露自己的執勤身份後,布萊登瞭解自己跟妮娃不會有結果,便黯然走開。

妮娃終於說服了莎娜,倆人一起逃離這個國家,卻在邊界遭到拘捕。當時的莎娜也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並且同意簽署一份對國家效忠的保證書,自願再回到「婦女生育中心」,但是妮娃抗拒不從,最後在她的父親協助下,得以順利離開這個國家,而布萊登也放棄一切政府贈與他的財富地位,跟著妮娃一起逃走,並找到妮娃的祖母。站在安全的邊境外,妮娃和布萊登決定揭發國家封閉的原因和青少年的高死亡率秘密,並發誓一定要再回去拯救他們的國家和人民。

《Dark Parties》是旅居倫敦的美國作家,也是資深兒童文學編輯Sara Grant的第一本小說。故事雖然穿插黑暗與不仁道的情節,卻也充分展現在一個封閉國家裡仍存的正義、勇敢、真情與浪漫。

出版社為作者成立一個官方網站:http://www.sara-grant.com/




Sara Grant 除了是位旅居倫敦的美國作家,也是英國兒童文學經紀公司Working Partners Ltd的兼職編輯,及《Undiscovered Voices》文選的合作編輯,這本文選集是收錄英國兒童作家和插畫家協會成員筆下最佳的青少年小說。《Dark Parties》是她第一部發表的小說。她現在忙碌撰寫第二部小說《Half Lives》,已買下版權的英、美、德國預計於2012年出版。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荒野之心和奮鬥求存共生的冒險故事:《Jamrach's Menagerie》

英國於前晚(16日)公佈2011年柑橘獎的20部初選小說名單,本本故事精彩萬分,實力相當。其中兩本──《Great House》和《The Tiger's Wife》在小說出版前讀過,極度喜愛,也盼它們的中文版出版時,同樣得到台灣讀者的青睞。

早在柑橘獎公佈初選名單前一個月,我剛收到初選小說之一《Jamrach's Menagerie》的書稿,也在多頭馬車閱讀中緩慢進行。三不五時與編輯好友喝咖啡時,腦子會「咚咚」跳出某一故事情節,嘴巴會搶著說這個故事。

這是一個發生於十八世紀水手和走私販的色彩鮮明世界。榮獲文學獎項的英國女小說家Carol Birch的新作小說《Jamrach's Menagerie》精湛描寫出靈與肉的樞紐,充滿奇想又佈滿緊張,被喻為與楊•馬泰爾的布克獎得獎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神似之處,同樣以荒野之心、奮鬥求存為經緯,編織出一幅精彩的冒險故事。

故事描寫:我,流浪兒傑弗•布朗,有過兩次生命。

第一次,在泰晤士河的污泥濁水邊,空中彌漫著淫雨、迷霧和腐敗的氣息,嬌小的母親在小木屋裡生下我。我對人間的第一印象是母親與一個男人互指鼻子對罵「騙子!婊子!」,接著上演的是,口袋毫無分文,逃離棚戶,赤腳踏上倫敦橋。在倫敦街頭上,只見塵埃,尋不著黃金。

第二次,是在八年後的高街。我與老虎迎面相逢,無處可躲。之後發生的故事,宛如一幅畫報上的傳奇。

在大帳篷裡,老虎把我叼在口中,而我一個神色也不敢亂動,台下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喝彩聲絡繹不絕,躲在舞台布幕後的班主查理斯直誇我是天才。

馬戲班的新生活開始了。老虎一手捧紅我,讓我成為馬戲班的活招牌,我也將馬戲班視為自己的家。每當報幕員蒂姆叫喊我的名字時,就是讓我跟隨班主查理斯到前往他的動物園。我很喜歡這份照顧動物的工作,因為牠們都是我的朋友。

只要空閒下來的話,我就到水手吧消磨時間。這裡是走私販子和娼妓的樂園,瀰漫著濃厚熱糖酒的氣息。班主查理斯與酒吧裡那群走私販子都一樣,專做壞事。

班主查理斯喜歡動物,也喜歡孩子。蒂姆、我和伊莎貝三人整天混在動物園裡,看著東方的異獸奇禽,學著用洋濱涇葡萄牙語唱歌,快活地如同踏上遠東大商船的甲板,但是這或許也是命運的預兆吧!?

我和蒂姆走進「萊山德號」的狹窄艙房,這艘船是班主查理斯專門用來運送奇珍異獸的走私船。據傳,這次「萊山德號」將駛向傳說中的南海,狩獵龍怪(如果這個東西當真存在的話)。負責指揮「萊山德號」的普雷科特船長心中只掛記著路途安全與《聖經》,我們則負責不時地撫摸野牛皮和馬來鸚鵡的羽毛,聽著老水手漫談捕鯨的故事,屏息等待一趟新歷險。每當夜裡入睡後,龍怪就現身在我的夢裡。牠身披犀皮,目若懸鈴。

命運終究沒有辜負我們的期待。在東印度群島附近的海岸,狩獵小組已經登岸紮營。一頭鼻孔會噴煙、牙似鱷魚的四腳怪獸向我們迎面撲來。牠肯定是傳說中的龍怪,於是我們將牠五花大綁關進籠裡。自從龍怪被關進籠子後,牠不再出現在我的夢中。

「萊山德號」越過東中國海,駛入太平洋深處。一場《聖經•出埃及記》式的災難襲擊我們,七日七夜不見天日,地平線鎖閉,颶風狂怒,我們駕駛的「萊山德號」宛如一條垂死的鯨魚,沉入海洋底下。我們與普雷科特船長一行12個人登上小艇,齊聲向慈悲的救世主祈禱,同時睜眼看著同伴被大海吞沒。迷信的水手抱怨:「這一定是獵取龍怪的報應。」在多日得不到海上救援下,我們終於分完船長身上的最後一塊麵包,然後一個個餓死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

在我的這個惡夢中,龍怪又出現了。當我醒來時,已經來到智利的海岸,一位陌生面孔的女生餵我喝水。她說了一連串的話,但我只聽懂一個詞「小水手」。回到倫敦後,班主查理斯開始拍賣馬戲班,決定退休養老。我則專心攻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希望能藉它找到創造奇異生靈的秘密,但我始終無法確認自己與龍怪的相遇究竟是夢是真。

本小說的精彩在於採用三個暗喻:一是英國浪漫主義的「湖畔派詩人」之一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經典詩作《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老水手獵殺信天翁受報應,全船渴死;二是《白鯨記》裡追殺莫比•迪克導致全船覆滅;三是冒險故事《格列佛遊記》的故事主人翁返回人世後,真幻難辨。同時,也教人拍手叫好的是小說的結局--作者故意編寫一個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種版本結局:是夢?是真?留給讀者無限的編織與想像。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化歌詞為同名小說:《來自戰場的信》

週六下午待在公司處理幾本書訊,說好不去看公司郵箱,最後輸給薄弱的意志力,打開吧。掃過幾封能夠當下回覆的郵件後,索性讀起昨日寄到的新書訊,驚喜讀到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將根據自己唱紅大街小巷的福音歌曲〈來自戰場的信〉(Letters from War)改寫成同名小說,全美預計於9月出版。

這本小說是美國基督教出版社Howard Books的2011年秋季主打小說。它原本是家小有名氣的獨立出版社,在三年前,就被西蒙•舒斯特集團併購,成為該集團經營基督教叢書的搖錢樹,出版有《標竿人生》作家華里克的《這一天,是為了你》(究竟)、感動全美的暢銷書《互換的人生》(木馬)等膾炙人口作品。雖被大集團出版社併購,它們不改其出版理念,仍以廣宣基督而經營,只不過書類拓得更寬,觸角延伸到小說。《來自戰場的信》就是這樣誕生的。

《來自戰場的信》是由當代福音歌手馬克•休茲與美國浪漫小說家又被稱是「基督小說界的尼可拉斯•史派克」Travis Thrasher 共同合作的小說。精彩的是,本小說結構是根據於馬克•休茲2003年暢銷專輯《故事和歌曲》(Stories & Songs)裡收錄的一首同名歌曲〈來自戰場的信〉的歌詞。

〈來自戰場的信〉這首歌在馬克•休茲的渾厚又傷感嗓音下,詮釋地盡善盡美。它曾於2004年被美軍採用為「Be Sefe-Make It Home」活動的主題曲,更是全軍電台點播排行榜的冠軍。

這首歌曲是由馬克•休茲與著名鄉村歌曲女作家辛蒂•摩根(Cindy Morgan)聯手譜寫,因當時美國正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許多年輕男子都被派往海外的戰場,也難以避免有傷亡,造成不少家庭的破滅與哀痛。

歌詞中,年輕男子詹姆斯被派往戰地後,他的母親收到兒子從戰地寄來的家信,寫著自己經常想起父親和過去的生活,為了維護生存的尊嚴和權利,他來到戰地,最後更表示自己是為了母親而戰。母親讀完信後,感慨萬分地回信,希望兒子珍重,平安歸來。在書信的魚雁往返之後,母親收到從戰地寄來的最後一封信,這次寄信人不是兒子,而是與兒子一樣的參戰軍人。信中說,當他孤立穿梭在槍林彈雨中時,有位人英勇跑回來救他,最後卻不幸被敵軍俘虜了,而那位英勇軍人就是您的兒子。他之所以寫這封信,就是因為他答應過救命恩人的要求,寫一封信給他的母親。從這封信後,不再有從戰地寄來的信了。

儘管萬分的悲傷,這個母親仍堅信兒子還活著,每天為他祈禱,不斷地寫信給兒子,請他一定要平安回家。兩年後,一個落葉凋零的秋天,有輛汽車駛進她家門口,她心裡不由地猜想是不是美軍前來通知兒子死亡的噩耗。當車門打開,一位穿著軍服的英挺軍官下車,這不就是她整日思念的兒子嗎?兒子告訴母親,我遵照您每封信的吩咐,終於平安回家了。他衝向母親的懷抱,緊緊地抱著,被他丟在一旁的行囊裡,裝滿母親這些年來寫給他的每一封信。

小說的開場白是兒子的一段簡短告別信,結尾處寫下:

我不是在道別,而是在給個承諾。
I’m not writing to say good-bye. I’m writing to make a promise.

他果然遵守諾言,平安歸家。

馬克•休茲除了是位歌手之外,也是一位牧師。從小失去父母的他,在兩歲時被善心人士收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長大後,他曾是位運動健將,卻始終鍾情於音樂。自勘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市場行銷學位後,他本想一圓音樂夢,卻因對宗教的熱忱,陰錯陽差成為一位青年牧師,在一所基督教長老會擔任團契領導人。因這份工作給予他許多靈感,使得他漸漸將身邊周遭的人的故事譜成歌曲,在聚會中演唱,不著痕跡地宣傳神恩,自己能寫能唱的音樂才能也逐漸遠播,推出一張張的流行福音音樂專輯。

我也在Youtube上找到馬克•休茲自彈自唱這首深刻著墨母子間動人親情的歌曲〈來自戰場的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u1Cwq1DiM


〈來自戰場的信〉的中、英文歌詞(收錄自銀行網站 西洋音樂):

She walked to the mailbox on that bright summer’s day
她在那個明亮的夏日走向信箱
Found a letter from her son in a war far away
發現她在一處遙遠戰場的兒子寫來的一封信
He spoke of the weather and good friends that he’d mad
他談起天氣和他結識的好友們
Said I’d been thinking ‘bout dad and the life that he had
說,我時常想起爹和他曾經有過的生活
That’s why I’m here today, and at the end he said
那就是為何我今天會在這裡,而在最後他說
You are what I’m fighting for
你就是讓我奮力怔戰的理由
It was the first of the letters from war
那是來自戰場的信件中的第一封

She started writing
她開始寫信
You’re good and you’re brave
你是個好孩子,你很勇敢
What a father that you’ll be someday
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父親
Make it home, make it home
你一定要回來,平安回來
She wrote every night as she prayed
她每天晚上都一邊祈禱一邊寫信

Late in December, a day she’ll not forget
十二月末,一個她將不會忘記的日子
Oh her tears stained the paper with every word that she read
啊,隨著她讀到的每個字,她的淚水沾濕了信紙
It said, “I was up on a hill, I was out there alone”
信上說,「那時我在一個小丘上,那裡只有我自己一個
When the shots all rang out and bombs were exploding
當槍聲隆隆響起,砲彈四處爆炸
And that’s when I saw him, he came back for me
就在那時我看到了他,他回來救我
And thought he was captured, a man set me free
而儘管他被俘虜了,有一個人讓我得以逃生
And that man was your son, he asked me to write to you
而那個人就是您的兒子,他要我寫信給您
I told him I would, oh I swore”
我告訴他我一定會的,啊,我發誓」
It was the last of the letters from war
那是來自戰場的信件中的最後一封

And she prayed he was living
而她祈禱他還活著
Kept on believing
也始終相信著
And wrote every night just to say
並且每晚都寫信,只為了說
You are good, and you’re brave
你是個好孩子,你很勇敢
What a father that you’ll be someday
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父親
Make it home, make it home
你一定要回來,平安的回來
Still she kept writing each day
她仍然繼續每天都寫信

Then two years later, autumn leaves all around
然後兩年之後,當秋葉四處飄零
A car pulled in the driveway, and she fell to the ground
一輛車開進車道,而她跌坐在地上
And out stepped a captain where her boy used to stand
車中走出一個上尉軍官,不再是她昔日的那個小男孩
He said, “Mom, I’m following orders from all of your letters”
他說,「媽,我遵照著你所有信中的吩咐」
And I’ve come back home again”
而我終於再度回家了」
He ran in to hold her and dropped all his bags on the floor
他跑進門擁抱她,把她所有的袋子都放在地上
Holding all of her letters from war
那裡面裝著所有她在戰爭中寄去的信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來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超級黑人名模華莉絲•迪里是活出堅毅又美麗的花朵:《沙漠之花》

我在亞馬遜書店無意間看到華莉絲•迪里多年前寫的傳記《沙漠之花》(Desert Dawn),也搜到有電影公司已於幾年前根據其傳記拍成電影,已在22個國家上映,深獲好評,但是台灣似乎一直沒有片商引進該片。一天,與一位從小看電影長大的出版友人在MSN上聊起她及她的電影。他,果然是熱愛電影之人,不僅知道這部電影,還記得它的電影海報,最後在他的熱心幫助下,找到電影播放連結,讓我周末在家觀看【沙漠之花】。電影拍得真實,我的情緒幾度很激動,而她的傳記,是用她自己的文字,寫得更扎人,讀來更刺痛。

從索馬利亞走到世界伸展舞台的超級黑人名模華莉絲•迪里(Waris Dirie),擁有一張美麗姣好面容,但她站在舞台上的燦爛笑容背後,刻有一段她洗不掉、忘不了的悲慘童年的刺青。

她曾公開說過,她不斷說服自己不要再想那段在索馬利雅遭受割體的不堪往事,但一看到世上還有其他女孩正在忍受與她過去一樣的痛苦時,由衷地想藉由自己的知名力量,引起全世界人對於尚存的割體舊俗文化的撻伐,挽救正在受苦或即將遭受不人道對待的女性。

她於2004年親撰的傳記《沙漠之花》中,悲傷回憶起出生於索馬里沙漠的她,四歲遭到父親的朋友的強暴;五歲被迫接受女性割禮,手術後有數月無法下床,一直到她現在成年後,她因不人道的割體無法感受到性愛歡愉;十二歲時,她的父親為了5頭駱駝竟將她嫁給一位六旬老翁。

當時正值似懂非懂男女之愛的她,想起同村的姊姊都被父母當作交易品,嫁給父叔輩的男人當老婆,生活悲悽不堪,這讓她害怕過同樣的生活。一個寂靜的深夜,她對著躺在床上睡覺的母親悄聲說:「我要逃走!」然後,她逃出家門,穿過沙漠,渾身被樹枝劃得傷痕累累,有好幾次差點淪為獅子口中的食物。

一路輾轉遠離家園後,她在親友幫助下打過許多零工,付出體力的勞苦,卻能篤定自己真的逃出那個可怕之家,心底更確認自己的生活是自主安全。一次偶然機會下,她到倫敦幫傭,卻有人發掘她的美,幫她拍了許多照片,訓練她成為伸展台的模特兒。當時十八歲的她,還不懂說英語。她想在時尚伸展台上力爭一席之地,除了必須克服語言障礙之外,更得比其他新進模特兒更努力,因為她是一位黑人。

《沙漠之花》是由她自己述說華莉絲•迪里的故事,字字含淚細數她如何從一位索馬利亞牧羊女搖身變成美國超級名模的不平凡人生,也將她曾遭受痛苦的私人隱私勇敢公諸於世,藉助破除一個已經殘害無數婦女的舊習俗。

華莉絲•迪里現在是超級名模,也是聯合國反割禮組織的發言人。《沙漠之花》一書出版後,不僅感動許多讀者,至今仍是美國暢銷傳記,更於2008年被改編成電影【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全球已有22個國家已經上映這部電影,撼動無數觀眾。美國也將於今年全美上映,讓這位勇敢女生大膽說出的不幸及奮鬥故事,能夠鼓舞陷於時運不濟的悲傷人與救出蒙受割體痛苦的不幸人。

她的傳記之所以取名為「沙漠之花」?那是因為「華莉絲」這個名字在她的故鄉索馬利亞中意喻為「從沙漠開出的花朵」,而她的故事也如其名,堅毅又活出美麗。

電影【沙漠之花】榮獲西班牙聖沙巴士提安影展(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觀眾票選最佳歐洲電影獎。其電影的精彩預告片,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sFybvh4Iw


這款就是出版友人記憶中的【沙漠之花】電影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