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雨捕手》

英、美文壇新崛起的新生代暢銷作家 Julia Stuart 出生於英國中部,在學校修讀法語和西班牙語,並曾在法國和西班牙教授英語,之後返回英國便進入報社工作,現在是《獨立報》的記者。她近十五年的記者生涯,已為自己積累不少豐富生活歷練,這些自然成為她創作小說上的最佳題材。她的首部小說《佩里戈的媒人》初試啼聲便得到讀者熱烈迴響、躋身英美暢銷小說書榜、譯成11國語言發行後,她的寫作文采贏得各方讚賞。事隔兩年後,她推出的第二本小說《雨捕手》(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一樣攻佔英美暢銷小說排行榜,並獲選美國獨立書商的「八月選書」,更奠定她身為暢銷作家的實力。

透過一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來洞察他的內心

故事的主人公巴薩札是名普通的倫敦塔守衛,與妻子希比一起住在塔區,每天生活得應付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像是為了幫助教會募款而偷偷躲起來寫色情小說賺稿酬的教士,還有總是露出對守衛一穿象徵歷史意義的制服感到好奇的遊客們。這些人對他們來說不難應付,最困難的是他們要如何共同建築一個真正的家。

三年前,他們的孩子不幸夭折,在他們的婚姻劃下一道永遠不可彌補的傷痛,而不斷為愛子之死感到沮喪自責的巴薩札將生活精力轉移到收集雨水標本,試圖擺脫心中的陰鬱寡歡。

就在此時,中國政府聽聞贈送給英國的金絲猴死掉了,為了表現兩國邦交情誼,二話不說又贈送一隻金絲猴到倫敦。英國女王不想因金絲猴死亡事件而破壞與中國的外交,決定將這隻從中國運來的「外交動物貴客」請到倫敦塔,甚至白金漢宮也宣佈其他來自各國的動物貴客也將從倫敦動物園一併遷移到倫敦塔。這個主意乍聽起來很荒謬,但也不盡然。早在13到19世紀期間,倫敦塔的主要職責就是保管邦交國贈送的各類珍奇動物。

為了妥善照顧這些珍奇異獸,巴薩札引發一連串意想不到又不可收拾的麻煩事,將倫敦塔搞得烏煙瘴氣,甚至讓他的妻子希比對他不諒解,最後選擇離開他,獨自一人到倫敦地鐵公司的「失物招領部門」工作生活。

面對妻子的離開,再看到一批批動物送進送出,巴薩札頓然失去生活的重心,只能在獸籠前如同無靈魂之軀遊蕩著。他為了挽回希比的心,有天故意將多年來收集珍藏的雨水標本遺失在地鐵裡,期盼有善心人士能夠將他的失物送交到妻子工作的部門。當希比看到乘客送來的失物時,她才解讀到那些存放在試管中的雨水等同收集丈夫巴薩札無數的悲傷淚滴,更恍然明白他一直以何其錯誤的方法在為自己贖罪,為他自認應該對兒子的死負起莫大責任的自我懲罰。

這是個感人的故事,也是一部感情至深、觸動人心和異想天開的小說。奧德賽書店的經營代表愛蜜莉‧克洛(Emily Crown)日前在紐約的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台大力推薦《雨捕手》是她近期最喜愛的小說,並稱讚:「它是一本我會一讀再讀的小說。」



(英國版封面)

〈後記〉
作者的處女作《佩里戈的媒人》締造暢銷佳績後,她的英、美出版社不約而同先發制人以高價合約簽下她的第二本小說,描述一對住在倫敦塔的夫妻的《雨捕手》(The Raincatcher,這是原初的書名),後來作者交稿後,英美編輯讀完稿,腦力激盪來回在紙上列出好幾款書名,後來美國版改為《倫敦塔‧動物園‧烏龜》《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英國版決定用《巴薩札與他的倫敦動物園塔》(Balthazar Jones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Zoo)。但我個人還是偏愛《雨捕手》這個沒有被沿用的書名。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華麗男孩》

再一部有關猶太的小說,再一次讓我從不同的「他」看這段過去。

《華麗男孩》(Rich Boy)是一部為了那些閱讀過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的《再見吧,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卻仍懷念書中那個具有深遠意味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一直被著名猶太作家伯納德‧馬拉末(Bernard Malamud)在代表作《店員》(The Assistant)中描寫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猶太貧民區一家小雜貨店的義大利浪蕩青年法蘭克最後皈依猶太教、改邪歸正的故事所震撼的讀者們而寫的小說;為了那些喜愛電影《癡鳳啼痕》(Marjorie Morningstar)的影迷們而寫的小說。顯然地,它不單是為猶太人而寫,也為欲瞭解過去這段經歷與感受的讀者而寫。這個故事能夠讓你產生強烈共鳴,也會是你一直尋覓的故事。

故事描寫:1970年代,費城,藍領階層的猶太社區。男孩羅伯特生在一個平庸家庭,住在這個貧困破舊的猶太社區,但他英俊如天使般乾淨而無辜,聰明如天才般讓人自行慚愧。當原本心如白紙的他燃起第一個欲念後,簡單生活轉成複雜,單純思想化成邪惡。

天生俊俏又聰明的羅伯特從費城的窮巷破弄社區考上新英格蘭大學,再因天賦聰穎爬到曼哈頓市的金字塔頂端生活,穿梭在不同的誘惑、心傷和交易之間認識女人。這時的他已被眼前欲念吞噬,並察覺到自己身上所剩的僅是皮骨血肉之身。他一腳踩在眾人之上,擁有一切他人嚮往的地位與富足,但他開始徒增悲傷,心智迷惘。究竟這是欲望的溫床,還是欲望的墳墓,他始終理不清也思不透。

就在羅伯特苦惱自己已經不身處在當初乍來的那個世界時,他邂逅了一位美麗的猶太女孩。她的出現慢慢地喚醒他淡忘自小生長的舊破社區及猶太生活,揭開他一直小心呵護編織的新身份。

躋身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小說書榜的《華麗男孩》是一部關於欲念與男孩成長的故事。它採用幽默又中立的態度來領悟、來聆聽這個具有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的故事。

本小說作者Sharon Pomerantz 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外交系。她的短篇小說經常發表於美國知名報章雜誌。1998年,她筆下的故事《鞋》(Shoes)在NPR的廣播節目〈精選短篇〉(Selected Short)中朗讀。2003年,她的小說《Ghost Knife》曾刊登在《犁頭》(Ploughshares),被選為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她目前在密西根大學教授英寫作課。《華麗男孩》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住進精神病院意外找到人生的「有趣」:《不可笑的人生》

《不可笑的人生》(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是一部以精神病院生活為故事背景的喜劇小說。它描述一位16歲男孩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治療的短暫生活裡,相遇相愛病院裡的一位憂鬱症女孩,從此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愛情和成長的壓力。

故事男主角克雷格就跟現代許多紐約男孩一樣,充滿野心與夢想,將考進曼哈頓最好的明星高中視為人生第一志向,因為唯有考進眾人擠破頭的第一志願高中才能考進常春藤的一流大學,大學畢業後才能躋身社會受人尊重的高薪職位。就在克雷格日以繼夜挑燈夜戰讀書下,終於如願考進人生第一志向的明星高中,但是他的惡夢生活隨之而來。

克雷格考進這所集合全美天才學生的高中後,發現他的資質不像班上其他同學的天生聰明,不管他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個中等生,或者名次更後面的差勁學生。這樣的爛成績讓他憂鬱起自己的未來,開始食不下嚥,也無法入眠睡覺,逐漸扼殺自己的青春性命。他的父母因擔心他這種自殺傾向的行為,便將他送到精神病院治療。很無奈的是,青少年病房沒有空病床,他只能暫時被扔進成年人精神病房住下來。在這所病院裡,他接受一位喜歡碎碎念的精神科主治醫師鮑比的心理治療,最後鮑比成為他的心靈導師;他也遇見一位患有現代憂鬱症的漂亮女孩諾艾爾,最後愛上了她,倆人一起扶持走過憂鬱症。住在院裡的短短幾天,他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那顆孤獨無助的心也重新找到對付生活焦慮的力量。

這部充滿幽默喜感的小說是年輕作家Ned Vizzini的第二本小說,也是發生在他23歲那年的真實故事,因此讀起來比其他一些述說青少年成長問題的小說更為真實。

1981年出生的Ned Vizzini,曾是校內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學生時代就為一些非主流的報紙寫文章。但他後來因面對越來越重的課業壓力,產生沒有食慾和嚴重失眠的後遺症。他剛開始想以吃藥控制,卻毫無起色,讓他崩潰地想從布魯克林大橋上往下跳自殺。就在想往下跳的那刻,他看到橋邊有一間精神病院,心想:「或許去哪裡會有救吧!?」

這本小說就是他踏進精神病院後的真實生活紀錄。雖然故事裡的大多病患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卻寫盡他與形形色色病患相處的生活點滴,精彩描寫他在那段沒有網路科技打擾的生活裡,如何開始找到人生的「有趣」,讓自己擁有平靜心靈去思考未來人生。他說,得到憂鬱症並不可恥,重要的是你如何重新拉回自己。


(美國電影海報)


 
《不可笑的人生》在2007年出版時,躋身全美各大書店的青少年小說暢銷排行榜,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即將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由美國夫妻檔導演萊恩‧弗雷克(Ryan Fleck)和安娜‧巴頓(Anna Boden)共同執導,力邀新生代男演員凱爾‧吉克瑞斯特(Keir Gilchrist)飾演男主角克雷格,與出生演藝世家的影壇漂亮寶貝艾瑪‧羅伯茲(Emma Roberts,她是「鳳凰女」茱莉亞‧羅伯茲的姪女)飾演憂鬱症女孩諾艾爾,將兩個人送作堆成為最佳銀幕情人。

本原著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可笑的人生】已在美國各大戲院和電視台強打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P_pq7HKc9z8&feature=related),敲定於9月25日全美上映,但台灣上映時間還未定。


(電影劇照)

在磨難中掙扎生存的城市邊緣人只為一圓「北京夢」:《天上人間I:新北京》

我先讀了徐則臣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再從往返信件中真正認識到他是個謙遜有禮又明是非的作家。《大家》說:「徐則臣是70後作家的光榮。」這點我會投下贊成一票。

徐則臣,1978年出生在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任兩年大學教師,也曾任職上海人民文學雜誌的編輯。他的作品在2005年榮獲第四屆春天文學獎、入選「21是祭文學之星」;2006年榮獲滇池文學獎、西湖中國新銳文獎;200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我們在北京相遇》改編成電影【北京你好】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2008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上海文學獎、上海文藝人才基金獎。他的作品包括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天上人間I:新北京》,及中短篇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本小說已賣出德語與韓語的版權)。他剛完成《天上人間II:把臉拉下》,出版時間未定。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當他榮獲《中篇小說選刊》2008-2009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天上人間I:新北京》快遞到我的公司,而我利用收到的那個週末在家認真閱讀後,對他筆下那群在北京市磨難掙扎生活的城市邊緣人(他們稱這群住在北京市卻沒有北京人身份的外地人為「北漂」)感到同情,卻又佩服他們外地追夢的勇氣。

《天上人間I:新北京》的故事一開頭就很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徐則臣開門見山說出「北漂」如何為求生存,鋌而走險當名非法辦假證販子。

故事中最先上場的主角邊紅旗,是個會寫詩寫文章的才子,懷抱夢想到北京揚眉吐氣,卻因懷才不遇而不得志,甘願為生計淪為北京街頭兜售假證的非法販子。他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在北京住下來。在一天夜裡的酒吧,邊紅旗遇見一位有志成為作家而來到北京的年輕小子穆魚。有才華的穆魚在北京唸完大學後,就跟同窗好友孟一明一起分租房子留在北京。對他們兩個年輕人來說,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比北京更迷人了。邊紅旗、穆魚、孟一明,以及放棄家鄉的教職工作跑到北京投靠男友孟一明的漂亮女孩沙袖,都是為了理想和生活而勇敢闖進北京的外來者。他們年輕也或者不年輕,卻同樣編織美夢,希望透過生活在大城市裡與全世界溝通。夢想很美,追夢更美,但物質生活的拮据讓他們成為一群偽證製造者,成為這個大城市裡的毒瘤。他們天天飽受法律和正義的逮捕追逐,學習在陽光下的陰影出沒生活。

徐則臣用四個中篇小說──《啊,北京》、《我們在北京相遇》、《天上人間》、《偽證製造者》──構成這部長篇小說。其中的《我們在北京相遇》已被青年導演金琛拍成電視電影【北京你好】,作為導演執導的《北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北京你好】去年在電影頻道播出後,廣受觀眾們好評,並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

(下午在網站上意外搜到且觀看了這部片長90分鐘的電影【北京你好】。http://www.56.com/u83/v_NTI0MDg4MjQ.html

徐則臣說,剛開始寫作時,的確想寫成一部長篇,但因種種緣故,最後決定按照故事發生先後順序,分別發表在《人民文學》、《大家》、《收穫》和《當代》雜誌上。即使這四部中篇小說的寫作與發表時間歷經四年多,卻都圍繞在「北京」與「假證」兩個關鍵。他補充說:「偽證製造者的生活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黑洞,充滿了想像中的驚險、可怕或者其他。我寫他們,不是要告訴大家這生活中的隱私,不是揭秘和解密,不是為了講幾個陌生的傳奇,而是因為我熟悉他們,像我一樣,他們與北京這個城市的關係一言難盡。」

在讀他小說裡的「新北京」時,讓我想起多年來看到新北京生活的小角落。這六、七年來,我每年至少進出北京一次,從第一次好奇打探天橋上或路邊上那群在日曬雨淋出沒的右手抱娃兒、左手舉著用簽字筆寫著「辦證」紙牌的假證販子婦女們,到見慣了且習以為常從她們面前走過。連我這個真正的北京外來客都能嗅到這群偽證販子生活在北京的悲喜兩面,既充滿希望又絕望、既深感堅定又疑惑、既活得卑微又理直氣壯。

《天上人間I:新北京》描繪出新北京下的活生生的「人」,勾勒出城市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