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2010年曼布克獎得獎小說:《芬克勒課題》

英國小說家霍華•傑克伯森(Howard Jacobson)生於曼徹斯特,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曾是電台主持人,創作小說的起跑點較晚。當他撰寫一部關於嫉妒而生的心理嘲諷小說《Coming from Behind》得以注目時,他已年屆40歲了,之後他發表了《Kalooki Nights》和《Howard》,這兩本小說讓他連續兩年抱走英國文學獎項Wingate Literary Prize,及《The Act of Love》這部描寫欲望本性的小說等多部作品。但這些絕佳書評都是奠定他往後創作每本作品的利基。而他的最新力作《芬克勒課題》(The Finkler Question)於英國時間10月12日抱走2010年曼布克獎。他的大師級寫作才能終於真正嶄露頭角,獲得高度激賞肯定。

這本被喻為「大師之作」的《芬克勒課題》圍繞在「人的處境」的課題。它運用三位年長又是多年舊識的男人(失去摯愛妻子的男人)勾勒出猶太性(Jewishness)的核心問題,從中探究身份認同、遺憾、友誼、歸屬、愛與失去。

他應該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他的生活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厄運組合而成。他這次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一次的厄運......

朱利安•特雷斯夫是位英國廣播公司的製作人,在職業生涯中沒有太大建樹。他恥於承認自己是猶太人,曾經公開譴責猶太復國主義;山姆•芬克勒(Sam Finkler)是位廣受歡迎的猶太哲學家、作家和知名電視人。他們兩人是老同學,儘管彼此情誼始終不算融洽,也各自過著南轅北轍的生活,但他們一直透過老師利波爾•斯維克的關係維持著某種聯繫。利波爾是位猶太裔的捷克人,他總是關心廣闊的世界,而非拘泥於成績的高低。而多年來下來,利波爾開始明白反對閃族人(anti-Semitism,尤指猶太人)是無法避免的信仰,這也催促山姆心中最根本的信念產生動搖。

利波爾和山姆在差不多時間失去妻子,成為鰥夫,而周旋於錯綜複雜男女關係的朱利安也等同名義上的鰥夫。當利波爾和山姆疲於應付罪惡感、遺憾、渴望和存在迷思時,空氣中凝聚一個讓他們無法平順呼吸的惱人問題:難道失去摯愛會讓一位理性的人拒絕再對愛承諾嗎?

這晚,三個男人聚首在利波爾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公寓裡一起晚餐,回想起美好的舊時光,感到五味雜陳。那時候的他們沒有子女,還沒經歷生離死別,也從來沒有珍惜某個東西到擔心失去的程度。對他們來說,能夠安然度過這一生,永遠不瞭解幸福的真諦,也許是最好的安排,因為這樣就不會對失去的幸福而悲泣。

飯桌前,朱利安沉思說道:「猶太人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因為這些人身上有太多的記憶碎片。」這段話也讓山姆憶起妻子寫下一封有關他省思反對猶太性的信。

直到夜晚11:30,朱利安離開利波爾的家,獨自走路回家。當他停駐在一家最古老的小提琴經銷商家的櫥窗前,竟意外遭人襲擊。棒喝當頭的那刻,朱利安對於「自己是誰」的意識正逐漸地改變......。

這部小說的主題既清晰又明確,精彩描寫了友誼與喪失、排斥與歸屬感、智慧與成熟,故事充滿憤怒與堅定。小說家霍華•傑克伯森用三個男人的故事述說人們生活的瑣事,以瑣碎的(不重要的)和純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兩條軸線並進而行,以及創造力(的語言)和生命力(的思想)深入探究人的處境。

1 則留言:

  1. 2010年曼布克獎評審團主席Andrew Motion評論:「The Finkler Question is a marvellous book: very funny, of course, but also very clever, very sad and very subtle. It is all that it seems to be and much more than it seems to be. A completely worthy winner of this great prize.」

    回覆刪除